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后,我几乎是争分夺秒逃回了广州。

原以为终于可以逃离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了,今晚我妈在电话里说了声,你表弟要结婚了,你小姨可开心了,问你什么时候结婚呀?

我立马想怼回去:关她什么事!

你或许会觉得我太不礼貌了,这只是大人的关心,但事实上,很多真正的关心我们是能感受到的,而过年期间的很多“关心”,实则上是以善的名义侵犯个人边界,甚至是“谦虚式炫耀”自己的长辈问话

“找到工作没有啊?工资待遇有多少?


刚出来工作工资低一点没关系的;我那个孙侄女从斯坦福毕业出来,刚开始工作工资也不算高,现在升上来年薪有个30万左右,可是呢,跟她的同学比还是差得远咯……

“你那个男朋友谈很久了吧?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啊?


女孩子过了30岁就很难咯;我有个同事的女儿,比你还小,人家去年就结婚了,男方在城里有两套房,一辆特斯拉……

除了之类的问话,还有很多“人情礼仪”,让人尴尬、厌烦和心累。

相信99%的人都必定经历过这3个“经典过年环节”

  • “太极式”送礼:明明已经打算收下红包礼品,却左拉右推,彼此演起默契的“拔河赛”;

  • “喊出来”敬酒:轮番互相敬酒、劝酒,在餐厅高声喧哗,引起旁人频频侧目注视;

  • “主动式被动”买单:明明没有很想要请大家吃饭,却为了抢夺账单,在服务员面前差点打起来;

有时因为担心落下”不近人情“的口柄,我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去维持一个”会做人“的形象。过年时期充斥着密集而繁复的人情和礼仪,让人只觉得无比厌倦。

相信很多人也曾希望避开这些“不必要”的礼仪:”为什么做人就不能够率性、直接一点??“


“礼”的僵化?

在一部分年轻人的眼里,中国传统里那些复杂细致的人情礼数,恐怕已经成为僵化、过时、冗赘的仪式。

由于从小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如今的80、90后普遍更喜欢简单、开放、直接的相处方式,因此在与家中年长一辈的交流接触中,时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无所适从。

也许不少人甚至已心中盘算着,不会再给自己的下一代灌输教育这些“无用“、”过时”的礼数。

但一向以“礼仪之邦”为骄傲的中国,以及那些长辈们口中常提及的“文化传承”,果真就是如此虚伪、麻烦的一个“糟粕”吗?

未必。


“礼”本是出于同理心的考虑

有时候,或许我们都忽略了,“礼”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遵循“礼”只为了自己,比如维持美好的形象,或者满足自己好奇心、虚荣心或其他欲望,那么无论做得多么漂亮或得体,都无法避免会让人感到虚伪、尴尬、甚至是愤怒。


所以当一些长辈用“谦虚式炫耀”的问话来“关心”我们的时候,我们内心会如此的抗拒和厌烦不已。

但真正的礼貌,其实很美好,它的内核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里同理心指的是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觉知、把握与理解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换位”,或者“将心比心”。


如果在地铁上看到白发苍苍的公公婆婆上车,我们几乎毫不犹疑便会给他们让座,因为我们知道老人家要一直站着挤地铁,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正如法国哲学家卢梭说道: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在我们眼中看到的一些“虚伪/尴尬/不必要”的礼数,其实有它真正礼貌的部分,有着本来应该被传承的理由:

  • 敬酒时先敬客人,再敬家中的长辈;这是贴心顾及到,前来拜访的客人此时正身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比起家中的长辈,他们更容易在这种场合感到被冷落、或者不被尊重;

  • 送礼时双方互相推让;这是因为送的一方,想通过礼物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情谊,而收的一方,则觉得看到礼物已能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而且心疼对方破费,所以才推让;

不论一个人的动机是什么,倘若ta的言行彬彬有礼,总能够让人印象加分,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人。


因为“有礼貌”里面其实包含着“能够替对方着想,顾及对方的感受”的潜台词。

所以有时候,人们最初遵循“礼”并不是隐瞒或者虚伪,而是出于同理心的考虑。

倘若我们尝试用“同理心”作为出发点,去重新看待这些人情和礼数,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消除内心的不解、抗拒和尴尬。

但如今有一个无奈的事实便是,由于只有礼仪的“规则”被遵守下来,缺乏同理心的培养,“礼”在现代中国有时会变成一个本末倒置的情景:


大家本应是一种“情到浓时”的“卿卿我我”,现在却常演变成虚假的推让、争抢、甚至是人情关系的互相利用……



分析 | 当今社会“礼”的断层

这里举一个极端的反例,正好是最近发生的新闻:

事件发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婚礼现场上,公公毫不忌讳地搂住儿媳肩膀走到台前,突然间,只见他紧紧地按住新娘,并埋头强吻对方,长达数秒……期间台下起哄欢呼,主持人紧张地连声大喊,也无法让公公停下。


虽然随后,当事人的律师出面澄清这只是表演,但小编对此保留强烈怀疑态度。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造成这个局面的责任并不只有公公一个,因为当公公在台上强吻儿媳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新郎有出手制止,也没有看到婆婆有出口反对,甚至连场下的宾客也都在热烈起哄鼓掌…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婚礼上“扒灰”(公公与儿媳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风俗并不罕见,而是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


公公画着猪八戒的脸妆,身贴身背着儿媳,玩暧昧的游戏;

在新娘的胸前挂两瓶酸奶,给公公喝完;

两人共吃一个食物,吃到最后双方不得不亲在一起等等……

闹得越大,宾客们便看得越欢。

如果一些地区的“婚俗”果真演变成如此模样,完全没有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上,不顾新娘的个人意愿和感受,大家只为着自己看热闹或者满足一己私欲的需要,则应当果断摈除,决不妥协。

然而,据当地民俗学者解释,其实“闹公公、新娘”的风俗由来已久,在过去往往是娘家提出来的。其典故是当时男方家族一般较为权威主导,娘家希望借这种“闹”来让两边快速熟悉起来,帮助新娘融入对方的家族。

若说从前闹新娘的风俗是为了让双方的家族更加亲近,如今这个“礼”却未免变得太过时、太不贴心了。

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当今的中国社会,在“礼”和“心”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层,人们难以将繁冗的礼仪和情谊的真心联系起来,这也是造成大家对“礼”不理解、甚至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边经常听到友人感叹,他们以为的人情礼数,是建立在彼此的情谊之上,来自于双方发自内心的真实关心和自愿付出;但现在社会上的“人情礼数”,充满着形式和世故,实在太虚假和功利。

当我们学习和传承下来的礼仪变成了单纯的规则,丢失和忽视了这些行为和美德背后同理心的培养,便难免产生出虚情假意、功利世俗的感觉。

“人情”最初的样子,本应仅是一种真诚的体贴。


何以到最后却变成了一笔”债“,双方估算着彼此的用处和价值,让情谊逐渐在交易和偿还中消磨殆尽。


“礼”的本心


如今,当我们开始去理解“礼”的本意,了解一些礼数行为背后的初衷,虽然并不能就此改变社会或者纠正其他人,但这至少能够帮助我们解开困惑,认识到”礼“与”心“之间的断层。

以至于,能够逐渐去理解和识别身边亲戚、朋友们的人情礼数背后的本心,并且用让对方感到舒服的方式,去作出回应。

也许你会发现,他们有时候推让,甚至似乎差点打起来,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心的亲近和默契。

记得知乎上有人说过:两个人一整年,甚至多年不见,只能通过这几分钟的拉扯,重新找回当初热络的感觉。

而当下次过年或某些节日遇上七大姑八大姨问:“最近工作怎么样?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的时候,也许你会体谅到,他们可能真的只是找不到话题跟你熟络,才会这样问。

然后,你会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接下话题,并问她们最近有没有去跳广场舞,孙子乖不乖.......让难得的团聚,变得更加热闹而温馨。


以上。

- The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