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專業護理延伸至家庭

王一山:上門服務的“男小護”

本報記者 朱平 通訊員 王蕊 江晨

5月的第一個工作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新安裝的智能耗材櫃前,急診科護士王一山取了一個導尿護理包,還不忘對着正在自拍的手機攝像頭說了句感受:“這也是我第一次用,操作起來很簡單。”

因爲來不及整理剛下夜班的凌亂頭髮,他特地戴了頂棒球帽,讓自己看上去精神點。

上午9時30分,是這名“95後”男護士與患者陳大伯約好的上門服務時間。作爲一月一次上門更換導尿管的“被點單護士”,一路上,他有些擔心:“距離上個月更換的日子已經有35天了,不知道陳大伯導尿管的情況怎麼樣……”

2022年底,浙江上線“浙裏護理”應用,用於滿足“一老一小”、孕產婦、長期臥牀和術後康復患者等行動不便人羣的居家康復護理需求,將專業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及家庭。浙大一院“網約護士”的第一單,便是王一山接的。

上門換藥,還幫助77歲老奶奶洗頭

第一次“點單”的是一名83歲老奶奶,住在杭州市上城區閘弄口街道,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區動完骨科手術,回家後需要抽血複查,家人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在網上預約了上門服務。

王一山至今仍清晰記得第一次出診時心中的小忐忑。“進門怎麼打招呼,如何自我介紹,都和護士長商量了很久,還要考慮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怎麼處理。”爲了做好準備,他甚至連見面時的呼吸都曾反覆練習。

上門要做的護理內容對一線護士來說,已經稱得上肌肉記憶。王一山說,醫院很早就探索“互聯網+護理服務”,2022年組建了居家護理團隊,加入“浙裏護理”後,護理部更加強調提升居家護理服務的品質和內涵。

從第一次接單開始,王一山習慣每次帶兩套材料包,“這樣可以給自己增加一些安全感,上門服務畢竟不像在醫院,患者的情況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要提前考慮,做足準備。”

這回上門服務的陳大伯是王一山的老病人。2023年,68歲的陳大伯肚子脹得厲害,被緊急送進浙大一院急診科。也是從那時起,他就認識了護理自己的這位白白淨淨的小夥子。

“每個月你都要換一次導尿管,如果過來比較麻煩,可以手機上下單找我們上門來換。”出院時,王一山對陳大伯及其家人說。對無法下牀的陳大伯來說,叫車送醫都要有人將他抬上抬下。住院時護理的護士能上門給大伯換導尿管,家人覺得再放心不過。

2023年年末,王一山第一次上門爲陳大伯提供居家護理服務。拔導尿管時,他發現裏面有很多絮狀物和顆粒,於是耐心地教陳大伯和老伴怎麼護理,並一一叮囑,“有哪裏不舒服,都可以找我。”

“小夥子態度很好,護理也很專業。”換好導尿管後,陳大伯對王一山一通猛誇,儘管戴着口罩,也能看出小夥子一臉的不好意思。

上門服務,很多時候還不僅僅是提供護理服務。前不久,王一山接到了77歲李奶奶上門換藥的預約需求。幾個月前李奶奶不慎摔傷後腦勺,出院後,每隔幾天都要進行傷口清洗和換藥。第一次到家裏去換藥時,奶奶不停哼哼,一副很不舒服的樣子。

“問了才知道,奶奶摔傷快一個月,沒敢洗頭,癢得難受。”王一山換完藥後,立馬從“護士小王”變身“託尼王”,用紗布沾水,一點點幫李奶奶清理結着血痂的頭髮,原本15分鐘便能結束的工作,因爲洗頭,整整多花了1個小時。

“這些事我們可以不做,但看到老人這麼需要我們,確實做不到一走了之。”王一山說,現在浙大一院參與“浙裏護理”的醫護團隊有300人,大家會在微信羣裏交流接單經驗,幾乎每個人都提供過“額外免費服務”,像測完新生兒黃疸的護士會教遇到乳腺堵塞的產婦如何通乳,“可能是出於護士的職業習慣,看到病人難過,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拒絕”。

資深“山哥”,也曾崩潰到嚎啕大哭

前幾年,男護士因爲稀缺,常被稱爲護理團隊裏的“大熊貓”。2018年入職的王一山回憶,讀書時,班上男同學就少得可憐,男女生比爲1∶10。

因爲太惹眼了,每次上課他索性都坐在第一排,讓各科老師都記住了護理專業這名叫王一山的男生。

實習時,因爲原來整層病房沒有一名男護士,還有家屬“呼朋喚友”地來參觀,健談的家屬還會直言他們的疑慮:“你這個男生抽血行不行啊?”

近年來,醫院男護士的隊伍逐漸擴大。在浙大一院,目前男護士團隊共有335人,主要分佈在重症醫學、手術室、急診科、血液淨化中心等科室,患者見到男護士的機會越來越多。

入職浙大一院後,王一山一直在急診科監護室上班。遇到的病人多是高齡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及特殊情況的患者,這對護理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身、墊尿盆……這些都是護士們的日常工作,“這種體力活兒更需要男護士。”王一山說。

當然,只有體力肯定也無法勝任。這裏的患者可能隨時出現危險,需要護理人員擁有縝密的心思、沉穩的性格以及敏捷的反應能力,才能從容不迫地處理危急情況,壓力可想而知。

作爲資深護士,科室同事都愛稱王一山爲“山哥”,裏面也透着對他專業水平的認可。其實,初來乍到時的“山哥”,也有過因爲壓力崩潰到嚎啕大哭。

“任何一個失誤,都關係到患者的生命。這裏不能犯錯!”即便已經成爲科室護理團隊的中堅力量,王一山仍保持着高強度的學習節奏。王一山說,每次看到病人在自己手上搶救回來了,都有一種難以言述的職業滿足感,也讓他對這份職業有了更深的自豪感。

“記得有次去學車,教練聽說我是做護理工作的,脫口而出‘做男保姆的’,那段時間我不太好意思在別人面前提自己的職業。”說完,王一山立刻又換了語氣,“現在別人再問,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自己是浙大一院急診科的護士。”

粉絲過萬,帶領同事一起拍視頻

“再順,我就沒筆了!”“遇見大花臂,抽血的我傻了”“帶大家沉浸式體驗一下約束手套”……作爲“95後”,王一山愛用視頻記錄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在抖音、微信視頻號上,王一山擁有過萬粉絲,和傳統醫護的視頻不一樣,在他的視頻裏,網友們看到的更多是詼諧幽默。

“戴上約束手套後,第一個感覺是很溫暖,綁起來後感覺行動受到了限制。”在體驗約束手套時,躺在病牀上的王一山表情誇張地描述被同事戴上約束手套的經過,一邊說感受,一邊給粉絲劃重點:“這可不是什麼人都能戴的,只有在防止患者傷害自己或是醫生需要無菌操作時才進行的臨時制動操作。”

王一山說,約束手套對急診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來說,堪比“神器”,但很多病患和家屬並不瞭解也不理解,所以希望通過這種有趣的親歷講解消除大家對它的偏見。

“最初做視頻是在大學裏。”王一山說,他發現自己發佈的視頻下,網友的評價裏面有不少是對醫學和護理專業的錯誤認識,“儘自己的能力消除這些誤解。”王一山給做視頻賦予了新使命。

在“山哥”的號召下,科室裏的年輕人紛紛加入,“大家的表現力都挺強,很多人只是不好意思說。大家工作之餘一起拍些視頻,可開心了。”所有視頻都是在下班後拍攝,王一山說,其實身體已經累了,但一幫人在一起搗鼓,立馬又興奮了起來。

去年底開始,王一山把自己上門服務的經過也拍成視頻放到了網上,希望讓更多人瞭解、理解上門服務。王一山說,自己上門服務的基本是老年患者。他深感居家護理,護住的不只是老人們的健康,還有他們的體面與尊嚴。

就在護士節前夕,王一山又製作了一條視頻,記錄下自己和同事們最想在節日裏對自己說的話——

“祝護士節不用表演節目”“祝大家夜班平平安安”“祝你飯點能準時喫上飯”……

祝福樸實而真誠,就像王一山說的那樣:“我們未必光芒萬丈,但始終溫暖有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