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一個安靜在公路旁的標牌,不會張揚而刺目,卻總能帶你去新的旅程。2016年,她主演的作品夜孔雀上映,斬獲無數好評,此次更是入圍第40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而她塑造的角色艾爾莎成爲大衆矚目的焦點,我們似乎從艾爾莎的蛻變中,看到了劉亦菲的成長,從與角色的對話身上,劉亦菲感受到了演員這個職業對於她來說獨特的魅力:它不僅僅是一個職業,而是讓我明白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對自己的認知,它是全部的意義。

糾結與綻放——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寶元二年始,抄經者每日以鐵針刺舌,以舌尖血混金粉抄錄金剛經,共三年。此絲帛乃臭椿樹蠶繭所造,因取其絲無須滅蛹殺生,爲佛門儀式之聖絲。”

影片抽絲剝繭般的想要傳達一個主旨,這主旨隱喻而細密,勾連不斷卻不明示於人,只一片藏在古老尺八里,被連同尺八一起安放在佛殿的絲帛,含蓄的露出一角。它誕生於另一個生命之上,用與之共存的方式和諧而生,它來的平安而充滿光明,仁愛慈悲,出於這對生的一點憐憫和尊重,它被稱之爲聖絲,安放佛堂,記錄着苦行者的心血,機緣巧合,或許能夠點悟他人也不足爲奇。當它被艾爾莎無意中發現時,尺八和絲綢,相遇和愛情,就共同給這個女留學生帶來了一段只有她能感悟的人生經歷。

以上這段是電影《夜孔雀》中的講述,在影片中,劉亦菲用她的個人表演完成了一場藝術的盛宴,艾爾莎的身上是她塑造出的種種魅力與特點,這種魅力既糅合了她取自生活的經驗,又暗藏着她自身對於藝術的修行:她就像被馬榮用蠶絲纏着的蛹,像建民紋在她左腳的幼蟲,你看得到她的束縛,她的疼痛和煎熬,於是在她破繭的那刻,感到由衷的歡喜而舒暢,夜孔雀展開在她瓷白細膩的背上,美得自由而恣意豔麗,你想到她曾經站在一塊畫着夜孔雀的幕布前驕傲的對馬榮說着什麼,那雙飄逸靈秀的翅膀,現在是真的生在她心裏了,馬榮說的對,艾爾莎這名字也好,但夜孔雀更像她,劉亦菲亦然。

自然與獨立——真正獨立則天地皆寬

馬榮對艾爾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生命,也以對生命的敬畏出現在艾爾莎的面前,他有着對一切事物天生的嚴謹和愛意,亦師亦友的影響着艾爾莎,他熱愛並尊重生命,可能是他爲蠶蛹吹奏尺八時,從曲子中流露的古樸而蒼涼的哀傷使艾爾莎注意到了他,順理成章的相識相愛。而小林的存在,和他對艾爾莎濃烈且偏執的癡迷,則不斷在考驗着馬榮,這個曾經對生命的尊重近乎虔誠的人,最後奪過兒子手中的孔雀膽一飲而盡:

爲父大錯鑄成後,輾轉反側夢裏頭,父女(子)生死陰陽走,九泉從此不回頭...

艾爾莎卻從他這裏真正懂得了生命的含義,她關注每一個孵化的蠶繭,在尺八里聽取靈魂的震動,從點到面,由己及人,爲病重的兒童吹奏,更重要的是她決定留下自己的孩子,那是艾爾莎對於生命最虔誠也最真摯的轉變。當人在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時,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會直接影響他的決定。當時有沒有想清楚,不重要,是不是從心所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次次選擇之後,人生就這樣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了。馬榮是,艾爾莎是,小林也是。影片一直用一種綿密而深厚的力量拉扯着觀衆,用柔軟而無形的力量包圍着你,像蠶絲,像流水,巧妙的對抗着一切沉重而悲愴的東西,上善若水,水如果比作女子,便是艾爾莎這個樣子吧,細弱,但堅韌,和緩,而力量無窮。

在接受採訪時,劉亦菲用這樣一段話來闡述自己對於“女性獨立”的理解:只有真正獨立的時候,女人的愛才是全部的愛,不會因爲得不到而憤怒,不會因爲不公平而計較,都說女人最容易患得患失,真正的獨立,則天地皆寬。

我想這就是角色和演員本人產生的火花與碰撞,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時常讓人感嘆,是角色給予了她更深層次的體驗,從而造就了她獨特的思維,還是她本人的玲瓏剔透,賦予了角色只屬於“演員劉亦菲”的痕跡。但不可否認,我們能從艾爾莎和劉亦菲的身上,看到同一種對於生命和釋懷和熱愛,對獨立的追求和嚮往。

釋然與無畏——遇見未知的自己

馬榮和小林,糅合在一起對艾爾莎影響至深,建民則與她一起完成了救贖,埋葬在拉雪茲公墓的蠶繭,哼唱的送葬歌,腹中孕育的孩子以及新生活的開始。至此,導演想要表現的生命與愛,原原本本的展現在觀衆面前。愛是一種天賦,發自內心,真誠,自然,它不需要太多的套路和公式,引人深陷,而生命與愛本是一體,一個賦予了生命更深遠的含義,一個在愛的基礎上得以延伸。而我認爲,馬榮的對生命的尊重,出於對佛教的虔誠和對生命的愛意,而艾爾莎對生命的理解,則多了仁厚與慈悲,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仁基於愛而更宏大寬廣,艾爾莎眼含淚水用法語呢喃着“我的孩子,我的愛”時,相信她的內心有對生命最自然的慈悲。

影片穿插的講述方式並不會造成電影的凌亂而難以理解,細碎卻更突出了一些埋藏的呼應內容,紋在艾爾莎左腳的蠶蛹和盛放在背部的夜孔雀,一頭一尾的暗合了主人公的蛻變;被艾爾莎特意提及的金色腳鏈,成爲電影衝突關鍵的信物;小林給艾爾莎按摩外敷的孔雀膽藥酒、在拉雪茲公墓演奏的小提琴曲和建民口中哼唱的送葬歌,隱喻細密,纏繞不斷,像法國街頭浸浴的柔軟氣息,又像古老蜀地清涼卻捉摸不清的晨霧,濃墨重彩的登臺,灑鮮豔恣意的顏色,卻輕輕收回,用肅穆又平靜的方式結尾。

劉亦菲輕聲細語的將幾片支離的故事織成了錦繡絲綢,她的表演像無形的絲帶,纏着你走馬觀花在別人的人生裏,你看她像一個參與者,也像一個旁觀者,若即若離又捉摸不透,最終完成了艾爾莎的破繭。看到夜孔雀破窗而出飛向天空的時候,我知道艾爾莎蛻變了,演員也是。

馬榮的愛情,親情,影響了一個女孩的人生並使之成長,愛是一種本能,會隨着生命一起延續下去。影片叫夜孔雀·如果沒有遇見你,如果沒有遇見馬榮,沒有遇見小林或者建民,艾爾莎的人生會是另一個樣子,事皆前定,猜測無用,重要的是,她學會了愛自己以及這個世界,懂得了生命的真諦,傳統的愛情給我們展現兩個生命的致死交纏和一同毀滅,讓我們爲之震撼甚至讚賞,中國的梁祝,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而夜孔雀則告訴我們存在一種更爲堅韌和柔軟的東西,發乎本性,能夠支撐我們更好的生活下去。

艾爾莎的人生走到這裏完成了自己的救贖,她遇到了新的自己,踏上了新的旅途。而劉亦菲用她那輕聲細語告訴記者,告訴我們:生命就是一個出發與重點重疊的圈。她曾經特別喜愛過一本書,叫做《遇見未知的自己》,通過這本書她意識到,“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纔可以進步,敢於放下,重新開始,就是最大的成就,看到失敗,看到不足,才能回到起點”,她說:“我重新開始”。

時間是一把刻刀,雕刻了很多成長的印記,但同時也雕刻出美麗的花,只要敢於追求,並努力,看的到夢想,就可以了。

生命是一個出發與重疊的圈,每個人都在這個圈裏成長與修行,艾爾莎要繼續她的修行,劉亦菲也要繼續成長。對於夢想的開始和出發的本心,劉亦菲說:

“而我會回來的。”

故事就講完了,茶水也端給你,來去無可掛念,滋味自然可有不同,那煮雪烹茶的老翁不在意,我也不在意,畢竟,電影要找到知音,要有一種天賦,赤誠的去追隨和愛一個美好的本質,也是一種天賦。我認爲,這是珍貴,而又美麗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