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冊·素描課

歡迎來到素描課,這是幾冊藝術公衆號2017年的第一個專題。我們將用12篇圖文幫助你重新認識素描藝術。每篇圖文都將解決素描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問題,同時闡明與其有關的藝術史實。在這裏,你將接受古典藝術大師、宮廷御用畫師和西方學院派領袖的諄諄教導,也將收穫幾百幅素描學習資料。這或是中文網絡中最全面的素描學習、鑑賞文集。

本專題共12期,半月一更,週六上新

敬請關注

- 第9期 -

人體素描重點(2)

在我們理解了人體各結構的解剖知識後,我們還應瞭解傳統的造型範式和人體造型的安排方法。本期《素描課》就這兩個關鍵問題展開,介紹最基本的人體造型方法。

重心線畫法

古希臘有種學問叫平衡學(Ponderibus),專門研究重量和稱重的方式,例如我們熟知的阿基米德排水法就是平衡學研究的內容。在藝術界,文藝復興大師們也研究這門高深的學問。在達芬奇的飛行戰艦研究中,就試圖探查力的平衡關係,而他對人體重心平衡的研究成果,對藝術的貢獻就是我們熟知的重心線畫法。

達芬奇《飛行戰艦的駕駛員受力圖》

古希臘對人體重心的研究現已不在,我們能追溯的最完備的早期研究是丟勒的人體結構速寫。在一張速寫中,丟勒描繪了一名步行男子的正面側面圖。側面看,男子的重心保持在人體正中位置上,左右兩側的面積幾乎相等;而從正面看,因爲左腳受力,所以整個軀幹向左傾斜以保持平衡狀態。

丟勒《步行男子重心示意圖》

文藝復興大師在研究人體平衡時,如達芬奇就把盆骨寫作“Bilancia”(天平),這種寫法一方面受到醫學占星術的影響,因爲天秤座對應的人體部位就是臀部,另一方面也與實際的解剖結構有關,盆骨作爲骨骼系統的中心,它支撐脊柱、控制雙腿,並以此保證人體骨骼的平衡關係。因此,在我們設計人體造型時,可以從盆骨着手,以盆骨的水平傾斜角度來決定肩膀的傾斜角度和方向。一般來說,盆骨向哪邊抬升,那一邊就更靠近人體重心線,而肩膀也要向那邊下斜。

林堡兄弟《貝利公爵的豪華時禱書》中的《黃道人體》

在盆骨保持相對水平的狀態下,上肢和軀幹的傾斜需要靠其他方法平衡。在一張撐杆女子的圖示裏,軀幹部分向右過分傾斜,但盆骨和下肢並未給予足夠的支撐,所以應該加上一把柺杖,來承受上身傾斜的重量。若我們不想借助外物來平衡軀幹的傾斜,就應該把肩膀和手臂也看成一杆天平。

丟勒《撐杆女子重心示意圖》

如這張仰視女子的圖示,丟勒爲平衡軀幹向右傾斜的重量,左臂就如天平稱杆向外展開。事實上,當我們這麼站時,仍感覺身體嚴重不平衡,全靠腹背部肌肉支撐,但在視覺上,手臂外伸得越遠,就好像力臂變得越長,使人體看起來又迴歸了平衡狀態。

丟勒《仰視女子重心示意圖》

體快畫法

把人體結構看成一組方體的組合,這種概念不是近代的發明,早在16世紀意大利藝術家Luca·Cambiasi就大量使用這種做畫方式。體塊畫法,能讓作畫者快速感知人物造型,抓準明暗關係,但隨着光學透鏡的普及,這種畫法在後來300年的素描教學中一直不是主流。

Luca Cambiosi《速寫》

素描大師丟勒是繼達芬奇的研究後,最早推廣這種畫法的藝術家。在他的人體結構素描圖中,可以發現他把胸部看作一塊正方形,腰部則是梯形,上肢是兩柄平衡杆,下肢則是支撐杆。也就是說,通過下肢的支撐,使軀幹以平衡狀態堆砌在或有傾斜的梯形底邊,即盆骨線上,同時上肢通過不同程度的展開,平衡視覺上的人體造型和諧。

丟勒《人體體塊畫法》

上面這兩幅女人體都使用了這一方法。通過展開遠離重心線一側的手臂,保持上半身的平衡感。丟勒還畫了兩種下肢支撐結構,一種是雙腿併攏的倒梯形,另一種是一邊向後方展開的三角形。這兩種下肢結構呈現的效果不同,前者是人體修長靈動,而後者具有穩定人體的效果,更端莊穩重。

丟勒《人體體塊畫法》

如果方形圖示不易看出人體肌肉的變化,那麼丟勒也有一套用圓形體塊的造型手法。在這張男子結構素描中,丟勒把盆骨傾角的垂線當作腹肌中縫,以肚臍爲圓心作小圓;又把肩膀傾角的垂線當作胸肌中縫,以胸部中點爲圓心作大圓兩圓相交的區域,是軀幹造型扭曲變形的地方,丟勒着重畫出了這裏的腹肌造型,而未相交的地方則可以看作直立人體的正常結構,如乳暈與鎖骨中點的連線還是以胸肌中縫對稱的一面等腰三角形。

在進行人體素描時,我們應該記住肩膀和盆骨這兩杆天平,以及胸部和腰部兩個圓,如此一來,當我們面對人體最複雜的肌肉結構,也就是軀幹部分的肌肉造型變化,就胸有成竹了。

古典雕塑範式

除丟勒一類顯明的畫法教學外,歷代藝術大師都用自己的作品爲我們講解了人體造型的基本法則。我們之前說過古希臘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的《法典》,就是一部人體解剖-造型教材,但於此類似的大師作品還有很多。

《赫耳墨斯像》

《里亞切青銅雙像》

古希臘雕塑發展,主要分爲三個階段,除刻板的古風時代外,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的雕塑都是後世西方藝術家勤於學習的範本。波留克列特斯的《法典》正是古典時代的傑作,與之相同的《赫耳墨斯像》和《里亞切青銅雙像》都屬於同一種人體造型範式“Contrapposto”(對立式平衡),就是上文一直闡述的丟勒造型方法,也是米開朗基羅《大衛像》的造型原則。

《擲鐵餅者》

除了對立式平衡外,在希臘化時代更多的雕塑開始使用國人所稱的“螺旋式平衡”,即是古典時代的開山之作《擲鐵餅者》中的人體範式,軀幹部分向斜下或向斜上方彎曲、伸展時,用展開的手臂平衡不夠穩定的人體重心。這麼做,就好比丟勒的仰視女子速寫,只不過擲鐵餅者軀幹的重心更不穩定,因此擲鐵餅的手臂也要伸到最開,才能保持視覺上的穩定。

《舞者青銅像》

這種造型範式最基本的結構,可見希臘化時代早期的作品《舞者青銅像》(公元前4世紀)。熟知藝術史的人不難發覺,《拉奧孔》的主體造型與這尊《舞者青銅像》如出一轍。斜向上的軀幹造型,受到另一側肢體向下的拖拽,使它的視覺造型完美地平衡。

《拉奧孔》

後世藝術家雖然也塑造了更具生活化、世俗化的人體造型範式,但論崇高與典雅,對比式平衡和螺旋式平衡是人體造型藝術中不容撼動的兩條典範。今天我們分享的一本1740年出版的《古代雕塑圖冊》,就收入了100尊古典雕塑的素描範本。其中一半是頭像和胸像雕塑,另一半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全身像與羣像浮雕。

《古典雕塑圖冊》

這些素描都是常用的人體造型範式,我們應該仔細研究每一尊雕塑的造型安排,以此學會人體造型的設計方法。

幾冊帶你畫好素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