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電視問政“期末考”開考 新官不理舊賬凸顯政務失信痛點

圖爲:電視問政直播現場,媒體記者向相關責任人提問。(記者 倪娜 攝)

始於2013年的餐飲單位油煙治理工程,參與施工的企業至今仍在討要工程補貼款,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卻以“我之前沒有和企業打過交道,誰做的事讓誰來回答問題”爲由推諉搪塞。企業負責人前後奔走多年,吐槽拿回錢比要命難。

2018年武漢電視問政期末考,第一場聚焦如何讓營商環境更優化,各區主要負責人接受問政。

短片曝光,江岸區城管委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實施“城區油煙改造”工程,完工後曾經不堪油煙煩擾的居民拍手稱快,承擔改造工程的企業負責人卻因要不到補貼款發了愁,部分欠款甚至追溯到2014年。面對問政巡查員的質疑,江岸區環保局負責人稱之前不負責這些工作,並表示相關部門人員有變動,交接上可能出現問題,誰主導就該由誰負責。

無獨有偶,去年底,廈門一家房地產企業耗資10億元在光谷拍下一處土地,申請核發用地規劃許可時卻被告知土地“變了性”,不能建住宅,企業因此蒙受損失超過7000萬元。在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始於2010年的三環線東段、武黃城際鐵路、東湖綠道二期等7個工程已全數完工投用,卻有1.68億元工程尾款尚未結清,相關部門稱“這是歷史遺留問題,有些人不在這裏了,沒有辦法”。黃陂區前川街,一家企業2009年按街道要求邊辦手續邊建廠房,期間被國土部門罰款兩次,至今仍未辦成土地證,廠房面臨拆除。

面對問政短片曝光的問題,各區負責人均表示新官也應理舊賬,要落實首問責任制,儘快依法依規解決企業面臨的難題,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問政嘉賓,央廣時事評論員郭靜直言,過去企業認爲與政府打交道很牢靠,因爲政府意味着“金邊信用”。然而問政短片曝光的問題卻讓企業與政府打交道成了高危行爲,凸顯“政務失信”痛點。部分官員存在“政績前任拿,債務憑什麼要我來還”和“反正是給公家辦事,追責不會追到我這裏來”的錯誤觀念,這是導致政務失信的原因。她說,上月底曾有企業讚揚武漢不存在“新官不理舊賬、關門打狗、上面很好下面好狠”等企業營商“三怕”,各區各職能部門應當比照這一標準,主動作爲,用行動擦亮武漢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記者楊然、李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