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冬奧村賽後將變身人才公租房

今天將迎來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了北京賽區的三個冬奧會場館:北京冬奧村、“水立方”和“冰絲帶”。據瞭解,北京冬奧村將於今年年底實現結構封頂,2020年底達到完工條件。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8月將恢復對外開放,明年7月完成全部改造。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已進入衝刺施工階段,今年年底將實現封頂封圍。

本報訊(記者 李天際)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探訪北京冬奧村時獲悉,北京冬奧村項目今年年底將實現結構封頂,2020年底達到完工條件,賽後將作爲人才公租房使用。

北京冬奧村位於北辰路以東、北土城路以北的一片區域內,目前正處於地下結構施工中。按照目前的施工計劃,北京冬奧村項目將於今年7月底躍出地面。昨天上午,在北京冬奧村二標段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地下車庫結構的鋼筋綁紮。北投集團北京冬奧村項目經理屈晨介紹,北京冬奧村地面二層以上採用鋼結構裝配式施工,免去了現場的混凝土澆築,預計可節省至少三分之一的工期。同時,鋼結構的室內空間在佈局上也更便於拆改。

現場的效果圖顯示,北京冬奧村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3.3萬平方米,由20棟十餘層不等的建築組成,建築的外立面配有玻璃幕牆,有些建築的屋頂還實施了綠化。賽時,這裏將爲各國運動員及隨隊官員提供服務,賽後則作爲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人才進行配租。

北京冬奧村的規劃也很有特色。屈晨介紹,其規劃理念源自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制,房屋以三合或者四合排列,中間圍合成一個庭院,構成住戶的基本單位,通過圍合和錯落的變化形成開放與私密巧妙結合的院落居住空間。

而北京冬奧村項目的園林景觀同樣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屈晨指着冬奧村內的中心綠地說,兩塊造型獨特的綠地按乾隆年間的《冰嬉圖》進行設計,走入綠地中間,可以感受到清代宮廷冬日冰嬉的場景,這也是北京悠久的冰上運動歷史最好的展現。

此外,以“居住者爲核心”的健康建築理念也是北京冬奧村設計中的一大亮點。據屈晨介紹,綠地空間上鋪設有光導管,可以將收集到的太陽光能導入地下車庫,用於車庫的照明;最先進的5G技術將引入北京冬奧村,冬奧村在賽時將實現5G信號的全覆蓋;地下空間彼此也以連廊的方式相連接,方便運動員前往地下的商業配套設施和車庫。

  探訪

“水立方”明年7月完成改造

作爲44項已開工的冬奧會工程之一,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將在今年7月底完成鋼結構可轉換平臺的搭建,8月份恢復對外開放,年底具備舉辦初級冰壺測試賽的能力,明年7月完成全部改造。這是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國家游泳中心獲悉的。

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在“水立方”的改造現場看到,泳池內的水已被抽乾。國家游泳中心副總經理李雲峯介紹,6月下旬,泳池內將搭建支撐冰面的鋼結構可轉換平臺,開始由“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轉變。改造成“冰立方”後,該場館將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承接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

李雲峯表示,根據改造方案,“冰立方”將在“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裝的製冰系統,形成具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

同時,改造完成後的“冰立方”不僅增加冰上功能,還將實現智能升級,全新的智能建築管理系統將有效控制和監測場館室內的溫度、溼度、照明、聲學等變化,爲冬奧會冰壺比賽提供完美環境。李雲峯以場館溫度的分區控制爲例說,爲了保證賽時運動員的需要和觀賞的舒適性,比賽區的冰面溫度將控制在零下8.5攝氏度,而距冰面1.5米高處的溫度可控制在10攝氏度,觀衆看臺則維持在16攝氏度到18攝氏度。

按照施工進度,今年7月底可完成鋼結構可轉換平臺的搭建,8月“水立方”將恢復向社會開放;10月底完成製冰和空調除溼系統的安裝,年底前完成70%的改造任務,並具備年底舉辦初級冰壺測試賽的能力;而全部的改造將在明年7月完成,以滿足舉辦冬奧會測試賽的需求。

李雲峯表示,明年完成全部改造後,“水立方”將成爲世界首個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冬奧會歷史上最大體量的冰壺場館,以及世界唯一既可運行水上項目又可運行冰上項目的奧運場館。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冰絲帶”年底實現封頂封圍

作爲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的比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進入衝刺施工階段。北青報記者從國家速滑館公司獲悉,今年年底,“冰絲帶”將實現封頂封圍。

作爲北京冬奧會的標誌性工程,國家速滑館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可容納約1.2萬名觀衆。建築外立面22條“冰絲帶”的設計靈感源於速滑運動員的滑行軌跡,而這22條“絲帶”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奧會。

據介紹,“冰絲帶”擁有兩個“之最”:世界體育場館中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1.2萬平方米的亞洲最大冰面。此前,“冰絲帶”剛完成“天幕”的“編織”,馬鞍形索網屋面的輪廓已經完整地呈現出來。下一步,將正式進入“絲帶”飛舞的施工階段。

在工地現場,北青報記者看到了“絲帶”的樣品。整套體系由S形龍骨、玻璃幕牆和發光玻璃管構成。弧形玻璃管是超白夾層玻璃,玻璃中間還要夾上彩釉的膜,以呈現出冰裂紋的花的圖案。

組成“冰絲帶”的3360塊玻璃幕牆的安裝是“絲帶”施工中的難點之一。“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3360塊幕牆玻璃,尺寸就有1680種。”國家速滑館公司董事長武曉南介紹,索網安裝完成後,即將開始玻璃幕牆尺寸的現場實測,幕牆拉索和S形龍骨必須嚴絲合縫地連接。

此外,機電安裝和裝飾裝修施工也已經進行,意味着“冰絲帶”已進入核心設備的安裝階段。施工方北京住總建設安裝公司總工呂莉介紹,場館地下二層建成了環廊樣板間,僅18米的樣板段內就用到了五大類18個支架來確保管線的安全。“今後這些管線將全部採用透明化展示,讓每位觀衆能看到場館的細節。”呂莉表示,環廊上方共排布了空調水管道、新風、排風、排煙、消防、照明、弱電等26根管線,特別採用分側、分層的方式排布,共設7層,確保管線排列合理美觀,並留足檢修空間,便於今後的維修調試。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