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後,我幾乎是爭分奪秒逃回了廣州。

原以爲終於可以逃離七大姑八大姨的問候了,今晚我媽在電話裏說了聲,你表弟要結婚了,你小姨可開心了,問你什麼時候結婚呀?

我立馬想懟回去:關她什麼事!

你或許會覺得我太不禮貌了,這只是大人的關心,但事實上,很多真正的關心我們是能感受到的,而過年期間的很多“關心”,實則上是以善的名義侵犯個人邊界,甚至是“謙虛式炫耀”自己的長輩問話

“找到工作沒有啊?工資待遇有多少?


剛出來工作工資低一點沒關係的;我那個孫侄女從斯坦福畢業出來,剛開始工作工資也不算高,現在升上來年薪有個30萬左右,可是呢,跟她的同學比還是差得遠咯……

“你那個男朋友談很久了吧?打算什麼時候結婚啊?


女孩子過了30歲就很難咯;我有個同事的女兒,比你還小,人家去年就結婚了,男方在城裏有兩套房,一輛特斯拉……

除了之類的問話,還有很多“人情禮儀”,讓人尷尬、厭煩和心累。

相信99%的人都必定經歷過這3個“經典過年環節”

  • “太極式”送禮:明明已經打算收下紅包禮品,卻左拉右推,彼此演起默契的“拔河賽”;

  • “喊出來”敬酒:輪番互相敬酒、勸酒,在餐廳高聲喧譁,引起旁人頻頻側目注視;

  • “主動式被動”買單:明明沒有很想要請大家喫飯,卻爲了搶奪賬單,在服務員面前差點打起來;

有時因爲擔心落下”不近人情“的口柄,我們不得不僞裝自己去維持一個”會做人“的形象。過年時期充斥着密集而繁複的人情和禮儀,讓人只覺得無比厭倦。

相信很多人也曾希望避開這些“不必要”的禮儀:”爲什麼做人就不能夠率性、直接一點??“


“禮”的僵化?

在一部分年輕人的眼裏,中國傳統裏那些複雜細緻的人情禮數,恐怕已經成爲僵化、過時、冗贅的儀式。

由於從小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如今的80、90後普遍更喜歡簡單、開放、直接的相處方式,因此在與家中年長一輩的交流接觸中,時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無所適從。

也許不少人甚至已心中盤算着,不會再給自己的下一代灌輸教育這些“無用“、”過時”的禮數。

但一向以“禮儀之邦”爲驕傲的中國,以及那些長輩們口中常提及的“文化傳承”,果真就是如此虛僞、麻煩的一個“糟粕”嗎?

未必。


“禮”本是出於同理心的考慮

有時候,或許我們都忽略了,“禮”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遵循“禮”只爲了自己,比如維持美好的形象,或者滿足自己好奇心、虛榮心或其他慾望,那麼無論做得多麼漂亮或得體,都無法避免會讓人感到虛僞、尷尬、甚至是憤怒。


所以當一些長輩用“謙虛式炫耀”的問話來“關心”我們的時候,我們內心會如此的抗拒和厭煩不已。

但真正的禮貌,其實很美好,它的內核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裏同理心指的是對他人情緒和情感的覺知、把握與理解的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換位”,或者“將心比心”。


如果在地鐵上看到白髮蒼蒼的公公婆婆上車,我們幾乎毫不猶疑便會給他們讓座,因爲我們知道老人家要一直站着擠地鐵,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正如法國哲學家盧梭說道:懷着善意的人,是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在我們眼中看到的一些“虛僞/尷尬/不必要”的禮數,其實有它真正禮貌的部分,有着本來應該被傳承的理由:

  • 敬酒時先敬客人,再敬家中的長輩;這是貼心顧及到,前來拜訪的客人此時正身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中,比起家中的長輩,他們更容易在這種場合感到被冷落、或者不被尊重;

  • 送禮時雙方互相推讓;這是因爲送的一方,想通過禮物表達自己的祝福和情誼,而收的一方,則覺得看到禮物已能感受到濃濃的情意,而且心疼對方破費,所以才推讓;

不論一個人的動機是什麼,倘若ta的言行彬彬有禮,總能夠讓人印象加分,大家都喜歡這樣的人。


因爲“有禮貌”裏面其實包含着“能夠替對方着想,顧及對方的感受”的潛臺詞。

所以有時候,人們最初遵循“禮”並不是隱瞞或者虛僞,而是出於同理心的考慮。

倘若我們嘗試用“同理心”作爲出發點,去重新看待這些人情和禮數,相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者消除內心的不解、抗拒和尷尬。

但如今有一個無奈的事實便是,由於只有禮儀的“規則”被遵守下來,缺乏同理心的培養,“禮”在現代中國有時會變成一個本末倒置的情景:


大家本應是一種“情到濃時”的“卿卿我我”,現在卻常演變成虛假的推讓、爭搶、甚至是人情關係的互相利用……



分析 | 當今社會“禮”的斷層

這裏舉一個極端的反例,正好是最近發生的新聞:

事件發生在江蘇鹽城的一個婚禮現場上,公公毫不忌諱地摟住兒媳肩膀走到臺前,突然間,只見他緊緊地按住新娘,並埋頭強吻對方,長達數秒……期間臺下起鬨歡呼,主持人緊張地連聲大喊,也無法讓公公停下。


雖然隨後,當事人的律師出面澄清這只是表演,但小編對此保留強烈懷疑態度。

另外還要強調一點,造成這個局面的責任並不只有公公一個,因爲當公公在臺上強吻兒媳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新郎有出手制止,也沒有看到婆婆有出口反對,甚至連場下的賓客也都在熱烈起鬨鼓掌…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種婚禮上“扒灰”(公公與兒媳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的風俗並不罕見,而是在全國各地都時有發生:


公公畫着豬八戒的臉妝,身貼身揹着兒媳,玩曖昧的遊戲;

在新娘的胸前掛兩瓶酸奶,給公公喝完;

兩人共喫一個食物,喫到最後雙方不得不親在一起等等……

鬧得越大,賓客們便看得越歡。

如果一些地區的“婚俗”果真演變成如此模樣,完全沒有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礎上,不顧新娘的個人意願和感受,大家只爲着自己看熱鬧或者滿足一己私慾的需要,則應當果斷擯除,決不妥協。

然而,據當地民俗學者解釋,其實“鬧公公、新娘”的風俗由來已久,在過去往往是孃家提出來的。其典故是當時男方家族一般較爲權威主導,孃家希望借這種“鬧”來讓兩邊快速熟悉起來,幫助新娘融入對方的家族。

若說從前鬧新娘的風俗是爲了讓雙方的家族更加親近,如今這個“禮”卻未免變得太過時、太不貼心了。

細細觀察就會發現,當今的中國社會,在“禮”和“心”之間存在着一個斷層,人們難以將繁冗的禮儀和情誼的真心聯繫起來,這也是造成大家對“禮”不理解、甚至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邊經常聽到友人感嘆,他們以爲的人情禮數,是建立在彼此的情誼之上,來自於雙方發自內心的真實關心和自願付出;但現在社會上的“人情禮數”,充滿着形式和世故,實在太虛假和功利。

當我們學習和傳承下來的禮儀變成了單純的規則,丟失和忽視了這些行爲和美德背後同理心的培養,便難免產生出虛情假意、功利世俗的感覺。

“人情”最初的樣子,本應僅是一種真誠的體貼。


何以到最後卻變成了一筆”債“,雙方估算着彼此的用處和價值,讓情誼逐漸在交易和償還中消磨殆盡。


“禮”的本心


如今,當我們開始去理解“禮”的本意,瞭解一些禮數行爲背後的初衷,雖然並不能就此改變社會或者糾正其他人,但這至少能夠幫助我們解開困惑,認識到”禮“與”心“之間的斷層。

以至於,能夠逐漸去理解和識別身邊親戚、朋友們的人情禮數背後的本心,並且用讓對方感到舒服的方式,去作出回應。

也許你會發現,他們有時候推讓,甚至似乎差點打起來,其實是在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彼此之間心的親近和默契。

記得知乎上有人說過:兩個人一整年,甚至多年不見,只能通過這幾分鐘的拉扯,重新找回當初熱絡的感覺。

而當下次過年或某些節日遇上七大姑八大姨問:“最近工作怎麼樣?打算什麼時候結婚?”的時候,也許你會體諒到,他們可能真的只是找不到話題跟你熟絡,纔會這樣問。

然後,你會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接下話題,並問她們最近有沒有去跳廣場舞,孫子乖不乖.......讓難得的團聚,變得更加熱鬧而溫馨。


以上。

- The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