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多信奉鬼神之说,上至天子下至平头百姓,大家都时刻在揣摩天意,认为天意不可违,否则将招致灾祸,如瘟疫,洪水,干旱这些都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相反,如果顺应天意了,上天就会赐予人类风调雨顺的祥瑞丰收之年。

  古代祭天大典

  在影视剧里大家经常会看到“秋后问斩”一词,其实这个就是人们在与天意相和谐的表现,因为人们认为春夏季是万物复苏,积蓄能量,滋育生长的好时节,百花绽放,植物繁茂,如此美好的季节应该是设官、立制、赦免,播种生产的和谐时期,不应该行刑,而是应该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因为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此时行刑,斩杀才是顺乎天意。

  其实和“秋后问斩”一样高频率出现的词便是“午时三刻问斩”,同“秋后问斩”一样,它也是统治者权衡杀戮和顺应天意的结果,但为何选择午时三刻呢,这其中也是有说法的。

  在古代的计时方式中,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谓的“午时”就是现在白天的十一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另外一刻钟相当于是15分钟,所以三刻就是45分钟,综合起来古时的午时三刻指的就是现今的11:45,其实这里的午时三刻也并非精确到11:45,一般处斩的时候,审判官就是看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这时大概就是中午12点左右。

  选择此时问斩罪犯,完全是统治者对鬼神之说的恐惧,他们认为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处于正午,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而斩杀行刑是至阴之事,在正午来处斩犯人可以相互中和一下,冲淡这其中的阴气,而且鬼怪也不敢在这阳气正盛的时候来作怪,起到了驱阴辟邪的作用。

  另外还有种说法,是说午时三刻的时候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此时处斩犯人,可以使他们魂飞魄散,就算是再穷凶极恶的犯人在此时被斩之后,也难以保全魂魄,连“鬼都做不成”,更没有可能出来作怪,祸乱人间了。

  不过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午时三刻处于正午,人们在这个时候精力最衰弱,也就是人们最容易犯困的时候,在此时处斩犯人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和疼痛,不过此种说法应该只是一种自我催眠而已,众人皆知,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还能犯困呢,估计紧张的心脏都要缩在一起了,盼望着来个痛快的,哪里还能打瞌睡。

  其实不论是“秋后问斩”,还是“午时三刻问斩”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鬼神的迷信的表现,是科学文化不发达导致的思想落后的结果,另外也是人们对鬼神的一种敬畏之心,而统治者也正是利用这种对鬼神盲目的敬畏之心,自居天子,顺应天意管理和统治百姓,这只是他们的手段和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