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李兵乱时,尉氏县白氏外出避难、去陕西关中渭南一带的人也很多,1938年以前,白知府画像还在的时候(指十一世祖白宝珩),还有很多省内外及方圆百里的白氏宗亲前去白楼祭祖,最远的有安徽阜阳、山西渭南、洛阳、南阳等地的宗亲。新郑国际机场南边有个白庄村,当地一白姓曾说他们是明未清初从大槐树迁来,是白居易后人,但字辈与尉氏县白氏字辈多有重合,这支白氏,极有可能是明李兵时从白楼西迁那部分人的后人。

▲ 白玉,尉氏县刘庄人,1962年生,中专毕业,1980-1985年服兵役,任侦察班长,曾荣立三等功一次1985年-1998年任白楼村民兵连长团支书;1998年至今任白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尉氏县劳动模范、十一届至十四届人大代表、笫十届至十二届党代表。曾编写白楼村村志,熟悉白楼白氏历史,热心白氏家族公益。

尉氏县古称"尉州",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金袭宋制,属南京(今开封市)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总管府,明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清亦然。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属河南省开封市。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长葛县接壤,西与新郑县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为了便于从尉氏县迁出的各地白氏联祖联宗、寻根问祖,特整理此文以供参考,欢迎留言提供线索

据《尉氏姓氏寻根》记载:“全县共有白氏797户,3196人,其中永兴镇白楼村白氏祖籍山西洪洞县,先祖生四子:长子春佩、次子夏佩、三子秋佩、四子冬佩。明初大移民时,除冬佩守祖外,其他白氏三兄弟均迁徙中原。春佩迁往洛阳,夏佩迁往南阳,始祖秋佩迁往尉邑竹林寺。之后由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并不断向外播迁。三世祖白祥移居古迹村(应为古隋村)(今更名为白楼),五世祖景隆一支移居付里庄,八世祖孟绰一支移居顺海村(今更名为白潭),十世祖嘉猷一支移居刘庄。十一世祖宝珩,清初曾任江西建昌府知府,其后裔迁居扶沟县欧庄。十二世祖其盖一支移居毛岗。之后,这支白氏裔孙又先后播迁到西华、通许、密县、睢县、商丘,淮阳,许昌,陕西西安,大荔红花集,新疆等地。现已历26代。永兴镇前翟村白氏1959年由洛阳迁入。庄头乡小营村白氏于清代由中牟县白家村迁入,现已传12代,其宗谱辈序为“之玉文泰安,清云建金光。耀书鸿富献,忠孝礼义传”。张市镇郑岗村白氏由永兴镇白潭迁入,距今已300多年,因单传,至今只有2户7人。大营乡黄集村白氏由扶沟县白潭迁入,距今100多年。十八里镇申庄村白氏由水兴镇白潭迁入,现已繁衍50户,220人。洧川镇南街村白氏,回族,于清末由许昌市南关迁入,距今100多年,历6代。洧川镇许寨行政村白庄自然村白氏始祖于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河南时由新郑市新店街迁入,距今360年,繁衍18代。嫡堂六代白银生后裔现落籍于台湾。张市镇张市村白氏始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黄河北金格塔村迁入,距今200多年,历10代……”。

(1.《尉氏姓氏寻根》由尉氏县志办公室组织编撰、许鸿超、于兆福执笔, 2005年底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2.据说尉氏姓氏一书民国时期就有,1985年前后修订一次,2005年补充完善精装编修出版。3.此书记载的诸世祖迁往各村名讳名,白楼白氏在八五年续家谱时,十几位1895年至1905年出生的清末生老人都叫不上名字,可见此书记载内容内容至少是清朝中后期的继承下来的)

据尉氏县白楼《白氏家谱》记载:明初洪武三年,先祖兄弟四人除老小白冬佩年幼留守山西外,老大白春佩、老二白夏佩、老三白秋佩弟兄三人从洪桐大槐树南下,兄弟三人行至洛阳,老大春佩患疾,留下就地医治,病愈后定居于此,后裔不详;老二白夏佩边做生意边南下,后在南阳落担繁衍生息(当地老人皆口传说是南阳白营,清末还在来往);老三白秋佩东行落但于尉邑(尉氏县)一个叫射竹峰竹林寺的地方,后又移至隋村(今白楼)定居,娶本地女子为妻,姓氏不详,生三子,后经二代人的辛勤努力,家业兴旺,购置了大片土地,自隋村西北至射竹峰以南有千亩家产。

据当地宗亲白玉宗亲介绍,一些文献记载有误。白楼由来已久,原先没有“白潭”这个地名。现白潭及扶沟县的几个村原都是白楼的土地。白楼白氏始祖白秋佩初居射竹峰,后居古隋村(后人有误记为“谷水村”的并非文献资料上说的从三世祖白祥迁古隋村二世祖三兄弟,只记有白少太(1375年前后人)名讳。少太克承堂构、家运渐昌,至三世祖遂成望族。明正统五年(1440年)前后大闹饥荒,三世祖白祥救济灾民,开仓放粮一千二十余石,其好善乐施乡里众口交赞,受朝廷恩赐免去白氏一族徭役。白楼村南有一潭,时称“白家潭”,潭与河相连,河口处称“白家渡口”。因白楼白氏对朝廷有功,皇上亲封“白家谭”为“白家皇潭”,始祖白秋佩宗支后人渐聚于此,白家谭声誉鹊起,名盖白楼。后来五世祖景隆一支迁付里庄定居,八世祖孟绰迁顺海(今白潭)孟绰生二子,分家老大住在白楼村南的东边称“东楼”(东大楼),老小住西边叫“西楼”(西小楼),而白楼则称“北老楼”。清未东大楼、西小楼、西河坡、河南沿合称“白潭”(50年代后称老白潭),但当地老人仍习惯称“东楼”“西楼”。九世祖两兄弟分别在白家皇谭和白家渡口经营生意,逐渐形成集市,渡口摆渡、生意兴隆,一时商贩云集,热闹非凡。清初,十三世祖君良公从白楼迁至河的南边(属扶沟县)经营大片土地,时称“白横”,50年代扶沟成立白潭公社,划归白潭管辖,后改为白潭镇。因两个白潭仅一水之隔,一桥南北,为区分白楼白潭(北老白潭),遂称桥南白潭镇为“新白潭”。因新老白潭为同宗,一直以来两地宗亲来往亲密。

白楼《白氏家谱》原文摘录“明李兵乱之后,各自迁往他乡,或另立新莹,各为一支唉。以世系多缺为憾事。倘再延嵅月遗失俞多,乃邀集族人,商兴绩修之举即前缺,莫补后之人嗣即辑之,可为家承之一助不致再兴莫考之概也。并将支派善修明晰,勒册以昭永久也。”

白楼《白氏家谱》共修四次,第一次应是二世祖时修(约1375年前后),明李兵乱时遗失;第二次是明李兵乱以后;一九三八年的六月,老蒋炸开黄河大堤,水灾覆盖到了河南、江苏以及安徽三个省,因此而造成的灾民达到一千两百多万,直接死亡人数达到了八十万。给中原大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白楼村民举家逃难他乡,1940年初陆续回乡,当时根据回乡的十几村白氏“良”字辈老人聚在一起商议修谱。十几个村老者靠记忆背诵老家谱前继“明李兵乱后家谱遗失,呈邀族人继续,十一世祖白宝玄双科武举,以身殉国……”可惜字辈只记得“敬、志、清、同、良”五字,后编修成谱,立续字辈为(第十六世起):(利)、志(长)、清(恒)、同(天)、良(士)、丙堂逢作殿”,此为第三次修谱。一九八五年,依据一位族人因带谱去陕西要饭而幸存下来的三修谱再次重修,白玉的爷爷(一九O二年生)当时八十三岁高龄参与修谱,接续字辈15字“鸿培庆克昌,德恩存万继,选法肇家章”,此为第四次修谱。现在各村分别以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为始成谱,共12支分支族谱。

尉氏白氏历史上有四位名人,除三世祖白祥,还有十一世祖白宝玄、白宝贤、白宝珩三位堂兄弟,三兄弟同一曾祖父。1985年尉氏县白氏续家谱吋在老谱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十一世祖讳宝玄立莹朱寨为小四门之西坟,双科武举,当明李兵乱,以身殒职……葬于扶沟县朱寨村,朱寨村人是明未白楼小四门的家人……八世祖孟津立莹付里庄为老四门之东坟,江西建昌知府十一世祖白宝珩后来也安葬于此。八十年代初扶沟朱寨村古墓被盗,考古队挖掘考察为明代古墓,白玉介绍说这个古墓可能就是白宝玄墓。

白宝贤,县志记载为明末武举,为八世祖孟津之曾孙,后迁付里庄,家谱记载五世祖景隆也迁去付里庄据说付里庄原来叫“府里庄”,付里庄和朱寨村里的外姓以前都在白府里做事儿。白潭有三义堂《白氏家谱》,尊白宝贤为始祖三义堂指的就是白宝贤的三个儿子:化孺、化节、化及。化孺迁白潭,化及迁今新郑三官庙,化节则往返于三官庙和付里庄守祖。据传,三官庙这支白氏为了生计回迁尉氏的后不少,其中白潭就有。

白宝珩,江西建昌知府,清初被奸贼诬告反清复明,被顺治杀头,后被康熙招雪葬于距白楼五里的付里庄,乾隆下江南路过白楼,亲题“白氏祠堂”“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汀州府志》记载白宝珩顺治三年任汀州知县且有传,可惜现在已找不到传文。《宁国府志》载:白宝珩,字楚珍,尉氏人,贡生,顺治八年升建昌知府。关于白宝珩,白玉宗亲讲了一个“白楼金头银头的传说”:白楼十一世祖白宝珩荣升建昌知府后,因挡了同僚的官路而遭到忌恨。一次他们一同进京面君述职,而明清时期的白楼刚好处在进京的官道旁,经过家门口时佞臣劝白知府回家逗留几日以便祭拜祖先探望家人,他先行在尉邑等候三日一同进京。白知府回家后,佞臣并没有在尉邑等候,而是直接赶往京城面君告状陷害,说白知府私通家人密谋反清复明。结果白知府刚到京城便被捕捉,遭杀头之罪。后来皇上得知白知府被奸贼诬告,错杀忠臣后悔不已,深感愧疚惋惜,再加上白知府的兄长白宝玄为明朝战死沙场,功劳很大,于是平反昭雪命工匠铸金头赐之回乡安葬,家人因怕墓葬被盗,便买三口棺材,分别在白楼、付里庄、朱寨下葬。由于这个传说,八十年代白楼、朱寨两处墓葬接连被盗,但都没找到金头。据说八十年代一户人家烧砖挖土被挖出,后卖了金头盖了楼房。白宝珩有三子,白知府杀头后,他的家眷怕满门抄斩逃走,一子逃往江西建昌,后裔不详;一子南逃扶沟西北角一带不知啥村,传说是扶沟欧庄,大概在康熙后期乾隆前期与老家失联,(现扶沟,西华东边毗邻太康县,太康县马厂镇欧庄行政村,可能清初属扶沟管辖马厂原称白秋集,明代称驿马场,后演为马厂。1956年设马厂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7年改镇);小儿子白其麻去白楼;侄子白其盖迁扶沟毛岗现己有六百多人。

段庄保(段庄),离刘庄十里地

白家祠堂、玉皇庙都建在白楼。白家祠方圆九丈,1938年被黄水淹没冲毁。据《嘉靖尉氏县志》及白氏家谱记载三世祖白祥,明正统五年放粮千余石,受到隆庆皇帝嘉奖,赐封白家谭为“白家皇潭”,白氏一族名声大振,家族旺盛。再加上后来建昌知府白宝珩冤死、文武双举白宝玄以身殉国等事迹,乾隆下江南路过白楼时,亲笔“白氏祠堂”由此可知,白楼白氏当时是何等的荣耀。1938年以前,知府白宝珩画像还一直挂在祠堂。其兄白宝贤武举像清朝时一直藏在家里,辛亥革命后,才请挂于祠堂。1938年黄河发水时,族人取下两兄弟画像逃难陕西,大水过后回来一直把画像藏在家中。大跃进时期,“白家祠堂”牌匾在族人挖红薯窖时挖出,破四旧立四新时又被抄家收走,1985年后族人多次去县里文化馆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2018年,族中后起之秀开封白氏研究会会长、河南白氏联谊会副会长白武成提出资助五十万委托本家白玉组织筹款重建白家祠堂,由于没找到乾隆题写的“白家祠堂”牌匾及其他原因而暂时搁浅。

如今白楼白氏外迁的好多宗支已失去联系。家谱记载明末之时十一世祖之后,有几支迁到外地不详,其中也有汉民改回民的。1996年,安徽阜阳有回民白氏来认祖,说他们于明未清初因做生意从白楼出去,后辗转在安微阜阳定居,改为回民,走时还抄录了白氏家谱,证明老人传闻不假。明李兵乱时,尉氏县白氏外出避难、去陕西关中渭南一带的人也很多,1938年以前,白知府画像还在的时候(指十一世祖白宝珩),还有很多省内外及方圆百里的白氏宗亲前去白楼祭祖,最远的有安徽阜阳、山西渭南、洛阳、南阳等地的宗亲。南阳宗支乾隆后期才失去联系,鸦片战争时期也与洛阳、阜阳宗亲中断。解放前洛阳曾有一家人讨饭到白楼,经交谈得知是本家(应为白春佩后人),他们在尉氏住了很长时间,走时尉氏宗亲还把老坟园的柏树买掉救济他们,这家人具体是啥县的现在没人说的清楚。另传三官庙有一支白氏200多人,白楼谱载明朝中后期白楼人迁三官庙,清朝又有一部分迁回白楼,此支应与白潭白氏同宗。明朝有做生意或讨荒去许昌的,也有落户鄢陵的,都不知具体在何地。前几年许昌有位退休老干部带着儿子到白楼寻亲,说他们是明末清初从洪洞到尉氏县,又从尉氏县到许昌,他们那有两个白庄挨着,有3000多人,现没家谱。据尉氏白玉(十二世时白楼迁刘庄一支,已繁衍二十五代)介绍,八世祖孟字辈后人一支在明中后期西迁,他们很可能就是这一支,至今应在十八代左右。1975年-1986年白玉的父亲经常去密县拉煤炭,与当地白姓论家谱,都说迁自白潭,可惜没传下村名来。

新郑国际机场南边有个白庄村,当地一白姓曾说他们是明未清初从大槐树迁来,是白居易后人,但字辈与尉氏县白氏字辈多有重合,这支白氏,极有可能是明李兵时从白楼西迁那部分人的后人。还有新郑两个村,密县一个村都有同宗,八十年代白玉的父亲都去过,现都失联。

1938年,将介石扒黄河,白玉的爷爷领着大姑正西讨荒要饭到灵宝县文底乡,途经洛阳,当地有老人说和他们是同宗,待他们很好,现在已忘记是哪个地方,看地图去灵宝要经过伊川、宜阳,估计就在那一带,最有可能的是在伊川白沙往西宜阳白杨往东一带。白玉的爷爷告诉他,洛阳一带大多是白居易后人,但不一定都是,他们就不是白居易的后人,只要是明初洪洞迁入的非白居易后人,都有可能是老大白春佩的后人。

白楼白氏始祖白秋佩后人遍及新白潭、朱寨西白庄、付里庄、毛岗等地皆成望族,现已繁衍至二十七代左右。从十一世开始,白楼白氏大举外迁,分别迁至江西、西安、安微阜阳、陕西渭南大荔、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开封通许、河南新密市密县、河南兰考、河南新郑、郑州中牟、河南商丘市宁陵,河南周口淮阳白楼乡、河南周口西华等地。前前后后从白楼迁出的约有近万人。现尉氏县白楼有1200多人,白潭1400多人,其它村都在几百人以上。(撰文/白玉光

▍编辑:南阳郡堂白氏文化

▍审核:尉氏白玉 果实(微信:wxbaiyg)

果 实 微 语

宗亲会、联谊会、研究会等社团初建目的原为寻根问祖,联络族谊,开展谱牒文化和宗族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宗族团结和谐、振兴宗族,甚至创造宗族辉煌。随着名利资本、利己角逐、阴暗心理、低俗品味(吃喝玩)的不断渗透侵蚀,显然已退变为破坏宗族感情的利器、追求低级庸俗的名利场。

说明: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南阳白氏微信公众平台不持任何观点,如有侵权或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