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0日,伊朗總統萊希與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在一場直升機墜毀事件中遇難的消息震動世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宣佈,伊朗全國哀悼5天。據伊朗邁赫爾通訊社報道,萊希及隨行人員的葬禮將於21日舉行。20日,世界多國領導人紛紛表示哀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萊希在直升機事故中不幸遇難向伊朗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致唁電。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向穆赫貝爾第一副總統、萊希總統親屬以及伊朗政府和人民表示誠摯慰問。對於萊希的突然離世,國際輿論除了震驚,也密切關注其給伊朗和中東局勢帶來的影響。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西方媒體的描述中,伊朗正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且與以色列的緊張關係正處於“危險區”,因此,萊希的遇難預計將給伊朗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不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由於伊朗有關權力移交的規定十分明確,且該國的大政方針主要由哈梅內伊決定,因此,此次事件不太可能導致伊朗出現較大動盪。伊朗在國際舞臺上的政策也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包括在覈問題和加沙戰爭問題上的立場。

葬禮計劃今天舉行

據伊朗國家電視臺報道,萊希所乘直升機與另外兩架直升機事發時正從霍達阿法林縣前往東阿塞拜疆省省會大不里士,計劃參加一個石化綜合設施的落成典禮。19日早些時候,萊希與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一起參加了霍達阿法林縣的水庫大壩落成儀式。CNN稱,墜毀直升機上共有9人。據法新社報道,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裏20日下令對直升機墜毀原因展開調查。

萊希一行確認遇難後,法新社稱,伊朗國家電視臺20日一早開始播放萊希生前的畫面。CNN說,伊通社發佈的一張照片顯示,在20日召開的內閣緊急會議上,萊希通常所坐的位置是空的,座椅上蓋着一條黑色緞帶,桌上擺放着萊希的照片。據報道,伊朗所有文化和藝術活動暫停7天。伊朗體育官員20日稱,該國本週取消所有體育賽事。

據伊朗邁赫爾通訊社報道,萊希及隨行人員的葬禮將於21日在大不里士市舉行。CNN引述伊朗法爾斯通訊社的報道稱,21日上午,一支龐大的隊伍將護送萊希和其他遇難者的遺體前往大不里士機場。萊希的遺體將被送至馬什哈德,這座位於伊朗東北部的城市是萊希出生的地方。

20日,習近平就萊希在直升機事故中不幸遇難向穆赫貝爾致唁電。習近平指出,萊希總統就任以來,爲維護伊朗安全穩定、促進國家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也爲鞏固和深化中伊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作出積極努力。他的不幸遇難是伊朗人民的巨大損失,也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據法新社20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將萊希稱爲“傑出的政治人物”,並表示他的遇難是“無法替代的損失”。印度總理莫迪20日在社交平臺上說,對萊希的遇難“深感悲痛與震驚”,“他對加強印伊關係所作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表示,該國將進行爲期一天的哀悼,並降半旗,以示對萊希和其他遇難者的敬意。路透社稱,敘利亞和黎巴嫩爲萊希進行3天的全國哀悼。根據外媒梳理,歐盟、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組織的官員以及馬來西亞、沙特、埃及、委內瑞拉等國領導人都對萊希的遇難表示哀悼。

CNN說,伊朗支持的哈馬斯、也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也就萊希遇難發聲。哈馬斯20日稱,該組織相信,伊朗能夠應對這一重大損失帶來的影響,因爲伊朗人民擁有強大的機構。胡塞武裝的一名高級別成員向伊朗致以“最深切的哀悼”。真主黨將萊希稱爲該組織的“老大哥”、“堅定的支持者”以及“抵抗運動的保護者”。

“不會受到干擾”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20日宣佈,該國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擔任臨時總統。根據規定,由第一副總統、議長和司法機構負責人組成的委員會必須在最長50天內安排新總統的選舉。伊朗選舉總部20日宣佈,伊朗定於6月28日進行總統選舉。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伊朗外交部副部長、伊核問題首席談判代表阿里·巴蓋裏·卡尼被任命爲代理外交部長。伊朗政府20日發表聲明說,伊朗政府將繼續運行,“不會受到干擾”。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介紹說,現年63歲的萊希2021年成爲伊朗總統,他是一位與司法界和宗教精英有着深厚聯繫的強硬派。有分析認爲,萊希一直在國際和國內議題上與哈梅內伊保持一致立場,在伊朗核問題、反對西方和以色列方面、中東戰略等事務上持強硬態度。不過《紐約時報》提及,萊希對談判持開放態度,特別是與美國談判,以重返核協議並尋求取消制裁。

《以色列時報》認爲,阿卜杜拉希揚遇難所產生的影響也很重大,他是一位非常高效的外交部長。半島電視臺稱,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阿卜杜拉希揚一直在中東地區與盟友進行協調,並向該地區國家傳達伊朗的立場。在萊希和阿卜杜拉希揚任內,伊朗恢復了與沙特阿拉伯的外交關係。

《以色列時報》稱,這場墜機事件在中東地區衝突肆虐之際是一個戲劇性的事態發展,但它可能不會對地區局勢產生重大影響,因爲外交政策等決定權主要在哈梅內伊的職權範圍內。CNN援引伊朗記者阿斯拉尼的話說,伊朗將盡力確保“不會出現混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田文林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伊朗的順位體系比較明確和完整,這能夠令伊朗國內避免出現大的政治動盪。

美國一家智庫的負責人馬可夫斯基認爲,伊朗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將更加“專注於國內政治”。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少彪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伊朗外交將在短時間內受到一定影響,“由於伊朗需要將更多精力用於選出新任總統等內部事務,當前其與美國的談判可能會陷入停滯。而這也將爲巴以衝突和地區局勢的降溫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以官員:不是我們

“墜機事件發生在地區處於緊張的時刻。”CNN20日說,過去7個月,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戰爭,以及在加沙發生的人道主義災難引發全球輿論的強烈關注,並導致整個中東地區緊張升級。這場衝突也將伊朗和以色列之間長期的“影子戰爭”公之於衆。上個月,伊朗對以色列發動了前所未有的無人機和導彈襲擊,一週後,以色列進行了反擊,不過規模要小得多。與此同時,美國主導的制裁給伊朗帶來了沉重打擊。

美聯社20日稱,由於受西方制裁,伊朗飛機面臨零部件短缺的問題。正因爲如此,伊朗前外長扎裏夫接受採訪時說,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之一是美國,它“不允許伊朗人民享受良好的航空設施”,“這些都將被記錄在美國對伊朗人所犯罪行的清單上”。

對於此次墜機事件,外界也有諸多猜測。英國《經濟學人》20日稱,“很多事情仍然不清楚”,首先是直升機墜毀的原因。目前普遍的說法是天氣不好,但一些伊朗人也懷疑以色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俄羅斯《消息報》20日援引美國政治分析人士拉斯穆森的話說,“如果這些伊朗高層人員死了,對誰有利?”

不過,俄羅斯tsargrad電視臺政治觀察人士佩爾拉強調了一些“不能忽視”的事實:伊朗擁有非常穩定的政治體系,儘管萊希的遇難給該國造成沉重的打擊,但這不會改變伊朗的政策,反而有可能導致它採取更強硬的態度,這種結果對美國和以色列來說沒有必要。

一名以色列官員告訴路透社,以色列與伊朗的直升機事故無關,“不是我們”。另據美媒報道,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稱,情報部門告訴他,在這起墜機事件中,“沒有證據表明有謀殺行爲”。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趙覺珵 趙瑜莎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 柳玉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