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以及德军的战略企图都一清二楚。这样的成功让德军高层有点膨胀,参谋部因此将第4装甲集团军撤走,编入A集团军群,至此,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只有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了。

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二战时的苏德战场,“惨烈”二字最合适不过。作为苏德战争甚至是整个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又堪称惨中之惨。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仅”持续了六个月,但双方共伤亡超过200万人,平民更是死伤无数。结果正如大家所知,弗里德里希·威廉·保卢斯元帅被迫投降,这才终结了这场战役。

保卢斯在二战中不算非常卓越的将领,他远不及曼施坦因等人有名。其最出名的事迹大概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投降了。然而,二战中投降的将领不计其数,为何保卢斯的投降如此独特,如此“惊天动地”呢?那是因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最后的日子里真的是身处绝境,投降是不二选择。

莫斯科战役后,苏军经过了短暂的反扑,却又因为轻敌而遭遇了一系列惨败,局势再次陷入僵持甚至是被动。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占领刻赤半岛;5月17日,德军在哈尔科夫重创苏军。随后,德军又占领了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为进攻斯大林格勒做好准备。

既然攻莫斯科不成,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就被放大了。一旦攻下这座城市,对德军来说,高加索富饶的油田和丰富的战略物资储备便唾手可得。若能达到这样的战略目标,德军便可以得到极大补充,因此也反攻可期。斯大林格勒对苏军来说同样重要,拼死抵抗自然是少不了的。不过,最初德军的军事行动进展非常顺利,苏军不断败退,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进了100-300公里。

这样的成功让德军高层有点膨胀,参谋部因此将第4装甲集团军撤走,编入A集团军群,至此,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只有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了。随后,德军又接连攻占迈科普、莫兹多克等地。即便是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正式打响时,德军依旧占据着有利局势。1942年9月1日,德军占领市中心,随后陷入与苏军的拉锯战之中。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有句话:“我们攻下厨房,敌人还占领着客厅。”这是对斯大林格勒双方寸土必争的一句写照。《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开始,这座城市有60万居民,战役结束后只剩下不到8000人了。

苏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以及德军的战略企图都一清二楚。一旦失去这座城市,国家将再次陷入危机。因此,斯大林不惜调动全国可用的空军向这座城市的苏军提供支持和补给,并将全国的兵源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这场战役中。从这种角度来看,本来德军就害怕打消耗战,这场战役,第6集团军面对的几乎是整个苏联的国家力量。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见第6集团军会遇到什么。战役中后期,德军物资开始消耗殆尽,孤军深入,被苏军团团包围。补给线中断是件麻烦事儿,虽然威廉·戈林信誓旦旦地保证空军可以建起一座“空中桥梁”保证物资补充,但仅做了一些尝试,付出了巨大损失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此时的德军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还控制着纵深约53公里、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的区域。保卢斯在占领区中布置了约20个师。从1942年12月开始,德军开始缩减口粮。起初每人每天有100克粮食的供应,很快就减少了一半。另外,不少德军士兵缺少御寒衣物,只能用干草和纸编成“衣服”。

不少德军士兵选择自杀,但战友们却没法埋葬。因为土地被冻得硬邦邦,他们只能把尸体堆在一起,最后堆成了一座小山。面对苏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德军士兵有些绝望。保卢斯最后给德军高层发了一封电报,声称要战斗至殉国。当场的所有德军士兵向国旗敬礼,做好了死去的准备。不过,保卢斯最后居然违抗誓言投降了,而士兵们也太饿了,当苏军来缴械时,他们连手都举不起来。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对苏军来说是个伟大的鼓舞,苏军也就此开始了全面而彻底的战略反扑。相比之下,德军则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这场战役令德军精锐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调整战略。这场失败的后果是难以估计的,正如德军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都被打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