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激勵和引領廣大青年投身新時代富美新南平建設。共青團南平市委、南平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青春讀書會”:誦讀《梁家河》。

來自南平市轄區基層黨羣工作者、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志願者、市直機關單位青年代表等35名朗讀志願者一起誦讀《梁家河》。我們將通過“南平團市委”、“南平廣播電臺”微信公衆號每週一、週三、週五同步推送。

第二季

青春讀書會

ID:NPyouth

VOL.12

青春讀書會

淚別梁家河

1969年年底,跟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王燕生當兵走了。其後,不斷有知青離開。

返城的閘門打開了。1971年,國家開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幹、招生、徵兵。每年有千餘名知青通過這些方式離開了延安。到1976年年末,留在延安的北京知青只剩下918人。

1973年,習近平試圖叩開返城的大門,他希望上大學讀書深造,畢竟讀書是他最大的願望。

這年,習近平和武暉一同去縣裏參加了考試,習近平選擇的目標是清華大學。當時錄取的方式是考試加推薦,家庭成分是其中最爲關鍵的因素。

習近平遭到了清華大學的拒絕——他是“黑幫子弟”。武暉的大學夢也破滅了,他只考上了延安師範學校。這個受北京知青影響,一心想走出梁家河去大城市看看外面世界的農村青年,一度非常灰心,好幾個月才緩過勁兒來。

1974年,雷平生考取了延安大學,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就只剩下習近平一個人了。

1975年,清華大學分配給延安兩個名額,全部給了延川。習近平再次有了報考的機會,他三個志願全填寫了清華大學。

“你讓我上我就上,不讓我上就拉倒。”他認定清華大學了。

縣裏將習近平報了上去,但是一觸及敏感的政治審查,延安地區負責招生的人猶豫了,清華大學招生的人也猶豫了。

這時,習仲勳下放的洛陽耐火材料廠出具的一份證明,衝開了那道看起來似乎難以跨越的“政審關”——“習仲勳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

再沒有爭議了,習近平被清華大學錄取了。

開學的日子近了,可習近平依然在忙大隊裏的事。一天,石春陽來找習近平,習近平與他談了大隊支部書記的人選問題。

“隨娃,我要上大學走了,支書誰當?”

“這個事難說,大家選誰是誰。”

“你可以當。”

“我不行,當不了。”

“你咋當不了?我以前也沒當過,現在不是當得挺好嗎?”

“我怕我當不好。”

“你還沒當,咋就知道當不好?”

顯然,石春陽是習近平心裏的合適人選。

幾天後,習近平召集黨員開會。會議快結束時,他說:“我快走了,下一任支書誰來當,咱們得選。我推薦隨娃當。”

接着是投票,每人發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大家都寫的是“隨娃”。

石春陽說:“這個結果,其實不是因爲我有多好,而是我們村裏人信任近平。他推薦了我,大家才選我。”

離開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習近平召集社員開了個座談會。石春陽至今還記得他說的話。

“我來咱梁家河這七年時間,學會了很多東西。咱梁家河的羣衆無私地接納我、幫助我,讓我在這裏步入社會,入團、入黨、當村支書;我從這裏出發,返城上大學。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習近平說:“要當好一個村的領導,必須一碗水端平。羣衆最講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錢的事,你處理得不公,羣衆也不答應;十塊錢的事,你處理得公道,羣衆也不會有意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該咋辦就咋辦。”

他把頭轉向石春陽,說:“隨娃,梁家河以後要發展,你必須起模範帶頭作用。你是年輕人,當支書以後,要多動腦子,多思考問題,還要多聯繫羣衆,這樣工作才能做好,支書才能當好。如果處理問題不考慮羣衆的感受,支書也當不好。”

1975年10月7日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鄉親們拉話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較晚。當他早晨推開門走出窯洞時,看到院子裏、道路旁站滿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來了。大家手裏拿着紅棗、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當衆流淚。

人羣裏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起來。一位老婆婆拉着習近平的手說:“你在這兒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別忘了我們呀……”

習近平流着淚說:“你們對我這麼好,我不走了,就在這兒紮根一輩子!”

“你快走,你上了清華大學,以後我們有條件去北京,就有人管飯了。”一位“小夥伴”向他吼叫。

這天,村子裏的人都沒有上山幹活,他們排着長隊爲習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梁玉明、石春陽、張衛龐、呂侯生等12個人步行40多里,和習近平一起來到延川|縣城。

晚上,大家住在呂侯生的三伯呂能勝在縣百貨公司的宿舍裏。

10月8日,他們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紀念照,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照相。照相花了5元5角錢,大家湊齊了這筆費用,堅持不讓習近平出。照片中,習近平坐在前排當中,臉龐瘦削,外衣的扣子一絲不苟地扣着。

梁玉明一直把習近平送到了延安,送他搭上了南下的客車……

習近平走了,帶着對梁家河深深的牽掛。

多年以後,他對梁家河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

在他看來,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此他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羣衆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

在他看來,梁家河是一所學校,他在這裏收穫很多。他說:“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衆……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在他看來,艱難困苦能夠磨鍊一個人的意志。他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梁家河的鄉親們歡送習近平(前排居中)入學留念

他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爲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爲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爲人民做實事!”

他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裏。”

本期朗讀者:

楊銘

松溪縣渭田鎮董坑村黨羣工作者 楊銘

來源:南平團市委(ID:NPyouth),文字部分來源於《梁家河》

【青運史上的今天,《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開幕】

1985年5月10日,爲慶祝國際青年年而舉辦的《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由國際青年中國組織委員會主辦,展出各類作品572件。《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作爲一次與聯合國和平年有關的展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展覽。

他們還在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