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牟縣毗鄰黃河,土壤沙質,適合種植花生、西瓜、蔬菜等經濟效益好的作物,科研人員經過實踐摸索出了一種適合當地花生間作大蔥、越冬萵筍1年3收高效栽培技術,提高了複種指數,管理簡單,投入少,產出高。花生4 月中下旬播種,8 月上旬收穫,每667平方米(1畝) 產花生300千克;大蔥4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移栽,11月下旬收穫,一般每667 平方米產大蔥4500千克;萵筍10月下旬育苗,12月中旬定植,翌年4月上旬收穫,一般每667平方米產量2000千克。該技術一年三茬,效益好,收入高,被菜農接受並大面積推廣。

一、花生種植

1. 選種。花生間作大蔥宜選用早熟短蔓品種,如豫花6號、四粒紅、豫花9327 號等花生品種。播種前剔除已發芽、變色、黴爛的種子,用吡蟲啉和多菌靈1∶1混配拌種,1克藥劑拌1千克花生種子。

2. 整地施肥。底肥每667平方米施優質有機肥1500 千克、複合肥50 千克、二銨30 千克,整地前均勻撒施,翻入耕作層。土地整平後起壟栽培,一般按80~85 釐米起壟,壟高15 釐米,壟面寬50 釐米,播種2 行花生,行距30釐米,株距15釐米。

3. 適時播種。鄭州地區春播花生的播種期在4月中上旬。播種時土壤墒情必須充足。播種深度4~5 釐米爲宜,密度一般每667平方米1.1萬穴、2.2萬株左右。播種蓋土後,每667平方米用72%都爾乳劑或48%拉索乳劑150克,對水50千克,均勻噴灑地面。

4. 田間管理。播種後10~15 天花生會陸續出苗,花生出苗後及時清除幼苗周圍的雜草同時進行催芽補種以保全苗,6月上旬結合大蔥移栽進行中耕除草和澆水。花生、大蔥均是比較耐旱的作物,在花生收穫前,根據天氣和土壤墒情,不旱不澆。大蔥、花生間作,對雜草生長需要的光熱有一定的競爭,因此有一定的減少雜草功能。另外大蔥揮發物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花生生長中後期病害較少,但也要做好花生生長中後期防病保葉工作, 可在開花期每隔10~15 天交替噴施波爾多液、多菌靈2~3 次,防治葉部病害;高溫季節要特別注意防治蔥薊馬爲害,根據田間薊馬發生情況噴施阿維菌素和吡蟲啉2~3次。

5. 適期收穫。爲了不影響大蔥培土,花生一般要在8月中旬前收穫。一般每667平方米產量300千克,高產可達500千克。收穫後及時摘果晾曬。

二、大蔥種植

1. 育苗地整理。大蔥是忌連作的蔬菜,育苗地要選擇前茬非蔥蒜類作物的肥沃園地。前茬作物收穫後,深翻曬茬。大蔥育苗期長達50天,每667平方米育苗田施1000千克腐熟有機肥。整平耙細後,按1.8米起壟做畦,整成1.2米寬的平畦,畦面整平以利排水。

2. 品種選擇。品種可選鄭研冬翠、綠秀、日本長悅和元藏等。每200克種子,需苗牀地60~80 平方米,育成的苗可移栽667平方米大田。

3. 適期播種。一般4月上旬播種,撒播,播種要均勻。播種後澆水,每667平方米隨水衝施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待滲透後覆細乾土約1釐米厚。播種後覆蓋地膜,有利於增溫、保溼及防暴雨沖刷,出苗後要及時揭去地膜。

4. 苗期管理。播種後6~7 天即可出苗,待幼苗伸腰時可澆1次水,使子葉伸直,促進生根。以後根據土壤墒情,結合澆水追肥2~3次,液體有機肥與化肥交替使用, 化肥濃度一般0.3% 左右。育苗期間, 若有秧苗露根,要及時覆蓋幹細土。雨後苗牀地要及時除草和防治病蟲以培育壯苗。

5. 移栽定植。大蔥一般於5月下旬至6 月上旬移栽,在花生壟溝內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優質有機肥1000千克,土壤與肥料混合均勻後開淺溝,壟溝深20 釐米以上。定植時大小苗分開,剔除病菌、弱苗。定植時避免蔥苗折斷,定植深度以不埋沒蔥心爲宜,大蔥緊靠花生壟同側定植,按株距3釐米左右垂直襬放蔥苗,每667平方米可栽2.5萬株左右。定植後覆土壓實,隨後透水緩苗。

6. 田間管理。定植後不旱不澆水。在緩苗後,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少量覆土,加強蓄水保墒,覆土不能埋沒蔥心,不能造成蔥苗彎曲,以促進根系生長。遇大雨注意排水,防止大蔥壟溝積水造成爛根、黃葉和死苗。花生收穫後把栽植溝填平,隨着氣溫下降,小水輕澆,以後隨着植株的旺盛生長而逐漸增加澆水次數,經常保持地面溼潤。在肥水供應充足的同時,培土是軟化和增加蔥白長度和產量的重要措施,從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培土4次。培土可用培土機,也可手工進行。前2次培土時,植株生長緩慢,培土應淺;後2 次培土時,植株生長迅速,培土宜較厚。每次培土,均不能埋沒蔥心,培土時可結合補施肥料。大蔥生長前期要求較多的氮肥,生長後期卻需要較多磷鉀肥,追肥一般在秋涼後大蔥進入旺盛生長期時開始,追肥以氮肥爲主,適當增加磷鉀肥。8 月追肥1 次,每667 平方米噴施尿素8~10千克。9月上旬以後,氣候涼爽,植株開始旺盛生長,蔥白增長速度很快,要重施追肥,9月至10月上旬追肥3次,每667平方米每次噴施尿素10~12千克及複合肥20千克。每次追肥後,應及時澆水,促進大蔥生長。

7. 適時採收。大蔥一般於霜降至立冬期間採收,如果是耐寒品種可以推遲到11 月底採收,大蔥可以露地越冬,因此也可根據市場行情,最遲翌年4月初收穫完畢,否則抽薹後就嚴重影響商品價值。

三、萵筍種植

1. 品種選擇。越冬萵筍選用尖葉耐寒,適應性強,早熟的品種,如紅翠1號、耐寒二白皮、紅仙子和青翠2 號等。

2. 播種育苗。萵筍因種子小適宜育苗移栽,越冬萵筍10~11月露地育苗,每667平方米苗牀地施優質農家肥1500千克,耙細整平做成寬1.5米、長15米的畦,把種子撒播在苗畦內,播種後蓋細土1層,覆地膜保溫保墒,提高種子發芽率,每667平方米育苗地播種量1~1.5千克。

3. 苗期管理。萵筍播種後7~8 天露芽後,去除地膜,追肥2~3次,每667 平方米每次噴施糞水500~1000 千克或尿素5~10千克。子葉平展及1~2片真葉時各間苗1次,防治幼苗過密徒長。定植前7~10天澆水施肥,每667平方米噴施尿素5~10千克,拔苗前澆透水,避免拔苗傷根。大小苗分開定植,便於大田管理。一般苗齡40天左右,4~5片真葉時即可定植。

4. 移栽定植。越冬萵筍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定植前每667平方米噴施腐熟農家肥2000 千克, 精細整地,以1.8米做畦;合理密植,密度25釐米×25釐米,定植後澆透水,以利緩苗。

5. 田間管理。萵筍在前期因溫度逐漸降低生長緩慢,需肥量少,移栽成活後應及時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越冬前應注意煉苗,不宜肥水過勤,防止苗期生長過旺,封凍前澆防凍水並噴施複合肥30千克。開春後,莖葉迅速生長,進入蓮座期後,及時中耕鬆土,提高土溫,結合澆水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噴施尿素10千克。植株封行後莖部肥大加速,需肥量多,隨澆水施2~3次肥,每667平方米每次噴施尿素10~15千克,保證莖部膨大。施肥不能過遲,以免造成莖部開裂。

6. 採收。越冬萵筍在4~5 月均能收穫,可隨市場價格陸續採收可上市萵筍,提高收入。

(據《北方園藝》田朝輝、李建欣、李志萌/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