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有風險,高回報可能就是圈套。近日,廣州增城新塘的吳先生接到警方電話,說他是涉及一起詐騙案件的事主,讓他立即到當地派出所報案。

(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正文共:1469 字

閱讀時間: 4 分鐘

投資理財卻被詐騙,先讓嚐到甜頭再喫大頭慣用套路!

投資理財卻被詐騙,先讓嚐到甜頭再喫大頭慣用套路!

題圖:網絡配圖

吳先生起初一頭霧水,甚至以爲接到了詐騙電話,後來詳細瞭解才醒悟——原來自己之前投資理財產品“賠錢”,其實是掉進了詐騙圈套。

初嘗甜頭加碼後倒賠22萬

六、七年前,吳先生加入了一個QQ羣,在羣裏認識了一名男子李某。李某在QQ羣上稱自己炒股有經驗,大家可以投錢委託他代炒,保證高盈利。吳先生最初並不相信,觀望幾年後,羣裏有人稱賺到錢了,反覆考量後,吳先生決定試試水。

經過這一輪合作,吳先生很滿意,放下防備心,決定放手投錢給李某理財。2017年12月和2018年4月、6月,吳先生先後3次共轉給李某22萬元,投資半年期的產品,每次都有協議合同。(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然而,這回吳先生遲遲拿不到盈利款,等到第一筆錢半年期到,李某也沒有主動將本金打回。吳先生多次追問,李某都推辭說把錢投資了香港的公司,國家現嚴格管控進出資金,錢暫時週轉不來,之後李某又一再聲稱,其老婆已經去香港追錢,但遲遲未回。今年10月,吳先生主動提出陪李某一同去找他老婆,最後確實在香港找到他老婆蒙某,但是蒙某聲稱自己也被騙了,追不回錢。

空手套白狼,騙來的錢肆意揮霍

吳先生聽信了李某和蒙某的說辭,以爲是投資失敗賠了22萬,自己認栽。但是和吳先生一樣跟着李某投資賠錢的其他人可不這麼想,有人選擇報警。今年11月,警方對李某、蒙某夫婦進行調查,發現他們只是假借投資理財的名義騙錢,涉嫌詐騙犯罪。經過警方大量工作,李某、蒙某交代了騙局背後的真相。

李某夫婦二人都是無業人士,李某早年涉足股市並鑽研過股票分析,陸續在網上結識了全國各地的股民朋友。李某經常發佈他認爲值得投資的股票信息,有人採納後投資獲利,漸漸地李某在自己的圈子裏樹立了可信度。

之後,李某就是利用這份信任,謊稱自己可幫人做專業投資炒股且確保高收益,騙人將錢交給他。學過設計的李某將所謂的投資產品精心包裝成“託富×”“快託×”等,製作的協議合同更是有模有樣,讓人看不出破綻。

騙來的錢怎麼用呢?李某將小部分用於吳先生等投資人收益返還,以維持騙局。同時,其老婆蒙某在網上作一種叫“互助×”的拼單投資,投過幾千元都有賺到,於是他們將大部分騙來的錢投到了“互助×”,沒想到最後突遭崩盤,李某夫婦損失50萬元。之後,他們又陸續在網上投資“百家×”“三三寶××”等產品,均相繼虧本。(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當真是花別人的錢不手軟,李某夫婦賠了100多萬元後,非但沒有收手,反而還將騙來的錢大肆揮霍。網購、旅遊、買車,蒙某甚至用這些錢參與世界盃賭球、賭“六合彩”等,最後花大價錢買了“六合彩”特碼,卻發現自己也被騙了。

在警方對李某夫婦詐騙案立案調查時,李某交代,已經騙了約40人,共計785萬元。目前,李某、蒙某二人因涉嫌詐騙犯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提醒

投資理財最好選擇正規金融機構的產品,打出“高收益”且“只賺不賠”的民間理財投資都可能是騙局,更不要輕信一開始的小贏小利,這可能是誘人深陷詐騙圈套的假甜頭。

內容來源:本文由防騙大數據(FPData)轉載於信息時報,記者|羅陽輝,實習生|凌雪敏,通訊員|廖雲贇、張毅濤,特此鳴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