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玉霞:關於東北振興 一位東北經濟婉約派經濟學家的心聲   張恆   近日,以經濟散文著稱的婉約派經濟學家王玉霞的一篇標題爲《東北振興 請政府不要再添亂》的文章在社交媒體熱傳,關於東北振興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王玉霞是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其作品多從自身經歷、日常見聞洞見經濟命題。上述文章是其通過展現在東北一次調研的見聞感受,管窺東北經濟蕭條的內在因素。經濟觀察報聯繫到王玉霞,傾聽這位生於東北、長於東北的經濟學家的心聲。   經濟觀察報: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王玉霞:這是我最近給一本雜誌寫的文章,沒有什麼目的,因爲我經常寫經濟類的散文和隨筆。沒有想到影響力這麼大,單個微信號閱讀量已經超過30萬了。這篇文章在《經濟學家茶座》上已經公開發布,影響力沒有這麼大,我在個人微信號上發表,被“遼瀋民經”轉載後,才引起熱議。原來的標題叫《東北啊,東北!》(具體文章見下文),改爲現在的標題後有“標題黨”的嫌疑,當然“政府不要添亂”這句話也是我文章裏說的,做標題可能更有衝擊力。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在關注東北振興的話題,目前東北經濟面臨產能過剩及如何處理“殭屍企業”等難題,但更主要的是制度僵化、觀念陳舊、不思進取、本位主義以及官氣暮氣十足等原因造成的。在我的整個調研過程中,包括到吉林9個城市去講學,東北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我打算再寫一篇文章叫《兩個世界》,因爲你會發現將東北與深圳、上海相比,就是兩個世界。   經濟觀察報:東北振興提了很多年,始終沒有回到曾經的輝煌,你認爲問題在哪?   王玉霞:市場意識太差,國企太多,觀念陳舊保守。過去東北黑土地肥沃,生產力高,自然條件的優渥,導致了東北人市場經濟意識缺乏。由於民營經濟不發達,成爲國有經濟的附屬,真正的市場經濟遲遲沒有發育起來。龐大民營經濟的缺乏,使得大家一找工作就願意到體制內。但是體制內難免存在着官氣十足、設租尋租以及拉關係等現象,可以說中國官場的弊端在東北尤爲嚴重。觀念陳舊是指整個東北地區的觀念陳舊,包括政府、企業、老百姓的市場觀念不夠,缺乏創新精神。   之所以沒有形成龐大的民營經濟集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東北的國企太多,這是歷史優勢,但現在成了進一步發展的羈絆。國企太多造成東北人的歷史包袱重,僵化意識深,關係錯綜複雜,也佔用了民間的很多資源。東北的投資環境不好,生產要素資源低效、沒有效果,民營經濟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你看深圳從一片空白的小漁村開發,很快發展起來,這就是民營企業的活力帶來的市場紅利。而東北無論從人才到資金都是淨流出,這怎麼發展?   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東北是從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發展起來的,而中國改革開放後是從輕工業放開,輕工業放開後很快獲得市場,但是重工業則很難佔得更廣闊的市場。東北的國企改革並沒有根本改變這種現狀,基本上都是換個牌子,由原來的“黨委書記”搖身一變成爲“董事長”,但大都還是政府主導的市場。   經濟觀察報:去年開始的新一輪東北振興,效果如何?   王玉霞:應該說情況有所改觀,比如減稅等措施的施行使得企業的負擔輕了,之前存在的問題也有所減少。但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就是過去設租尋租但是政府還在辦事,現在沒有尋租卻不辦事了,風氣變好反而導致效率降低。官員不收錢也不辦事,或者說辦事的人積極性不高,富人轉移資產的行爲恰恰說明是這種“沒有定心丸”的表現。去年國家發文稱既要保護國家資產,也要保護個人資產,留住東北的“個人資產”需要給企業家們喫一劑“定心丸”,讓他們對前景充滿希望。怎樣調動官員的積極性,已經成爲解決“亂作爲”到“不作爲”的課題。一句話總結就是,官員、資本所有者、企業家、學者都需要激勵制度。   給民營企業家更多的空間,政府應該走服務型政府,少干預經濟,將“政府之手”還給市場,發揮市場和企業家的作用,政府需要這種“壯士斷腕”的魄力。   政府簡單地通過資金輸入拯救“殭屍企業”的做法行不通。我認爲解決東北產能過剩的做法應該有三種,一是走出去,比如現在的“一帶一路”政策;二是轉型升級;三是痛下決心淘汰掉一批落後產能的企業。與其拿財政資金救助沒有競爭優勢的殭屍企業,讓其苟延殘喘地存活,不如用來救濟職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改革到來時不至於發生很大的社會震盪。   東北振興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不要過多地干預經濟,要留給民營經濟,留給企業家更多的發展空間。另外國企要實行優勝劣汰制度。一句話就是,要從體制上改變。   經濟觀察報:東北人口外流還在持續嗎?   王玉霞:至少是東北的年輕人仍在外流。大連市官方的一份最新調研報告顯示,該市9%的年輕人外流,2016年大連理工大學留大連市的畢業生不到20%。造成東北年輕人外流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機會少、待遇低、觀念守舊,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只有讓年輕人覺得這裏有活力、有未來才能把他們留住。北京、深圳等地物價貴、生活成本高,但東北高校的很多畢業生都選擇在那裏發展,就是因爲未來和希望。   東北還是缺乏創新創業的企業家精神。小富即安,創新力不夠,不像溫州等民營經濟活躍地區的企業家那麼強調艱苦奮鬥。目前東北缺少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主體,因爲東北就沒有這個土壤,大量的國企對民營企業造成擠壓,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很小。溫州沒有什麼國企,大都是“從零開始”的民營企業。   我去貴州、廣西去考察時,發現他們的市場經濟形態已經慢慢發展起來。但東北距離市場經濟還有很遠,這裏沒有“置之死地”的考驗。東北黑土地產出高,生存容易得到解決,長久以來養成的惰性。而溫州這樣的地區人均耕地少,只能想辦法做點小生意,民營經濟就很容易有內在的發展動力。   經濟觀察報:看您的文章,對東北感情很複雜?   王玉霞:我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東北人。正如文章中寫的,關於東北遇到的問題,我內心深處五味雜陳,很痛惜。一個是家鄉、一個是祖國,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擔憂,好多情感都在裏面。   去年11月到12月,我和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幾位老師到鐵嶺市昌圖縣,去調研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問題,之後受邀請在吉林省的九個地區進行了系列講學。兩個多月的所見所聞使我對東北現象有了切身的感受,我由衷地感到:觀念陳舊、制度僵化、各自爲政、政府添亂是東北經濟衰敗的根本原因。   由於國家玉米臨儲政策的激勵,昌圖縣玉米種植面積曾經佔全部耕地的80%以上,近兩年,雖然政府不斷地引導種植結構調整,其玉米種植面積還是高達70%以上,農民稱玉米是“鐵桿莊稼”。   我在昌圖看到玉米價格的不斷上漲帶來的生態破壞、嚴重浪費等現象,同時看到臨儲政策給農牧公司帶來的負擔,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摧毀了玉米深加工和轉化企業。

  文章中寫的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引發熱議後政府部門沒有找過我,話說回來,這只是一個學者的調研隨筆,就問題說問題。2016年我在首屆大連金融論壇上講過這麼一段話:“目前,是東北經濟黎明前的黑暗,這塊肥沃的黑土地,不會只有荒涼,沒有希望。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當別人樂觀時我謹慎一點,當別人恐懼時我要樂觀一點。希望有膽識的企業家、金融家到東北來投資,希望東北經濟再現它的輝煌。”我由衷地希望,這一抹亮色早日出現在東北的大地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