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假保健品

國內市場上的保健品可謂此起彼伏、前仆後繼,一個品牌倒下去,更多的品牌又站起來。這些新老保健品的推銷手段如出一轍,而許多消費者似乎又特別健忘,在上了某個保健品的當之後,又馬上去追逐新的保健品。而且,在某個保健品被揭發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賺足了錢。消費者如何自己識別這類炒作、騙局呢?在這裏,我歸納出假營養品的幾條特徵:

它們往往聲稱對一般人關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問題有良效,比如增進智力、抗衰老、增強性能力、美容、減肥、抗癌、預防心臟病。而且,它們往往把藥理歸結爲“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這種模糊的說法。

它們往往聲稱老少咸宜,毫無副作用,誘使許多人抱着“反正喫不死人”的心理去試一試。“喫不死人”只是說明它無毒,而無毒並不等於無副作用。有些食品、藥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長時間之後才能逐漸表現出來。

它們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學成果,或是祖傳祕方被最新科學研究證實。

它們往往拉出“著名科學家”唬人,其試驗或理論依據,往往是來自於一位科學家或醫生的發明。比如“核酸營養”宣傳文章的依據幾乎全部來自美國醫生富蘭克。但是科學研究的特徵是可重複性,某個人的實驗結果是不足爲憑的,因爲可能造假或出差錯,只有經過不同實驗室的獨立、反覆的驗證,才能成立。

它們往往聲稱服用過的人都說有良效,並會列出一些人,特別是名人的證言。但是在科學研究中,證言從來不被當做證據。一個人喫了某種東西而覺得有效果,不一定就真是這種東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別的東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嚴格控制、反覆測試、雙盲、有對照組的試驗結果纔是可靠的。

它們往往隱瞞主要成分,廣告所說的主要功效成分與其向管理部門申報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生物活性物”實際上不過是非常常見的藥物。

底線是:我們真的需要保健品嗎?如果飲食結構合理、平衡,沒有服食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飲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營養物(例如維生素、微量元素)。長期飲用傳統的飲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對身體有益。但是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表明,服食保健品對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靈丹妙藥是沒有的,永葆青春、長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還僅僅是幻想。

(收入《科舟求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