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有这么一段记载: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因为从始至终,周国与商王朝的中央军队在实力上都要处于下风,如果正面对抗的话,周武王肯定很难到达朝歌,更别说在牧业打败纣王的军队了。

专家证实:周武王灭商用了“下三滥”手段后被孟子洗白,你能忍吗

最近上演的新版《封神演义》重新展示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其实在正史里面,商王朝和自己的诸侯国周国之间发生了很多次的战争。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文丁杀季历,(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文丁是纣王的祖父,季历是周武王的祖父,文丁在杀了季历。在纣王父亲执政的时候,周国由于商王朝发生了冲突。而到了纣王执政的时期,则先是囚禁了周文王,又杀了伯邑考,所以商周之间是累世家仇。

其实从这段文字里面,我们也可以得知,商王朝作为统治者,在实力方面是很明显地大于周国的,而周国则能够屡败屡战,最终号令天下群雄群起而攻之,让纣王覆灭。

根据历史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并不是明刀明枪地与纣王展开搏杀,而是采用一些所谓的“下三滥”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专家公布了真相:

第一个手段:偷袭。

因为从始至终,周国与商王朝的中央军队在实力上都要处于下风,如果正面对抗的话,周武王肯定很难到达朝歌,更别说在牧业打败纣王的军队了。在商周之间,隔着上千公里的路程。西岐是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而朝歌位于河南省北部。要是一个要塞又一个要塞,一座城市挨着一座城市地去攻打的话,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才能够到达朝歌。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上曾有这样一段铭文:“武征商, 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夙:早上)又商”,与《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昧:黎明前)”吻合。说明武王伐纣是一次长途的武装奔袭,在古代那个通讯条件下,只要稍微隐蔽一点,是绝对可以办到的。

第二个手段:收买内应

不管什么性质的战争,内应和叛徒总是存在的,而在商王朝里面,对于不满纣王所作所为的人当然也很多,所以只要周武王有心,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内应。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有这么一段记载: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那么武王为什么要急着行军赶路去救胶鬲呢?原来是胶鬲是周文王从贩卖渔盐的小贩中发现的人才,推荐给商纣王的,果然胶鬲是周武王的间谍。正是在胶鬲的内应之下,纣王募集来的军队临阵倒戈,兵败如山倒!

更为严重的是,武王在占领朝歌之后,对于朝歌的平民展开了屠杀,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在早期史书《武成》的记载中,就有“血流漂杵”的记载。

这样的行为在后人看来当然并不是很光明正大的事情,也无法忍耐!所以孟子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替周武王洗白:“尽信书不如无书。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

至于纣王的结局,当然不是《封神演义》里描写的那样,登鹿台自焚而死。在《六韬》残卷中记载:“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纣)系其首于白。”说明了纣王被俘之后然后遭到了杀戮,最后拿来示众,所以才会有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的记载。

参考资料:《逸周书》《吕氏春秋》《竹书纪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