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原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先生,因病不幸於2018年3月7日下午16:39在北京公安醫院逝世,享年84歲。

根據郝柏林先生生前遺願,不舉行追悼會、不舉行告別儀式。

深切悼念郝柏林先生,願您一路走好!

《物理》雜誌曾這樣評價郝柏林:

郝柏林院士是在新中國的陽光下和疾風暴雨中成長起來的理論物理和計算物理學家,我國非平衡統計物理、非線性科學和生物信息學的倡導者,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促進者。

1934年,郝柏林院士生於北京。他家學淵源,其父是上世紀20年代北大生物系學生,並在20年代擔任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或許正因如此,他對物理和數學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他在北京俄語專修學校二部學習,成爲留蘇預備生。1954-1956年,他被分配到了烏克蘭哈爾科夫工程經濟學院礦山系學習。儘管這並非他所喜歡的專業,他依舊服從於組織的分配。

然而,他從未放棄過植根心中的物理夢想。他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於鑽研數學,以等待一個改變命運的時機。1956年,他順利通過前蘇聯哈爾科夫國立大學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粟費席茲教授的數學面試,得以轉專業到物理系。僅用3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其他學生5年才能修滿的課程。粟費席茲教授是他的伯樂,不僅慧眼賞識了他的數學才能,還邀請他加入自己的研究組。郝柏林不負所托,敏銳地發現了粟費席茲研究組關於金屬費米表面理論論文的錯誤,並指出了改進方法。後來,他的畢業論文就是以此爲主題完成的。

1959年,他從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大學物理數學系畢業,並在莫斯科大學物理系和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度過了四年的研究生歲月。留蘇回國後,郝柏林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在那場改變許多人命運的動亂髮生之前,他都承擔着助理研究員的工作,參與國防科研任務和基礎研究。

動亂期間,郝柏林並未受到嚴重衝擊,他所付出的代價是被調離國防科研隊伍,與許多同事相比,他可稱得上幸運。他被派到了胰島素晶體結構分析組“抓革命,促生產”,跟隨樑棟材先生標註胰島素原子的座標。等待窄行打印機輸出紙帶,把數字抄到座標紙上,再繪出電子密度線,這就是他的具體任務。這段歲月裏,他因禍得福,學習到了晶體結構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識。

爲了貫徹毛澤東《五七指示》和讓幹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文革期間,黨政機關幹部、科技人員和大專院校教師等紛紛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郝柏林也在其中。據他後來回憶,當時每天傍晚有三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在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就獨自打開隨身攜帶的木頭箱子,寫作FORTRAN教科書,這本書後來成爲了文革後第一本風靡一時、並得到數次翻印的計算機語言教材。

文革後,郝柏林回到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後來又當選爲理論物理研究所院長。1980年,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院士)。1995年,又當選爲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從2005年開始,郝柏林去往復旦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十幾年前,曾有記者探訪郝柏林院士寓所,爲他的簡樸深感嘆服。客廳裏的桌椅都是上世紀遺留的舊物,沙發也窄小輕簡,一看即知主人絕非耽於享樂之輩。儘管自己生活清苦,他依舊關心着青年們的教育事業。2016年,郝柏林攜夫人張淑譽回到母校河北師範大學,將他和夫人的藏書,包括家傳的部分明清時代的線裝書,都捐贈給了自己的母校。這些藏書含線裝書30種212冊、個人著作69冊、中文圖書545冊、外文圖書237冊,共計1063冊。

2007年,已經是73歲高齡的他在網絡上開通了博客,將自己的文字刊登於網上,與讀者們交流與分享,希望不再“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身爲有45年編程經驗的“老程序員”,他在此鍼砭時弊,也常發思古之幽情,寫下數篇懷念老友的文章。

如郝柏林院士自己所說:“順乎歷史潮流 ,堅持個人奮鬥”,他是位極具個性的科學家。不論學術上還是科技政策方面的問題,他都直言不諱,坦陳己見。他說,“中國不僅需要科學家,更需要科學戰士。”或許正因爲這一信念,幾十年來,他既作爲一名科學家認認真真地做學問,也作爲一名科學戰士努力與種種違背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言行搏鬥。斯人已逝,而其聲名必定著在簡冊,昭如日星。其治學之一生,奮鬥之一生,高尚之一生,精神永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