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到1935年間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成爲唯一的審美標準之前,衆多璀璨如羣星的藝術家曾在蘇聯掀起過第一波長達十幾年的先鋒前衛藝術浪潮,20世紀的文藝風景也因爲這次革命性的運動而陡然不同。

當然,這股浪潮不僅僅是繪畫流派上的一次顛覆與革新,它更是創造了一種深遠影響後世的新思維——世界範圍內的文學、雕塑、設計、電影、攝影、音樂、建築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可能性。

經過1950年代的解凍,1960年代的停滯,伴隨着文化管制的逐漸鬆動,在1970年代末期,蘇聯第二次文藝浪潮再度興起。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爵士樂(New Jazz)的爆發。

1970年代後期,整個蘇聯社會的氣氛與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西方的文化與消費,已經透過鐵幕層層滲透進了年輕人的生活中。曾經被禁止的東西,早就化作潛流,成爲觸手可及的享受。

爵士樂的再度興盛就是青年文化復興的重要標誌(1922年爵士樂就已經在蘇聯流行,只不過1930年代後期就被禁了)。藉助1950年-1960年代刻錄在X光片上的「骨碟(Bone Disc)」的傳播,曾經屬於權貴或者專業人士才能享用的資本主義「靡靡之音」,已經成爲了大衆日常取用的精神消費品。

1960年代末期開始,爵士樂開始了蘇聯式本土化進程——官方雖沒有正式引進西方流行音樂,但歌詞和表演風格符合意識形態要求的本土爵士樂隊,已經可以通過國營唱片公司 Melodiya 發表自己的唱片。唯一的限制就是,他們不能叫「樂隊(Band)」,得叫「人聲器樂合唱團(VIA)」纔行。

透過廣播電視等主流渠道,讚頌美好生活的輕鬆愉快的爵士,走近了千家萬戶。而在主流之外的音樂世界裏,一些更具探索精神的小衆音樂人正在忘情地投入「新音樂」的世界。

他們逐漸脫離了傳統爵士樂的束縛,不論是在音調、和絃、音律上,還是在音樂的抽象意義上,都過渡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就像20世紀初那些開創流派的蘇俄藝術家一樣,他們不再重複已有的經典作品,也不想去模仿歐美的同期作品。他們想要的,是創作一種屬於蘇俄土壤的新音樂。

在這萬花筒般的聲音世界裏,他們找到了後世被稱爲自由爵士/前衛音樂的東西來表達自己。其中一位被封爲「蘇維埃新音樂之父」的人,就是來自維爾紐斯的斯拉瓦·加涅林(Slava Ganelin)。

他和自己的樂隊 The Ganelin Trio 創造了一種無法被複制的音樂(後世的樂評人這麼評價道)。

伴隨着蘇聯新爵士黃金時代的來臨,除了樂隊和器樂演奏之外,一位另類的少數民族女歌手脫穎而出,剛剛20歲出頭的她,就以自己非凡的聲音條件(當時唯一一個女性呼麥歌手),和無可比擬的現場即興功力,在俄國前衛爵士圈聲名鵲起,參與多個樂隊的人聲演唱。

她就是來自圖瓦共和國的珊蔻·娜赤婭克(Sainkho Namtchylak)。

1986年,珊蔻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在克拉斯諾達爾的「全蘇民歌大賽」中奪得了第二名,並進入到國家級歌手行列,開始在歐洲、美國、大洋洲巡迴演出。不過,在「民歌歌手」和「爵士歌手」身份之外,她正醞釀着更加猛烈的一次嘗試,她將把世界音樂與新爵士再一次顛覆,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音。

戈爾巴喬夫的社會改革創造了一個空前自由和開放的創作氛圍,曾經地下/半地下的音樂人們,紛紛登上了更大的舞臺,並逐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於是,蘇維埃新爵士的元老們,表現出了更大的叛逆力量。他們自豪地稱自己是「第二文化」,按照自己的標準和原則運作,打造自己的審美體系和作品風格。

在這個混雜了搖滾樂手、先鋒爵士樂手、詩人、畫家、舞蹈演員、雕塑家、作家的圈子裏,每個人都在試圖顛覆的,不止是蘇維埃的文藝傳統,他們甚至期望顛覆俄國沉重的傳統文化枷鎖。

這個時期最著名的橫跨衆多藝術門類的天才型人物,就是謝爾蓋·古廖金(Sergey Kuryokhin)。

古廖金是「流行力學(Popular Mechanics)」的演出指揮,或者說這個龐雜項目的經理人。他所邀請參與表演的成員並不一定是當紅的搖滾樂手,也可以是藝術家、畫家等等。

他開始把這個演出項目搬上舞臺,每一場演出都無法被複制,因爲每一次參與的人都不同。到後來,他開始接收到不少來自西方國家的邀請,而他也爲這個組合加入了更豐富的元素。比如各種動物……在很多場演出上有諸如馬、牛、鵝。它們就那樣在舞臺上飛來飛去……還有坦克,在斯德哥爾摩的一次演出中他還搞來了一臺坦克。

毫不意外,能在古廖金的豪華陣容中拿起麥克風站在舞臺中央,領銜人聲演出的,必須是珊蔻(當時蘇聯最火的搖滾樂隊KINO的主唱維克多·崔,也不過是陣容中的吉他手)。

在這場影響深遠的音樂新潮流中, 珊蔻始終是活躍而搶眼的一份子。經過多年的她已經對人聲有了超過少數民族、異域等標籤化風格的理解,「呼麥」只是衆多聲音表現技法中的一部分。聲音與感情,身體與意識,在她的掌控拿捏之下,有了更爲實驗的表現。

1989年,珊蔻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機遇,她參加了「阿巴坎國際爵士音樂節」。這曾經被世界遺忘的西伯利亞小城在那年夏天,迎來了無數國際客人——瑞士、德國、意大利、美國、英國、北歐等地的音樂人、唱片公司經理人、樂評人紛紛前來觀看隱藏在鐵幕之後幾十年的音樂瑰寶。

兩年後,1991年,34歲的珊蔻早已徹底躋身國際行列,並於同年發行了人首張專輯《Lost Rivers》,憑藉這張充滿了爭議的先鋒作品,成爲與小野洋子(Yoko Ono)齊名的女性音樂創作者。

縱觀蘇聯後期激進前衛的文藝嘗試, 珊蔻在音樂上的成就絕對是獨一無二的。BBC電臺主持人,新音樂歷史學者 Alex Khan 就曾在文章中盛讚:「她過去十年(1990-2000)在喉音演唱上的表現,要大過蘇聯時期的任何國際成就。」

隨着蘇聯的解體,鐵幕歲月裏瘋狂而爆炸式的浪潮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有些財富,甚至還沒來得及被更多人知曉,就已經遺忘於21世紀的快速信息交換中。

蘇聯爵士的新浪潮年代雖已褪去,62歲的珊蔻依然活躍在音樂舞臺之上。除了依然旺盛地與各路前衛音樂人合作之外,她開始再次用獨特的嗓音詮釋融合了界音樂的,溫和而內斂的爵士樂。

比如這首2019年珊蔻最新專輯中的一曲《工人之歌》:

2018年,珊蔻與囊括世界各地優異音樂人的組合——珊蔻與樂隊Sainkho Kosmos於戰馬音樂節首次登臺演出,有別於昔日以個人的形式演出,此次演出珊蔻與認識多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音樂家——包括二重奏合作伙伴、現任職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的Ned Rothenberg;認識超過25年的鼓手/主唱Samm Bennett;即興吉他手Kazuhisa Uchihashi以及貝斯手Peter Scherr,將爵士、世界音樂、實驗聲響、即興與圖瓦傳統民謠等各種元素融合再造,創造出前所未見的音樂現場,深深震撼北京、上海,許多觀衆直言珊蔻的演出是一生必看的現場。

2019年5月25日

珊蔻與樂隊Sainkho Kosmos

@堅果NUTS LIVE HOUSE

預售|Presale

早鳥

Early bird

¥230

預售

Presale

¥260

雙人套票

Double

¥468

現場

Door

¥300

5月11日 20:30|indie/folk|方拾貳

5月12日 20:30|punk|賀獸

暴青|反手一刀|TR|傷心病團

5月16日 20:30|folk|土地測量員

5月17日 20:30|rap rock|CMCB

堅果

INSTAGRAM|nutslivehouse_20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