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觀點中國2018全國兩會系列評論之七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這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事實上,就業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快速轉變的基礎上。

從過去五年的成就來看,就業數據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2017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35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爲3.90%,比上年末下降0.12個百分點,失業率爲多年來最低。即便從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指標來看,中國也屬於低失業率的國家。2017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爲4.98%。

值得關注的是,良好的就業形勢是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逐步下滑的背景下實現的。在2013-2017年,我國的年均增長率7.1%,這與過去四十年超過9%的增速相比,要低了不少。不過,儘管經濟增速有所下降,但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力卻不降反升。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就業大約爲100萬人;“十二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70萬人;而近兩年GDP每增長一個點,拉動就業已經達到了大約200萬人。具體來說,高質量增長促進充分就業主要表現在:

首先是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不同的經濟結構對就業的帶動能力、拉動能力是不同的,特別是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平均要高出第二產業20%。2017年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達到了51.6%,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爲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爲58.8%,服務業已經成爲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經濟結構優化的調整和升級,對於就業的拉動能力明顯增強。

其次是新經濟新業態的大量湧現。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催生出各種新興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過去五年,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據測算,僅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就創造就業機會超過3300萬,而滴滴出行平臺爲全社會創造了超過1700萬就業和收入機會,其中近240萬來自去產能行業。

最後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大力推行。創業是帶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在過去五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蓬勃發展,日均新設企業由5千多戶增加到1.6萬多戶。據測算,近些年“雙創”活動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的就業任務: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

應該說,在6.5%的預期增長目標下,這個就業目標是可以實現的。當然,要兜牢就業這個最大民生“底線”,仍需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在擴大就業、實現更加充分就業的同時,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不僅是宏觀經濟政策需要重點關注的着力點,也是進一步做好民生工作的關鍵環節。(責任編輯毅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