新質生產力提出的底層因素源自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遷。

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廣受關注,成爲了大家解讀未來一級市場發展方向的關鍵詞。那麼投資人該如何讀懂“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把握大趨勢?

5月8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網主辦的“第18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峯會”上,聯想之星總裁、主管合夥人王明耀發表了題爲“新質生產力開啓科創投資新時代”的主題演講。

作爲中國最早一批的科創領域的風險投資人,王明耀認爲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其實給了科創投資一個更加明朗的方向。從本質上來說,新質生產力提出的底層因素源自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遷:最早靠外貿、房地產、製造業推動、通過廉價勞動力和資源來配置資金的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靠新基建、智能製造、科技創新,同時還要加上高素質的勞動者以及高科技的勞動資料等來驅動發展。王明耀認爲,這個變化不是一時的衝動,這是未來至少是十年以上的穩定的政策基礎。

以下爲現場演講實錄,由投中網編輯整理: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又來到了投中的論壇,很感謝投中讓我在每年的這個時間都有一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

其實我們做早期投資是非常忙的,一年要投幾十個項目,還有大量的退出,現在大家都知道行情不好,還要募資,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沒有那麼多時間一天到晚都在那裏思考,所謂的思考都來自於實踐。

過去一兩年其實市場挑戰非常大,從整體的資本市場到國內外的環境,包括資金的供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挑戰。來之前說要在這個論壇和大家交流什麼?訴苦嗎?沒有意義,但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其實對於我們做早期科創投資來講,2024年很多情況會變得更加明朗,這個更加明朗就來自於“新質生產力”的提出。

剛剛主持人講到這是非常大的政策動向,有一系列動因,背後有內在的驅動要素,並且是長期的策略。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和科創投資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在過去幾年,我在投中的論壇上關於科創的思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其實在2021年的時候,我當時對2020年之前發現的情況做了一個總結。因爲聯想之星做早期科創投資差不多是國內最早的,尤其是做早期的天使投資。我們從2008年開始致力於中國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因爲聯想之星的背後是中科院,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公益培訓叫“創業CEO特訓班”,在那時開始了支持科創投資。經過十幾年,到了2020年,那時的政策、創業人羣、環境,其實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認爲科技創業者迎來了大時代。

經過一兩年發展之後,也就是在去年的時間點上,我們認爲熱是熱起來了,但有沒有可持續性?這值得我們去思考。因爲做一個早期的科技項目,從科技成果出來,從產品化到最後賣出去,形成一個產業,它是個漫長的過程。聯想之星從2010年開始投的項目,到去年過了十一二年、十三四年才進入比較大體量的產業化,中間有非常長的爬坡過程。

過去這一兩年,突然科創投資熱了起來,我感覺市場對長期性的理解是不夠的,所以我們當時提出要實現科技創業和投資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不斷湧現的科技成果,要有優秀的科創人才與機制,還要匹配的市場和資金。另外對科創的認知與耐心,國家也提出了“耐心資本”。由於一系列要素出現之後,確實使得真正做科創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新質生產力開啓科創投資的新時代,大家都知道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主要起到創新的主導作用,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爲特徵,最主要的標誌是所謂的全要素生產力的提升,這個東西是說到本質了。

大家都知道關於生產力,之前有個論斷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事實上也是這樣,以前工作的時間更長,可能大家飯都喫不好,現在工作時間更短,但是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所以本質是效率的提高,效率提高背後是科學技術起到最大的作用。

這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有一個非常底層的因素在裏面,那就是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遷,也就是說舊的、傳統的生產力模式已經不適用了。最早靠內需、不動產、外貿、房地產、製造業來推動,通過廉價勞動力和資源來配置資金,這套路子已經循環了幾十年,給我們國家帶來快速的發展,現在這些已經面臨非常實質的變化,那套已經走不下去,所以我們要進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靠新基建、智能製造、科技創新,同時還要加上高素質的勞動者以及高科技的勞動資料等來驅動,這是一個底層的因素,而不是一時的衝動。

可以看得更清晰的是,傳統的生產力靠資本積累、資源的灌入和能源的消耗,但這是不可持續的,所以現在要走向新的發展模式,就叫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成爲了新的主題。這在國家的大政方針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爲這肯定是未來至少是十年以上的穩定的政策基礎。

由於有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所以引領了各類科創支持的政策,上到發改委、證監會,緊接着各省市又出現了一系列配套的科創支持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價值是非常大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去這幾年在創投行業裏最痛苦的就兩件事:一是募資難,市場化的錢沒有;二是退出難,沒有人來接盤。但是有了一系列的科創政策,尤其是地方各省市開始全面貫徹推進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出來之後,一系列的問題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事實上過去一兩年,政府類的資金成爲了LP,資金出資方是主要的構成者,包括後續大型項目的落地也有賴於地方的政府,這給創投生態,尤其是科技創投的生態帶來了非常大的價值。

我們來看看新質生產力裏會給哪些賽道帶來巨大的機會:

把今年以來基於各省工作部署,提到的重複率最高的所有的關鍵詞放在一起做一個總結,大概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類,主要以製造業爲核心,提出要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所以涉及到剛剛提到新型工業化、機器人、先進製造、高端裝備,包括相關的產業都有巨大的機會。

現在我們和地方政府交流,他們最希望落地的是這類,尤其是供應鏈、產業鏈鏈主企業能夠到一個地方,帶動當地整個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升級,所以這是一個大的方向。

第二類是和科技結合得更加緊密的方向,叫做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裏頭是目前投資的重點。

第一條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發展到這個階段,中國已經比較領先,所以它的提法叫鞏固與擴大,因爲這裏面有機會,但不是最新的機會。快的機會里包括新興氫能、新材料,包括要打造的是生物製造、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更新的是開闢量子技術和生命科學。這些詞對地方政府來講都比較新。但這都是聯想之星很多年前開始佈局的,像量子技術、生命科技、商業航天,生命科學的佈局會回溯到2010、2011年,商業航天2014、2015年就全面佈局,量子技術也是在過去幾年就開始佈局,但這種佈局是早期投資,後續需要有不斷的接力,不斷的資源進入,政府已經把它列爲未來的新興產業,這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第三,數字經濟和創新發展。它的內涵在不斷髮生新變化,比如說AI,現在已經到了生成式AI大模型的階段,這裏面有大量機會。緊跟大的政策方針,瞄準這樣的方向進行創業和投資,在比較複雜的環境裏相對是比較清晰的方向。

拿兩個方向進行簡單的分析:

第一,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分上游、中游,上游的特點是行業集中度高,資金壁壘高。中游是設備低端,自主技術少,下游是人力密集,附加值低。對上游的改造主要在於核心零部件要進行國產化,設備高端化,重點關心核心技術的自控、科創屬性。

智能製造的另外一類是下游,下游要側重研發、設計、生產流程,包括智能製造的智能化和AI賦能,技術密集類包括產品升級、功能升級等,核心要把技術跟效率提升上去,圍繞着智能製造有大量機會。當然國家也有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方面的傾斜。

另外講講AI,剛纔的嘉賓討論到生成式AI、大模型的概念,也提到第一代“四小龍”。聯想之星是國內最早投資AI,其中的曠視科技是國內最早做AI的項目,是我們投的,當時他們是三個人創業,是我們給了他們錢,幫助他們設計公司,給他們股份,發展到後來。我們對AI的理解不是旁觀者,實際上是參與者、推動者。

事實上,在過去的階段,AI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從最早的簡單模式識別技術,到後來的智能硬件,到再後來的自動駕駛,到機器人等,我們都投了一系列項目,親眼看着它從最早的概念到最後實時落地,給生活和產業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的AI也一樣,由於生成式AI推動了新一波,實際效率和智能化又上了一個臺階,其所能推動的東西、所能帶來的價值會更大,尤其在各行各業和各產業裏,無論從基礎層、算力、數據、算法,一直到技術層和上層的應用。無論從硬件、教育、醫療、交通、工業、金融等都有大量應用,這是一方面。

另外跟生活息息相關的To C的AI應用也是非常欣欣向榮,包括分爲個人助理類、工具類,包括設計、圖片生成、建模、視頻生成、文案、編程、客服等,另外還有情感、社交。

現在有些人還在討論AI怎麼樣,有沒有價值,討論討論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把AI工具用好,很難能夠說做到出類拔萃,很難做的效率上超乎想象。你假如是一家企業,不能很好地應用這些工具,如何跟人家拉開差距,如何降低成本?這裏面的應用非常非常大,並且層出不窮。

比如截止到2023年8月,Top50的AI應用裏有14個圖像生成,8個是AI聊天,7個是AI寫作,爲什麼呢?說明這些應用有很大的應用基礎,有很大的價值。對新方向的探討跟預期要有非常積極的方向,比如2015、2016年投自動駕駛的時候,認爲自動駕駛可能還需要20年的時間普及,但其實到今年自動駕駛已經非常非常發達。

最後看一下科創企業的發展金字塔,科創企業最早創業要麼有一定的科技屬性,要麼在細分領域非常領先,要麼能實現盈虧平衡和快速成長,這樣就可以投資、發展。但事實上再往上發展,有兩個路徑:一是做得特別高端,二是有很大的產值背景。

在歷史上,這兩類項目都是由美元基金進行投資的,國內資本很難投。但現在的好處是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各地的資金跟政府支持後,能夠使得這兩類項目有很好的獲得支持,這是對行業最大的利好。這樣堅持下去之後,他們有機會成爲科創行業的龍頭,實現規模的收入和利潤,這樣科創的投資、科創的創業才能真正落地,才能真正帶來長期的發展。

現在形勢非常不確定,總體來說困難還是比較多的,但在新質生產力提出之後,科創的投資和創業相對是比較確定的,基本上努力去幹就行了。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