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願 北京報道

“和以前相比,現在確實不太一樣了,以前有些事做到80分、85分就夠了,現在做到90分,自己還不會滿意,會盡最大努力做到95分、98分。”近日,一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金融監管總局”)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近一年來,這樣的變化,體現在金融監管總局系統的方方面面。5月15日,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付萬軍在 “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表示,近年來,金融消保工作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機制,解決了一批人民羣衆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但是,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相比,與廣大金融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構建“大消保”工作格局是金融監管總局成立後的重要任務之一。付萬軍表示,金融消保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實現效能最大化需要相關各方加強協作,共同施策。金融監管總局將在中央金融辦的指導下,與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部門共同樹牢“金融監管一盤棋”的理念,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時,持續深化與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及各部委的協作配合,完善信息共享,加強履職聯動,共塑政策合力。

今年5月18日,是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揭牌一週年的日子。2023年5月18日上午10時,北京金融大街甲15號,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揭牌,標誌着我國金融監管全覆蓋的重大舉措開始落地實施,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邁出一大步。

今年的4月8日上午,金融監管總局縣域監管支局統一掛牌,標誌着金融監管總局系統“四級垂管”架構正式建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爲構建完備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築牢了堅實基礎。

一年來,金融監管總局系統堅守“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深入實施“四新”工程,強化“五大監管”理念,堅決做到“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以思想大轉變促進工作大變樣、監管大提升。

金融監管總局在原銀保監會的基礎上成立,2023年3月上旬發佈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組建金融監管總局,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統籌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風險管理和防範處置,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爲。

“一年來,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監管執法震懾力持續加強,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成效明顯,‘大消保’工作格局逐步落地,金融監管效果持續顯現,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防範化解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新成效。”日前,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總結道。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五大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於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這給金融監管總局未來監管工作進一步指明瞭方向,目前金融監管總局系統正在深入學習相關論述精神,新時代下,金融監管工作有望開創新的局面。

“大消保”工作格局逐步落地

4月11日,安徽黃山地區的一家農商行收到了來自當地偵查大隊的一份表揚信,表揚信裏,偵查大隊對該行在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的突出表現給予了肯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上述表揚信是金融監管總局黃山各區縣監管支局持續加大對各銀行保險機構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開展督導的成果,是金融消保工作關卡前移,金融反詐與創新宣教有機結合的體現。

金融監管總局縣域監管支局掛牌後,金融監管總局黃山監管分局將金融消保工作作爲推進“四新”工程的有力抓手,前瞻性謀劃“大消保”工作“軟硬件”全面佈局,切實保障縣域派出機構消保工作有序承接,以切實當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堅定捍衛者。

“建立總局、監管局、分局、支局金融消保條線上下聯動機制,着力加強縣域派出機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能力建設,使縣域機構成爲了解人民羣衆急難愁盼的‘觀察哨’、服務人民羣衆金融需求的‘排頭兵’以及向人民羣衆普及金融惠民政策的‘宣傳員’。”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黨支部近日撰文表示。

近年來,金融消保工作解決了一批人民羣衆關心的保險退保、信用卡投訴、車險理賠、個人住房貸款提前還款等“急難愁盼”的問題。

主動守護金融消費者“錢袋子”,2023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指導督促保險業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睡眠保單”清理專項工作,專項工作開展半年以來,完成有效提醒的保單共732.07萬件,涉及保險金(現金價值)共計457.06億元;消費者已領取權益的保單共180.49萬件,涉及保險金(現金價值)共計109.54億元,有效維護了消費者的財產利益和權益保障。

爲金融消費者免費提供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的訴求反映渠道和糾紛化解方式,近日,金融監管總局指導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消費者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反映購買產品或接受服務與金融機構發生的民事糾紛問題。消費者可以點擊“我要投訴”“我要調解”進行投訴、申請糾紛調解,銀行保險機構、調解組織將通過平臺受理相關訴求後及時與消費者聯繫處理,消費者亦可通過平臺查詢處理進度。

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黨支部表示,必須心懷“國之大者”。自覺將金融消保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謀劃,將金融消保工作與強監管相融合,強化行爲監管約束,成爲監管部門爲民監管的“展示窗”。將金融消保工作與防風險相融合,發揮消保工作貼近市場、直達基層的作用,發現和消除風險隱患,成爲助力金融行業安全穩定的“減壓閥”。將金融消保工作與促發展相融合,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激發金融消費潛力,成爲促進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堅持系統思維,把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嵌入金融監管各環節、全流程。在政策制定、市場準入、日常監管、檢查稽查等各項工作中,充分體現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鮮明導向。同時,圍繞金融消費者實際需求,指導金融機構不斷優化產品,激發消費潛力,實現金融消費者投資者權益保護與金融市場發展相互促進、有機統一。”付萬軍還表示。

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大大提高

“全力推進轄內重點城商行改革化險,全面完成農信系統第二階段改革任務,健全‘管合法更要管非法’機制,因勢利導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集成各方資源力量整治金融亂象,以‘一域之穩’爲‘全局之安’作貢獻,堅決打贏改革化險攻堅戰。”近日,金融監管總局遼寧監管局刊文表示。

據瞭解,爲深入實施“四新”工程,金融監管總局遼寧監管局明確66項具體舉措,奏響重塑政治生態、重整思想作風、重構機制流程和重樹監管形象“四重奏”,奮力譜寫遼寧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監管工作新篇章。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金融監管總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日前在《人民日報》刊文表示,將把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爲重中之重,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防和滅的關係,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妥善應對各類風險挑戰。

“我國銀行業保險業運行平穩,尤其主要金融機構經營穩健,可以說,我國金融安全基本盤非常穩固。”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雖然一些地方存在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但無論總體數量還是個體規模,在整個金融業中佔比都很低,而且我們正在積極會同相關地方黨委政府精準施策,有力有序地推動風險化解。

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高風險金融機構超過300家,主要爲城商行、農合機構、村鎮銀行和非銀機構爲主。

“應統籌考慮單家機構風險嚴重程度、債權人特徵、所從事行業的競爭性和可替代性、區域市場份額等因素,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細化方案,精準處置,採取自我修復、促進市場化重組、外部救助、吊銷金融許可證以及通過解散、撤銷等方式退出市場。”金融監管總局恢復處置司黨支部表示。恢復處置司職責爲:擬訂相關高風險機構風險處置制度、標準、程序,對出現嚴重風險、難以持續經營的機構開展風險處置等工作。

“治已病”往往耗費監管機構大量監管資源,各級政府也要付出高昂救助成本,“防未病”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金融監管總局多個部門表示,要提高金融風險監測分析前瞻性,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大力推進智能分析工具研發,豐富穿透式監管和行爲監管工具箱,提升對隱性股東、企業關聯關係等領域穿透識別能力。

金融監管總局准入司黨支部認爲,必須深刻認識金融運行的風險性、涉衆性和複雜性,深刻把握金融機構准入的審慎性和嚴格性,既要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依法拓展經營範圍和業務空間,又要引導金融機構堅守定位、迴歸本源,堅持合規經營理念,切實把住金融風險源頭關口。

經過努力,目前整體、各地區、各領域的金融風險不斷收斂:互聯網金融業務持續規範、財務公司外溢風險大幅收斂、影子銀行風險進一步收斂……有金融監管總局地方監管局表示,將抓住金融風險趨於收斂的有利時機,在新徵程上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