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史金淞專訪 (來源:網易藝術)

近年來,中國的城市建設發展很快,不少雕塑作品開始走進公共空間,進入大衆生活。一旦走入公共空間,雕塑作品就不再是藝術家單方面的創作,它開始與社會、與周邊環境、與大衆息息相關。如今,國內不少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遭到了大衆的吐槽,有些作品被認爲被認爲形神皆壞、毫無美感;有些被認爲僅僅是復刻,沒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有些也被認爲是譁衆取寵、畫風詭異。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要想衆口皆調是有難度的,大衆看不懂的公共藝術就是真的“醜”嗎?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是否一定要顧及到大衆的想法?大衆倘若參與到作品中,參與的界限又在哪裏?這些都是亟待大衆及創作者思考的問題。

近期,網易藝術邀請到史金淞做客網易會客廳,分享他從創作者的角度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史金淞作爲中國雕塑藝術家,曾爲不少公共空間創作過藝術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既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體現了全球化的現代活力,有着絕對豐富和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在他看來,雕塑從一開始和公共的關係就是特別密切的,任何一個作品當它出現在公衆面前,一定會引起不同的探討和關注。正是因爲這種矛盾和探討,才能產生化學反應,纔會構成一種藝術的存在。哪怕有一堵牆隔開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它也會形成我們對於空間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的定義。當人們面對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時,不應以單一的思維去看待,公共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各個階層的人一起反覆地妥協和討論,正是這種多維的共同的打造,才讓公共藝術更有價值。

那些公共空間裏大衆認爲的“醜”雕塑真的醜嗎?

中國雕塑藝術家 史金淞

那些公共空間裏大衆認爲的“醜”雕塑真的醜嗎?

史金淞作品《又園》

那些公共空間裏大衆認爲的“醜”雕塑真的醜嗎?

在“哈可龍”、“哪吒系列”作品之後,史金淞在2007年發表“三棵樹”系列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