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節

石室聖心堂彌撒時間:

第一臺早上6:45

第二臺晚上7:30

明天(6月29日)是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瞻禮節,這個節日爲我們的信仰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是慶祝教會的兩大支柱聖伯多祿與聖保祿宗徒:聖伯多祿代表教會的權能(天國的鑰匙);聖保祿代表教會的信德(持守信仰到底)。伯多祿爲宗徒之長,率先宣講了基督的信仰,又牧養主的整個羊羣;保祿乃外邦人的宗徒,把福音傳遍萬邦。

教會於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慶祝其神聖根源。每年在這個瞻禮教宗都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隆重感恩祭並祝聖新教省總主教的白羊毛肩帶,象徵他們與基督在世代表的密切共融關係。

下摘錄教宗歷年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講道精粹

關於自由: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0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講道中以教會的自由爲主題,他說,伯多祿的職務是自由的保障,就是說他的職務完全符合真理,符合真實的傳統,如此使天主的子民保持信德與道德,避免錯誤。伯多祿和保祿兩位聖人是“天主教會的根基”。教會的自由在歷史和精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天主接近他的忠僕,使他們脫離各種邪惡。天主也使教會擺脫消極勢力。“陰府的勢力絕不能戰勝教會,耶穌的這一許諾包括伯多祿和保祿以及其他爲福音見證的人所蒙受迫害的歷史經驗,但不僅如此,祂也願意保證,尤其不使精神生活受到威脅。”天主的解救行動伴隨着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生命。天使解除了伯多祿的鎖鏈,把他帶出黑落德看守嚴密的耶路撒冷監獄。天主也常在保祿的身旁,使他脫離許多危險,然後又將他引入永恆的國度裏。正如保祿致厄弗所人書信中指出的,做福音的見證人也意味着以自由和真理之名參與戰鬥:“因爲我們的戰鬥不是對抗血和肉,而是對抗率領者和掌權者,對抗這黑暗世界的霸主,對抗天界裏邪惡的鬼神。”在經歷了兩千年的教會歷史中,基督信徒經受的考驗從未間斷過。在某些時期和某些地方,這些考驗着實帶着受迫害的特徵。 “然而,這些考驗儘管帶來痛苦,卻並未給教會造成最嚴重的危險。的確,教會受到的最大損害是敗壞了她的成員及其團體基督信仰生活的行爲,這些行爲玷污基督奧體的完整性,削弱了她先知性和作見證的能力,使她美麗的面容變得模糊。”教宗也強調了保祿書信中提出的幾項嚴重危險。格林多前書回應了一些嚴重威脅教會的分裂及不符合、不忠於福音的問題。弟茂德後書則談到“末日”的危險——就是:“自私、誇耀、自大、愛錢等等。這些危險是屬於現世的消極行爲,能影響到基督信徒團體。而保祿宗徒的結論卻令我們寬下心來。他寫道,行惡的人‘不能再有所成就,因爲他們的愚昧將要暴露在衆人前。’”天主給教會一種有所保障的自由,這一自由既能保證教會不陷入設法阻止她執行自己使命的物質陷阱內,也使她脫離精神道德邪惡的侵蝕,這些邪惡能玷污教會的真實性和信譽。

教會的自由這一主題也同教宗授予教省新總主教羊毛肩帶的儀式有特別的聯繫。過去,教宗在每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那天,都會依照傳統爲新祝聖的教省總主教戴上羊毛肩帶。這白色的羊毛肩帶象徵善牧耶穌將羊背在肩上。根據教宗方濟各的新規定,從2015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日起,新任教省總主教同以往那樣,來羅馬與教宗舉行共祭彌撒,參加祝聖羊毛肩帶儀式,但教宗只將羊毛肩帶交給他們,不再親自爲他們戴上。新任教省總主教在返回原教區後,將由聖座駐當地大使爲他們戴上。教省總主教們戴的羊毛肩帶是一條形狀如希臘字母Ү樣式的披肩,搭在前胸和後背上。肩帶的布料是用羊毛製作的。穿戴羊毛肩帶這項傳統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第4世紀時教宗已經使用。第一個禧年之後,尤其在教宗額我略時期,爲了監督主教的選舉,羅馬聖座往往將羊毛肩帶授予教省總主教。從那時起,教省總主教總是來羅馬接受羊毛肩帶,強調了戴上這個肩帶的人同聖座的密切關係。肩帶上的象徵意義在許多世紀中得以充實,起初在第一個千年中,它是迷失的羊的象徵,所以意指披戴它的牧人是將迷失的羊放在自己的肩上。在第一個千年之後,肩帶的樣式有所改變,成了今天的希臘字母Ү形。肩帶上的鮮紅十字是基督五傷的象徵。上面的別針象徵基督被釘十字架的3顆釘子,因此,羊毛肩帶更有基督善牧的意義。教宗將羊毛肩帶授予教省新總主教之前向他們說:“羊毛肩帶的象徵在教會蒙受迫害或受政治干預及其它嚴厲考驗的情況下更加明顯。但是,在教會團體受到脫離正道的教義或相反福音的思想及實踐的影響下,這個象徵也同樣重要。因此,羊毛肩帶在這層意義上,成爲自由的信物,同耶穌的‘軛’相似,他邀請每個人把這個軛背在肩上。”

教會是基督的,任何黑落德都無法熄滅信德

教宗方濟各2015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講道中強調,沒有一個黑落德能消滅教會;基督徒,尤其是他們的牧人必須用生活和祈禱爲自己的信仰作出“令人信服的見證”。

當天彌撒讀經一《宗徒大事錄》,記述在黑落德王迫害教會的行動中,伯多祿被投入監獄,如同最危險的罪犯被兩道鎖鏈緊緊鎖住,睡在兩個士兵中,門前還有衛兵把守。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在五旬節剛剛誕生的小小的教會團體似乎到了末日。然而,這新生的教會註定前途無量,因爲“天主從不使祂的子女擺脫塵世或邪惡,而是賜予他們力量來戰勝塵世及邪惡”。“在歷史上有多少權勢設法從外部和內部來消滅教會,但這些權勢都被消滅,教會則生存下來並結出碩果,不可思議地屹立不搖。一切都過去,只有天主存留。事實上,王權、民族、文化、國家、主義、權勢都一去不返,而以基督爲基礎的教會盡管經歷許多風暴並帶着我們的許多罪過,卻藉着服務忠於信仰的寶庫,因爲教會不是教宗的,不是主教和司鐸的,也不是信徒的,她唯獨是基督的。”初期基督徒懇切地爲伯多祿向天主祈禱,終於獲得天使將伯多祿從監牢裏救出的奇蹟。因此,主教們 必須“持續祈禱”。教宗說:“讓我們想想,有多少次上主俯允我們的祈禱,給我們派遣一位天使?那料想不到的天使向我們走來,把我們從困境中救出,使我們脫離死亡和魔鬼的手掌,爲我們指點迷津,重新在我們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焰,輕輕地撫摸我們,安慰我們沮喪的心,將我們從存在的沉睡中喚醒;或者天使只對我們說:‘你並不孤單’。”關於信德,“教會希望你們做有信德的人,信德的導師,教導信友們不要畏懼以迫害、各種十字架來磨難他們的許多黑落德。沒有一個黑落德能熄滅那相信基督的人的信、望、愛的火光。”教會憑着她兒女的勇敢、具體和謙卑的見證,已經戰勝了邪惡。”

“宣認、受迫害和祈禱”是伯多祿和保祿兩位宗徒一生的特徵

教宗方濟各2017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強調,“宣認、受迫害和祈禱”是伯多祿和保祿兩位宗徒一生的特徵。

當天選讀的《福音》記述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就問門徒們“人們說人子是誰?”並且進一步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只有伯多祿回答說:“禰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十六13-16)。教宗說,“這就是宣認:承認耶穌是他所期待的默西亞、永生的天主,自己生命的主人”。宣認耶穌的人“不僅要提出見解,也要捨棄性命,知道不可讓自己的信仰不冷不熱”,而應爲了愛而“燃起熱火”。他們應如同伯多祿和保祿那樣,跟隨耶穌一直跟到底,不半途而廢;他們跟隨耶穌,走在祂的道路上,而非我們的道路上;他們所走的是新生命、喜樂和復活的道路,有時也會揹負十字架且受到迫害。

教宗由此引出兩位聖宗徒“受迫害”的特徵。他說:“不僅伯多祿和保祿爲了基督傾灑鮮血,整個教會團體在初期就已受到迫害,正如《宗徒大事錄》告訴我們的那樣(參閱:十二1)。”

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區也有許多基督徒被邊緣化、受到誹謗和歧視,包括精神上的暴力。這些情況有時處於緘默中,經常得到了默許,那些本應讓他們神聖權利受到尊重的人卻沒有盡到義務。

教宗指出,“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基督,但若沒有十字架,也就沒有基督徒”。“承受惡不僅需要耐心,也應懂得與耶穌一起且以耶穌的方式,而非以人世間的方式來得勝”。

關於兩位聖宗徒的第三個特徵“祈禱”。教宗說,宗徒的生命從宣認中湧出,然後傾注於奉獻,而且每天都在祈禱中度過。“祈禱是滋養希望和增進信賴不可或缺的清水。祈禱讓我們感受到被愛並能夠去愛。它使我們在黑暗時刻能前行,因爲有天主之光的照耀。祈禱在教會內扶持我們每個人,使我們經受得住考驗。”教宗最後勉勵衆人,尤其是在場的樞機和總主教們效法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做祈禱的人。“教會多麼迫切需要祈禱的導師啊,但他們首先應是祈禱的人,度祈禱的生活!我們若祈禱,上主必介入;祂忠信於祂對我們的愛,在我們受到考驗時與我們同在。”

1 2

石室公衆號編輯

爲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