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對於農村而言,在忙季收完莊稼的同時,對於秸稈的處理則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在過去的歲月裏,人們對於這種秸稈的處理方式非常的簡單,那就是用火來燒掉它們,甚至有的時候可以用來燒火做飯。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現如今,隨着農村經濟條件的快速發展,燒火做飯的方式也被取締,那麼秸稈這些的處理方式除了堆積在那裏,便是沒有了解決的辦法。大面積的秸稈,一堆一堆的放在一起,非常非常的影響交通便利和對土地資源的使用。有的部分農民朋友爲了騰出空地,便是將這秸稈給一把火燒掉,如今推出了“禁火令”,有法律規定在此不允許焚燒秸稈,但是有部分農民朋友仍舊採取用火燒的方式將這些秸稈給處理掉,便收到了一些罰款的懲罰。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其實對於燒秸稈這種問題,在小編小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之所以焚燒秸稈,首先是因爲在農村裏,年輕的人們都出去上學和打工了,青年勞動力嚴重短缺,留在農村裏的家人年紀都非常的大了,對於秸稈的處理,如果讓他們拉回去,這已經是不可能了;還有就是燃燒桔梗是一件比較省事的事情,而且還可以爲土地增肥。非常健康有效的消滅病蟲害蟲,而且可以恢復土壤的肥力,雖然是將它們給燃燒,但是它們的灰燼本身就是一種肥料。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對於許多年邁的農村朋友來說,實在是沒有其他別的辦法,只能選擇燒掉。總不能將這些幹留到明年,然後明年的莊稼怎麼處理?如果真像這樣說,年復一年的堆積,那麼農民朋友真的是沒有收成可言了。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禁止燃燒桔梗的規定,各位網友應該也都清楚,就是爲了保護環境。但是它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小問題,一頭聯繫着生態環境,一頭關係着農民朋友的生計問題,不僅是小麥,水稻和大豆這一類的農作物也會面臨這種問題。只能因地制宜,推出一些最合理的方案,才能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針對這樣的問題,農民朋友還是持續的燒秸稈,這些農民說出了真正的問題:

1. 首先就是對於燒秸稈會產生大量污染這個問題,如果說它會產生大量的污染,那麼在過去的這些歲月裏爲什麼都用這種方式,卻沒有什麼影響?

2. 秸稈當中有許多的害蟲和蟲卵,如果秸稈還田後,那麼這還會繼續長出來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3. 莊稼生長週期非常的長,就算不管它還不還田,都需要農民繼續施肥;

4. 秸稈在還田的時候,秸稈粉碎效果不理想,對種植影響非常的大。

這只是農民朋友說出來的這些原因,還有一些其他潛在的原因,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想網友所說的:大實話。能不能說這些問題完全沒有錯,只需要進行整治和提高的大問題。對於禁止用火燒來處理這些秸稈的規定,到頭來增加負擔的還只是農民朋友而已。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對農村用火燒秸稈,各位網友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辦法嗎?不能將你的想法發到評論區,和小編一起討論哦!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中國農業新聞網粉絲突破60萬。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

您希望領取價值168元長白山人蔘嗎?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中國農業新聞網介紹: 中國農業新聞網是全國唯一一傢俱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 中國農業新聞網十分重視網站保護,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中國農業新聞網.com、中國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新聞網.com、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中國、農業新聞.com、農業新聞.cn等都屬於我們公司。對中國農業新聞網進行了很好地保護,使那些假冒中國農業新聞網的網站無地自容。

隨着新媒體的出現。中國農業新聞網又理所當然擁有了中國農業新聞網騰訊公衆號,中國農業新聞網百度直達號,百家號以及各主要網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應、知乎等註冊用戶均屬於中國農業新聞網。頭條號中的“農業新聞”即是中國農業新聞網傾心打造的,便於搜索和關注的頭條號。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企業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我們在農業互聯網行業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們擁有含金量十足的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創新立項,以及未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思路。中國農業新聞網的成立(包括對所有域名的保護)足以證明我們的前瞻,中國農業新聞網不靠收取費用運營到今天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2018是農業互聯網騰飛的一年,農業文化產業網絡媒體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正在行動~!

目前國家處於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誰都知道依靠強權,單打獨鬥不可能擁有未來。希望有意合作、共謀發展的有識之士,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共同把中國農業新聞網辦好,爲我國農業發展出力,爲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出力。

農村燒秸稈多次禁止見效甚微,農民說出原因,網友:大實話

農民農村三農農業新聞

收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