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病的真正“元兇”!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小瓜蟲”

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小瓜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凹口科、小瓜蟲屬,主要寄生在魚類的皮膚、鰭、鰓、頭、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點狀,肉眼可見。嚴重時魚體渾身可見小白點,故稱白點病。它引起體表各組織充血,魚類感染小瓜蟲後不能覓食,加之繼發細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魚死亡,其死亡率可達60%~70%,甚至全軍覆沒,對養殖生產帶來嚴重威脅。

白點病病因---小瓜蟲

白點病的橫行愁壞了不少魚友們,很多人疑惑不解爲什麼自己的魚會得這種病。天氣冷了,很多人無法控制好水溫,因此這個季節就成了白點病氾濫的季節。發現此病的朋友很多人不知道其原因,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的羅漢魚會得這種病,其實導致羅漢魚得此病的元兇是---小瓜蟲。

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白點病的性質是體表寄生蟲,造成羅漢魚白點病發生的原因是小瓜蟲,有了這種蟲子的寄生才讓廣大魚友的愛羅出現滿身白點。小瓜蟲並非我們看到的那一個個白點,而是肉眼無法看到微型寄生蟲。而我們肉眼所見之白點,其實是小瓜蟲侵犯後,魚體爲自我保護而形成的黏膜保護罩,其作用是儘量抵擋外部細菌入侵傷口。

傳播途徑:

白點病是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 (1)病原體:多子小瓜蟲(寄生蟲)。傳染途徑:水蚤、病魚,污染的工具是熱帶魚的1號病。熱帶魚比羅漢魚易患白點病,水溫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誘因,也是初學者常常失敗的原因。歐洲最初興起熱帶魚飼養業時曾因此病全軍覆沒。及時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加強消毒,保持恆溫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白點病分爲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爲2~3天,常致魚羣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達60%~70%。

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發生原因

寄生蟲以宿主的組織爲食,成熟後脫離魚體,在魚池或水族箱底部將自己包在一層膜裏面,在裏面的寄生蟲分裂數次,形成好幾百個具有感染能力的浮游蟲羣,到處遊動以尋找新的魚類宿主,如果在短時間內沒有找到就會死亡。

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發病細節

1、 自由遊動的白點蟲侵入魚的皮膚、魚鰭和鰓部,以液體和細胞爲食,每一個寄生蟲外都有一層薄膠囊,蟲在裏面會長到1毫米大;

2、 成熟的寄生蟲突出魚體表面並遊走,造成的病竈區會引起細菌和黴菌的感染;

3、 在幾小時內,游出的寄生蟲會封閉在一個膠狀的囊或囊孢裏,而附着在堅硬的表面上;

4、 在囊的裏面,細胞進行分裂以產生1000或更多感染源;

5、 囊破裂打開並釋放出自由遊動的感染蟲體,這些蟲必須在24小時內找到宿主寄生才能生存下去;

6、 自由遊動的白點蟲侵入魚的皮膚、魚鰭和鰓部,以液體和細胞爲食,每一個寄生蟲外都有一層薄膠囊,蟲在裏面會長到1毫米大; 如此循環往復。整個循環史(即從魚身上再度感染到魚身上)所需時間隨溫度而變化,在熱帶水域中比在溫帶水域中快很多。白點病的整個生活週期在21度時需要3-4天,而在10度之下需要5周以上。而且水族箱中如果魚的密度過高,則會增加這種寄生蟲傳播的機會。

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魚只死亡原因

羅漢魚發病原因是攜帶有小瓜蟲的病魚或水進入缸內。單純的溫差和季節變化不可能發生此病。有的魚甚至因此死亡了,不過一般死亡原因有二:

一、最常見的是小瓜蟲入侵後,由於水中細菌入侵傷口,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而死,這是細菌借小瓜蟲之手殺死了魚。

二、當小瓜蟲多次下身繁殖,造成寄生魚體的數量過多,魚因傷口過多,總體創面過大,無法自愈而死。

這個道理類似於燒傷,今天手指上被燙了一下,誰也不會去醫院,自己敷一敷,擦點藥膏就好了,但爲什麼大面積燒傷就會死人?因爲肌體的癒合能力與速度都是有限的,超過這個範圍就要藉助藥物幫助控制細菌和幫助自愈。面積再大,藥物也幫不過來了,那就死了。

白點病的真正“元兇”!

往期推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