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LEAP 独家 | 艺术家的游乐场 II

艺术是一个游乐场,而艺术家的游乐场是怎样的?延续这一命题,本周LEAP为大家带来艺术家汤姆·奥特尼斯与妮基·桑法勒的艺术实践。从高度观念化的艺术到纯碎的孩童般的玩乐,奥特尼斯的青铜装置给予观众与公共艺术互动的充分自由;而桑法勒的建筑项目就其反城市,反规划的态度筑造了一个纯玩乐的乌托邦世界

汤姆·奥特尼斯和锡人的孩子们

《真实的世界》,1992年

The Real World

青铜雕塑

图片来源:Tom Powel Imaging

汤姆·奥特内斯(Tom Otterness)可谓在公共领域无所不在——没有人在纽约会忽略他创作的遍地的动物雕塑。奥特内斯作品中的卡通元素让他成为了与游乐园建筑最自然的契合。事实上,想要分清奥特内斯为游乐园创作的作品和他的纯艺术创作是有些困难的。曼哈顿公园里的铜制雕塑《真实的世界》(The Real World)上沾染了星星点点的颜料,这座糅合了金融行业和阶级问题隐喻的大型城中动物园证明了它所吸引的不止是几个在雕塑上爬上爬下的小朋友。事实上,艺术家非常欢迎这些爬上爬下的观众:由于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的耐受性,理论上这些作品是不会被摧毁的。同时它们也比其他类型的作品更容易拼装。纽约的另一座公园里有一只巨大的铜青蛙。这只青蛙由于被放置在其他游乐设施的旁边,因此吸引观众与之发生互动的意图更加明显。奥特内斯通过这些雕塑迫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更自由地在公共艺术上攀爬?究竟是怎样的规则和界限阻止或者鼓励了人们的行为——是因为他的铜制雕塑更加平易近人?还是因为使用了卡通人物形象?

银塔游乐园》(俗称《锡人游乐园》),2006年

Silver Towers Playground

青铜雕塑

不过,奥特内斯最为人熟知的游乐设施是位于曼哈顿西边的《银塔游乐园》(Silver Towers Playground)(这件作品共有六版,其中至少有三版已经被拥有私家花园的收藏家们收藏;这里展出的是唯一一件对公众开放的版本)。这件作品更为人熟知的俗称是《锡人游乐园》(The Tin Man Playground)——这个名字来源于作品里的中心形象:一个巨型的人形铜制雕塑呈半卧的姿势,他的手臂是可以用来向上爬的梯子,人们可以经由楼梯爬到他的肚子上,然后从他的腿上滑下来。孩子们还可以爬到他的脖子位置的平台上俯瞰四周,平台的位置就在头戴锥形帽子的滚圆的脑袋下面。其他的游乐园里也有不同姿势和造型的类似形象,比如,孩子们就可以在离纽约不远的《大女孩游乐园》(Big Girl Playground)的雕塑群里肆意奔跑。奥特内斯创作的规模最大的游乐园《其他的世界》(Other Worlds)位于多哈机场内部,其中包含八个(八个!)巨型铜制雕塑,邀请孩子们和成年人在航班延误的煎熬中进入其中休息或者滑滑梯。《大女孩游乐园》里的“大女孩”也再次出现在这里,她旁边还躺着一个非常可爱的形象。但是这组雕塑中最吸引人的是一组两个巨型女孩脚对脚直立的组合,倒立女孩的腹部不仅可以作为观景平台,还有一条延伸出来的滑梯。

《其他的世界》,2014年

Other Worlds

青铜雕塑

图片来源: Qatar Museum

《大女孩游乐园》,2011年

Big Girl Playground

青铜雕塑

摄影: Lisa Lee

妮基·桑法勒的魔像

《塔罗花园》,2002年

致谢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

©2018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著名的晚年时光是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乡下度过的。她在那里创作了名为《塔罗花园》(The Tarot Garden)的雕塑群。作为一项没有终点的项目《塔罗花园》或许会被视为成年人的游乐园。这种反城市、反规划的风格倒是十分符合艺术家本人波西米亚气质的生活方式。

《魔镜》,1972年

在地装置

拉比诺维奇公园,耶路撒冷

致谢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

©2018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不过,桑法勒还曾经为孩子们建造了两个游乐园。这两个游乐园均位于耶路撒冷。其中名为《魔像》(The Golem)的游乐园在今天都颇受欢迎(事实上,正是它因为太受欢迎了,游乐园周边的公园都被戏称为怪兽公园)。然而,对于西耶路撒冷的父母们来说,这个游乐园在1970年代初期可并没有那么讨人喜欢。这似乎是一切游乐园里通用的定律: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些游乐园,但是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便他们总是喜欢回忆起他们自己在游乐园里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游乐园里任何稍显复杂或是微妙的元素,尤其是任何“黑暗”的元素都还是抱有抵触心理的。《魔像》里的大型凸起结构就像是一只黑白相间的海蛞蝓,三条亮红色的舌头从它的上嘴唇中伸了出来。每一条舌头都是一条独立的滑梯,分别代表了亚伯拉罕诸教的三个信仰源头。《魔像》的结构底部是中空的,因此成为了玩沙子的完美藏匿地点。(所以说,正如我们不断看到的那样,家长们总是不喜欢任何秘密。)

工人们在《魔镜》金属结构上喷制水泥的照片,1972年

摄影: Pontus Hulten

致谢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

©2018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魔像》由妮基·桑法勒设计,由她的伴侣、机械雕塑家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进行建造。尚·丁格利随后在意大利建造《塔罗公园》时继续沿用了这之中发展的技法,尤其是喷射水泥的技巧。位于比利时的《龙》(Dragon)可以被视为两人合作的作品。这件作品原本是由一对藏家夫妇为他们的孩子委托的游乐设施。这件作品中也包含了一条从怪兽嘴里伸出的类似的滑梯。《龙》的规模之后日益扩展,最终成为了一整套住宅项目,其中包含厨房和卫生间设施。桑法勒曾经在致敬中将这件作品称为“给孩子们的房子”。

尚·丁格利与妮基·桑发勒

《龙》,1972年

在地装置

致谢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

©2018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上期内容

© LEAP |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