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 李少波

燕姓,始源於周武王所封的姞姓南燕國及周成王所封的姬姓燕國。姬姓燕國亦稱北燕國、匽國、偃國。商代末期,燕國之地是以燕子爲圖騰、商祖子姓契族之地,契族南遷至今商丘市一帶,契的後裔成湯建立了商王朝。而一支未南遷、仍留居契族始居地(今北京地區)的後人,建立了子姓古燕國。西周初期,周武王滅商後,封周始祖母后稷之妻姞姓的後人伯倏,於胙城東北(河南延津東北45裏處,小地名“城上”),建立姞姓南燕國,春秋末期,爲鄭國所滅。周成王封召公奭於古燕國之地,召公奭之子燕侯克建立了姬姓燕國。經燕侯克及弟燕侯旨後人的努力發展,橫掃北方諸國,佔有北方大片土地,東北至遼東(遼寧遼陽市)、朝鮮和東胡接界。南邊靠海及呼陀河(河北獻縣)與齊接界。西至中山(河北定州)太行山東麗。北至林胡(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包括伊金霍洛旗)。成爲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的強國。後爲秦所滅,其後人以國爲氏,稱燕氏,這是燕姓的主體。

一、燕姓的起源

1、源於契之後人子姓古燕國

契部族南遷時,一支以燕子爲圖騰的子姓契部族,仍留於燕地一帶(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在夏代時期,建立了子姓古燕國,也稱古匽國。西周初期,燕侯克及弟燕侯旨滅子姓古燕國,古燕國人以國爲氏,稱爲燕氏或匽氏,自漢代後都稱爲燕氏。

《左傳》昭公九年記載:“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史記·五帝本紀》載:契爲商,姓子氏。

2、源於燕京之戎後裔

商代時期,由古燕國分離出一支居於今山西燕京山、寧武縣、靜樂縣一帶的燕京之戎。春秋時期,爲晉國所剿後北遷融於戎狄,其後人以部族爲氏,稱燕氏。

3、源於姞姓南燕國

周武王滅商,封始祖母后稷之妻姞姓後人伯倏,於胙城東北(河南延津東北45裏處,小地名“城上”),建立姞姓南燕國。春秋中後期,姞姓南燕國被戎狄所滅,其地後歸屬姬姓衛國。姞姓南燕國後人以國爲氏,稱燕姓。

《通志·氏族略二》載: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

《地理志》載:南燕姞姓,黃帝之後。或雲南燕姞姓之後,其國先亡,因以爲氏。

4、源於姬姓燕(匽)國

周武王滅商後,周成王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奭長子姬克、三子姬旨北上剿平北方古燕國及各小國,建立了姬姓燕(匽)國,都於薊(今北京市),經四十二代,後燕國被秦所滅,燕國公族子孫及臣民以國爲氏,稱燕氏。

《姓氏尋源》載:燕氏出自姬姓,召公奭封於燕,傳國四十二世,至王喜爲秦滅。當春秋初,燕地人,常爲山戎侵,以國爲氏。

《姓氏急就篇》載:燕氏,姬姓,召公奭封燕,其後以國爲氏。

5、源於漢祖劉邦後人

漢朝時期,高祖劉邦封劉氏後人於燕國之地,爲燕國之燕王,歷代燕王呂通、劉澤、劉定國、劉旦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封國名號爲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

《元和姓繤》載燕氏:弘農燕氏,廣漢燕氏皆漢以來自范陽徙居者。

6、源於三國時期曹操後人

三國時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操後人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爲燕王,改漢朝燕郡爲燕國,都薊城。司馬氏滅曹氏,其後人以國爲氏,稱燕氏。

7、源於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燕國後人

十六國時期四大燕國,即鮮卑族慕容皝創立的前燕國、鮮卑族慕容垂創立的後燕國、鮮卑族慕容德創立的南燕國及高雲創立的北燕國。其國滅後,皇族及部分臣民以國爲氏,稱爲燕氏。

《鮮卑傳》載:後漢鮮卑有燕氏,燕荔陽是也。

8、源於唐末五代時期的桀燕國

桀燕國,是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割據之地,是原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割據的勢力範圍,故地位於今北京和河北北部,都幽州(北京市)。割據的時間爲公元895~913年,正式稱帝割據的時間爲公元911~913年僅二年。後爲晉王李存勖攻破幽州,擒拿桀燕帝劉守光,桀燕國滅亡。公元914年,晉王李存勖將桀燕帝劉守光押到雁門祭奠李克用後處死。桀燕國滅亡後,其劉守光之族以國爲氏,稱燕氏。

9、源於滿族改爲漢姓燕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燕濟氏,亦稱顏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爲Yangi Hala,世居葉赫(吉林梨樹縣),後多冠漢姓爲燕氏、顏氏、嚴氏、穆氏等。

(2)滿族燕札氏,亦稱顏扎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爲氏,滿語爲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民間多冠漢姓爲燕氏、顏氏等。

二、南燕國的演變

商代末期,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封始祖母后稷之妻姞姓後人伯倏,於胙城東北(河南延津東北45裏處,小地名“城上”),建立姞姓南燕國。春秋末期,爲戎狄所滅,其地後歸屬姬姓衛國。

(一)古南燕之名的形成

姞姓南燕國之名,源於古南燕,即山西燕京山的燕京之戎。

1、古燕國

契部族始居古燕山腳下的燕地,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一帶,故稱以燕子爲圖騰的契部族。

唐虞時期,契部族向南遷徙,由燕地(北京市)經易水(河北易州)遷至番(亳),即今河北平山。到夏代中期,遷至今商丘一帶,建立了商國,後在商王成湯帶領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王朝。

契部族南遷時,一支燕子爲圖騰的子姓契部族,仍留於燕地一帶(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在夏代時期,建立了古燕國,也稱古匽國。

《左傳》昭公九年記載:“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2、燕京之戎的形成

(1)燕人南遷

商代時期,古燕國一支燕人由古燕國分離,向西南遷徙至管涔山(山西寧武、靜樂縣之間),並佔居管涔山,與管涔山戎族融合。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二經之首山,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

(2)京人北遷

商代盤庚遷商都於殷(河南安陽市)後,在殷都東南的京丘(河南內黃縣亳城鎮、井店鎮一帶)之京國,臣服於商。

甲骨文多處記載:商王常去京丘,京國爲商室提供芻草及物品。後商王武丁將兒子封於京丘,稱子京。京國淪爲子姓京國,故稱京丘爲亳城(內黃縣亳城鎮),井店鎮原稱爲京店,亦爲京人所居。後改爲井店,即今內黃縣井店鎮。一支不願臣服於商朝的京人,離開子姓京國,向西北遷徙至管涔山。

(3)燕京之戎

京人遷至管涔山,與南遷至管涔山爲戎的燕人相融合,共居管涔山,故稱其山爲燕京山。結合的新部族稱燕京戎,即燕京之戎。

《淮南子·地形訓》載:“汾出燕京”。高誘注云:“燕京,山名也,在太原汾陽縣,汾水所出。”

《水經注》: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4)燕京稱霸

燕京之戎在商代後期,以今山西燕京山、寧武縣、靜樂縣一帶爲根據地,不斷沿汾水向南侵犯,燕京之戎非常強悍,有北方人的體格、戎人的兇悍及中原人的狡詐。

據楊寬《西周史》記述:燕京戎最盛時期,“從今山西靜樂周圍,南下沿汾水兩岸,直到祁縣以西,鄔縣(故治在山西介休縣東北,今爲鄔城店。)以北,兩百多里都是燕京戎所在地區。”

商代末期,商王文丁派周人季歷(周文王之父),去征剿今山西中部的戎狄,季歷所徵之處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獨在汾陽之南,征剿燕京之戎時遭到了失敗。

《竹書紀年》記載:商武乙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二十四年,周師伐程,戰於畢,克之。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三十四年,周公季歷來朝,王賜地三十里,玉十皞,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歷伐西落鬼戎。文丁四年,周公季歷伐餘無之戎,克之。命爲牧師。五年,周作程邑。七年,周公季歷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

《竹書紀年》載: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國語·鄭語》載:“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此“燕”即指“燕京之戎”。

(二)南燕國的形成

1、南燕之地

商代後期,由於強悍的燕京之戎,稱霸於汾水上游,在中原共認爲戎之強敵。因是燕族之人,又在北方古燕國之南,故稱其爲南燕。而稱在北方幽都(北京市)南的子姓燕國,爲北燕國。

南燕之燕京之戎未立國,只是稱爲南燕,或燕京戎、燕京之戎。後來廣義的稱汾水上游地區爲“南燕”。

周武王滅商後,周成王封唐叔虞於唐(山西翼城縣西南唐城),其目的之一就是防備燕京之戎,也要剿滅燕京之戎所佔據的汾水上游地區,奪回北唐堯都(今太原一帶)。

2、南燕國名

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封始祖母后稷之妻姞姓後人伯倏,於胙城東北(河南延津東北45裏處,小地名“城上”),建立姞姓南燕國。

河南延津一帶,自古爲胙國之地。夏代末期,祚人始居胙城(河南延津縣西北胙城)。 夏代中期,祚人建立胙國,以柞樹爲圖騰。商代時期,商人滅胙國,奪佔胙城,因居商都殷(河南安陽市)較近,用來專門爲商王朝舉行大典祭祀之用地。即自周武王滅商前,從未稱過“南燕”之名。封姞姓後人伯倏於此,才稱爲南燕國。其原因爲姞姓後人伯倏是從“南燕”之地移封至此的,將姞姓後人伯倏的原居地“南燕”之名帶到此處,而稱南燕國。

3、姞姓伯倏的來歷

姞姓始於黃帝后裔姞光。姞光亦稱吉光。

《潛夫論·志氏姓》載:“姞氏之別,有闞、尹、蔡、光、魯、雍、斷、密須氏。”

《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十二姓之後“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始以木爲車。”

吉光部族是以神馬爲圖騰,與其父奚仲以騱(即野馬)爲圖騰一脈相承。奚仲以訓野馬爲名,吉光則爲訓出即能負重,又能拉車的神馬。吉(姞)人始居於吉山(山西吉縣),商代稱吉方。其地之南爲鄂國,也是出自姞姓。

吉光的後人在吉(姞)人始居地吉山(山西吉縣)之北,今山西祁縣與太谷縣之間的通光水(今稱伏西河、滹溪河、胡溪河)一帶建立了姞姓光部族。

《祁縣誌·輿地志·山川》記載:“通光水源出縣東南幘山北上莊東南溝中,流出谷口,益以太谷縣胡城谷水,北流經縣東東管等村,名胡溪河,至西北合昌源河入汾。

“通光水”其名之意,爲通往光之地的河水。即肯定有“光地”。

今祁縣及太谷縣之間,仍有北洸鄉、南洸村、光化寺等地名,這都是因姞姓光人所居而得名。

商代中期,姞姓光部族已南遷至光城(河南商丘市睢陽區西南),建立了姞姓光國。西周初期,周王移遷光國至光山(河南光山縣)。

姞姓光族南遷時,一支姞姓人仍留居於通光水一帶(山西祁縣、太谷縣),這就是姞姓伯倏的部族。其地正是商代後期,燕京之戎活動的區域,故稱“南燕”之地。西周初期,燕京之戎已退居燕京山。周武王滅商後,將胙城的東北之地(河南延津東北45裏處)賜封給親族姞姓伯倏的部族立國,稱爲南燕國。

(三)姞姓南燕國

南燕國爲姞姓,始封國君伯倏爲黃帝之後吉光的後裔,姞伯鯈所立之南燕國,地在今河南延津東北45裏處,小地名“城上”。這個姞姓燕國,因是小國,在古籍上記載較少。

《左傳·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載:四月, 鄭國入侵 衛國,衛國以燕國軍隊討伐鄭國。

《左傳·魯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載:七月丁亥日,(南燕君)與魯桓公、 宋莊公會盟於谷丘。

《左傳·魯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載:二月己巳日,魯國和紀國、鄭國會盟,並與齊、宋、衛、燕四國大戰,敗齊、宋、衛、燕四國軍隊。

《左傳·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載:周公黑肩想殺了 周莊王,立王子克(周桓王子,周莊王弟)爲天子。辛伯把此事告訴了周莊王,並與周莊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奔到南燕國。

《左傳·魯桓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載:南燕國與衛國、周惠王的叔叔王子穨( 王子頹)一起討伐周惠王,周惠王逃到溫,王子穨即位爲周王。

《左傳·魯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載:春,周惠王向鄭國告急, 鄭厲公率軍攻打王子頹不勝,擒獲了燕國國君燕伯仲文。

《左傳·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記載:鄭文公娶了姞姓燕國的女子“燕姞”,夢見燕國開國國君姞伯鯈以天使身份贈給蘭花,“燕姞”就生了個兒子,取名爲“子蘭”,成爲後來的鄭國國君鄭穆公。“夢蘭之喜”,就成了喜得貴子的吉祥話,一直流傳到現代。

《左傳·宣公三年》還記載: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啓之,必將爲君,其後必蕃。”這段話的意思是:我聽說姬、姞兩姓聯婚結爲配偶,他們的子孫一定繁衍昌盛。姓姞的人,是吉祥的人。姬姓始祖后稷的正妻,就是姞姓的女子。如今鄭子蘭是姞姓的外甥,或許是上天要是他光大,他一定會成爲鄭國的國君,他的後代必然也會繁衍昌盛的。

史書記載南燕國君只有開國之君伯倏及南燕國君燕伯仲文之名。

春秋中後期,姞姓南燕國被戎狄所滅,其地後歸屬姬姓衛國。

三、姬姓燕國的演變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召公奭於古燕國之地,召公奭之子燕侯克建立了姬姓燕國。燕國後成爲戰國七雄之一的強國。

(一)古燕國

1、古燕山

古燕山位於燕山之東,來源以燕子爲圖騰的子姓契部族。契即殷商人之祖。契部族因地處燕山腳下,故稱燕國。

《史記·五帝本紀》載:契爲商,姓子氏。

《山海經·海內經》載:北海之內有山叫幽都之山.....

幽都之山即現在北京市北的燕山山脈。西起八達嶺,東到山海關。

古燕山是指今北京西部的太行山北部餘脈的山脈,又稱中條山。即今北至居庸關,南至淶源縣的山脈,有鳳凰嶺、鐵駝山、貓兒山、後山、狼牙山。今稱大房山脈(古稱大防山)。

《山海經· 東山經》載:高氏之山多滋水出焉,直流注於滹沱,……又北二十里曰燕山,其山多燕石,燕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高氏山”在《水經》裏作“高是山”,即現在的五臺山。滋水發源於南坡,現名滋河,經新樂、靈壽與沙河匯流而稱瀦龍河。

古燕山東面,即今北京以南的平原地區,故稱“燕山之野”。

2、商之祖契

契,爲帝嚳與簡狄所生,後成爲以燕子爲圖騰的子姓契部族,其後裔南遷至商(河南商丘市),建立了子姓大商王朝。

《白虎通·姓名》載:殷姓,子氏,以玄鳥子生也。

《史記·殷本紀》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爲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索隱》曰:簡狄之狄舊本作“易”。

古易、狄通用。有娀氏的一支在唐堯時期居易水流域,稱有易氏,亦稱有狄氏。易水、易州(易縣)因有易氏居此而得名。

簡狄也稱有易氏之女,居易水、易州(河北易縣),生契。易水、易州在古燕山腳下。故其部族以燕子爲圖騰,稱契部族或燕部族。

契部族始居燕(也稱契阝),即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一帶。燕也爲匽。

唐虞時期,契部族向南遷徙,由燕地經易水(河北易州)遷至番(亳),即今河北平山縣,到夏代中期,遷至今商丘一帶,建立了商國,後在商王成湯帶領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王朝。

3、古燕國的形成

契部族南遷時,一支燕子爲圖騰的子姓契部族,留於燕地(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一帶,在夏代時期,建立了子姓古燕國。也稱古匽國。古燕通匽、偃。燕人在周代時期稱爲匽人。契部族南遷之少皞之墟(山東曲阜市)時,分出一支皋陶部族,則爲偃姓。

《左傳.昭公九年》載:王(周宣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即周武王滅商時期,肅慎當時爲東北遼東一帶。燕即古燕國,今北京一帶。亳即番,今河北平山縣一帶。

4、古燕國的記載

商代時期,商朝於同族古燕國關係非常好。

《甲骨文》(1.529)記載:“匽來,……佳方囚”。

《甲骨文》(6.446)記載:“乙巳卜貞,帚妟……”

這兩條卜辭記載的“妟”,即古燕國。“妟來”,是指妟國之人到商王朝來。甲骨文中對此事進行過多次占卜,說明他們之間的往來是比較多的。“妟”不但和商朝有來往,而且還有婚姻關係。帚,就是現在的婦字。“帚妟”,即婦妟,按甲骨文的讀法就是商王娶妟國的女人,爲妻或妾。商代時,商王娶妻或妾之名,都是前稱婦,後爲國名之稱。即妟國之女嫁於商王者。

甲骨文中有卜文辭:“貞,妟乎取白馬氐”

白馬氐:是居泜水的氐部族的一個分支。泜水即今槐河就是古代的泜水。泜水是氐人的始居地(河北高邑、寧晉縣)一帶。

《荀子·成相》載:契玄王,生昭明,居砥石,遷於商。十有四氏,乃生天乙是成湯。

《說文解字》曰:“泜水在常山。”《大清一統志》雲:“槐河源出贊皇縣西,東北流入順德府境,逕元氏縣南,又東流入高邑縣界,即古泜水,訛爲‘沮水’者也,此爲北泜水。”

(二)姬姓燕國的建立

周成王封召公奭於古燕國之地,召公奭之子燕侯克,建立了姬姓燕國。

1、召公及召國

召公,即周武王之庶弟,名爲姬奭,與周公旦、畢公高稱爲周朝之三公,召公又是周之太保。

(1)姬奭封召

古召國起源於黃帝后人召部族,也稱刀,以貂爲圖騰。商代時期,召方居召陵(河南漯河市郾城區),商武乙、武丁不斷伐召方,其中商王武丁一次性徵殺了召國國君及臣民上千人,召人將其屍體統葬於召地,故稱之爲召陵。武丁滅召方,召人爲躲避商人,西遷於召亭(陝西扶風縣召陳)。

周文王立於岐山(陝西岐山縣),東進擴周,並佔召方之地召亭,封庶子伯奭於召方之地(陝西扶風縣召陳),建立姬姓召國,稱召奭,周武王時期,召奭成爲周室三公之一,爲周之重臣,故稱爲召公奭。

(2)主管西陝

西周初期,召公奭助周武王滅商。周武王去世,其子姬誦繼位,是爲周成王。召公奭主管西陝,即自陝地(今河南陝縣)以西,周公旦主管自陝地以東地區。

《史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不久周同族管叔、蔡叔及霍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旦奉成王命與姜太公呂尚,率師東征。經艱苦作戰,終於討平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此時周王室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召公奭主持。

(3)召公封邵

爲加強對商人的控制,周公旦將其六子分封至商故地周邊,即凡(河南輝縣凡城)、將(河南獲嘉縣將河)、邢(河南溫縣邢丘)、茅(河南武修縣)、胙(河南延津縣胙城)、祭(長恆縣祭城),以圍繞着商都朝歌附近商畿內的三監故地。

同時,周成王將周都鎬(西安市西北)一帶的早期封國收爲成周畿。移封召公奭於邵(河南濟源市邵原鎮),以保護新建的周之附都成洛邑(河南洛陽市),防止戎狄進犯。

2、召公封燕

周成王後期,爲控制北方的大片國土,又封召公奭於商代古匽(燕)國之故地(北京一帶),建立姬姓燕國。因召公奭在周朝室助成王爲臣,便封召公奭長子姬克爲燕侯與召公奭三子姬旨,前去北方,平定各小國及部族,建立姬姓燕國,故爲姬克燕侯克,其弟旨後稱燕侯旨。召公奭二子,留於邵(河南濟源市邵原鎮),助召公奭。召公奭死後,召公奭二子入朝室爲臣,亦稱爲“召公”。

1955年出土於遼寧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山嘴子鎮出土了燕國文物——匽(燕)侯盂。上有五字銘文“匽侯做饙(fen)盂”。這件器物是西周成王時鑄造的,同時代的燕國青銅器中有“匽侯旨”使用的器物,這個“匽侯旨”就是周召公的三子。

1986年出土於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的克罍、克盉銘文對於說明召公爲二伯的事實也很清楚。銘雲:

王曰:“大保,唯乃明乃鬯(暢),享於乃闢,餘大對乃享,命克侯於匽,倝(幹)、貍、雩、馭、微。”克垂(陲)匽,納土眔厥司,用作寶彝。

故“幹”下六族氏是爲燕侯克所監安之對象,此亦即銘文後述之“厥司”,猶封齊以監安薄姑,封魯以監安商奄,而非賜予燕侯六族。

(三)姬姓燕國

1、姬姓燕國初建時周邊的各國及部族

成王時期,在封燕之前,故燕國之地(北京一帶)有國(部族):

(1)古燕國:(北京市房山區一帶),爲子姓燕國。

(2)古亳國:(河北平山縣一帶),爲子姓亳國。

(3)薊 國: 薊丘(北京市石景山區以北一帶),爲周武王所封。

(4)軧 國:(河北元氏縣、高邑縣、寧晉縣一帶)。古氐人建。

(5)無終國:(河北玉田縣西北盤山腳下)。山戎族一支。

(6)孤竹部族:(河北隆化縣北孤山)商代中期一支孤竹人遷此。

(7)韓部族:(河北固安縣東南韓寨)商末一支董姓韓部族遷此。

(8)令支部族:(河北省遷安、遷西縣)。以崇鳥爲圖騰的子姓。

2、燕國都城

(1)燕國初都:良鄉(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古爲良鄉縣,原古燕國之地。

(2)燕國上都:“薊”(北京市宣武門、和平門、廣安門一帶)燕國滅薊國後,遷薊國故都。

(3)燕國中都:良鄉城(北京市房山區房山竇店古城),古爲良鄉縣,原古燕國之地。

(4)燕國下都:武陽城(河北省易縣東南斗城莊)爲軍事重鎮,燕昭王所居。

(5)燕國臨都:臨易(今河北容城晾馬臺鎮)。公元前697年,爲避山戎入侵,燕恆侯遷都於此。

3、燕國疆域

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東北一角。全境東北和東胡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爲拓展。佔領了中山北境一帶,今唐縣、望都一線成爲燕國的南境。燕將秦開東向擊胡,拓地千餘里,直到遼東、朝鮮半島北部,並一度佔有齊國大部分的領土(除了莒、即墨兩城)。

《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爲從北說燕文公》載: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漢書•地理志下》載:“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燕國鼎盛時期的五郡:

(1)上谷郡:(張家口市懷來縣、宣化縣、涿鹿縣、赤城縣、沽源縣以及上蘭縣、軍都縣、夷輿縣、和北京的居庸縣、懷柔、昌平、延慶縣等地)。

(2)漁陽郡:(密雲縣城西南,河北圍場以南,薊運河以西,天津以北,通縣以東地區)。

(3)右北平郡:(所在平剛,即今黑城古城),管轄區域約爲今遼寧朝陽地區、河北承德地區及今內蒙古赤峯市南部地區包括喀喇沁旗、寧城縣、松山區、敖漢旗部分。

(4)遼西郡:遼寧義縣西。轄河北遷西、樂亭,遼寧松嶺山以東,長城以南,大淩河下游以西地區。後轄境漸小,十六國前燕移治令友(今河北遷安西),北燕移治肥如(今盧龍北)。

(5)遼東郡:範圍約在今日的遼寧省。郡治襄平(今遼陽市),轄今遼寧大淩河以東。西晉時改爲遼東國。十六國後燕末地入高句麗。北燕又僑置遼東郡於今遼寧西部。

4、燕國君王世系

5、燕國大事記

(1)燕侯北征:周成王派召公奭之長子燕侯克(姬克)同弟姬旨,北上征伐,平定北亂,開拓北疆。燕侯克連連取勝,一直北上橫掃北方至易水,奪佔在原董姓古韓國之地韓城(河北固安縣韓寨),韓部族臣服於並燕侯,燕侯在立城,這是燕的最初臨時都邑。

(2)伐燕立都:西周初期,燕侯北征,滅子姓古燕國(北京市房山區一帶),奪其城地,建立燕國初都良鄉(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

(3)奪薊立都:春秋初期,燕國北伐滅薊國,奪薊丘(北京市石景山區以北一帶),並都於薊丘,建爲燕國上都。

(4)伐戎救燕:春秋初期,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山戎打敗,被迫遷都臨易(河北易州)以躲避山戎的侵擾。燕莊公時山戎對燕國大規模侵略,燕莊公不敵,向齊國求援。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避免亡國的厄運。齊桓公爲救燕而出兵伐山戎,山戎大敗而逃,齊桓公在伐山戎同時把孤竹、令支、無終等國也滅了。燕莊公爲表示感謝,親自送齊桓公出境,不知不覺送進了齊國國土五十里,於是齊桓公奉送五十里地,取名燕留(河北滄州市)。

(5)昭公擴疆:春秋中期,燕昭公開拓疆土。東擊東胡,奪占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 西起造陽(今河北張家口),東經遼東至朝鮮。

(6)文公遷都:燕文公時期,北方戎狄各部強大,攻伐燕國,燕國兵敗,燕文公被迫遷都至下都臨易(河北雄縣)。

(7)惠公奔齊:燕惠公寵妃子,預廢除諸大夫立寵妃宋參政,諸大夫殺寵妃宋,燕惠公害怕逃亡到齊國。齊國卿士高偃到晉國與晉平王商量後,共同伐燕國諸大夫,並送燕惠公回到燕國。

(8)蘇秦聯趙:燕後文公時,在蘇秦的勸說下,燕國結交趙國,並形成六國合縱聯合抗秦。秦惠公驚恐,將女兒嫁燕後文公太子。

(9)齊取燕城:燕易王剛繼立,齊宣王趁新君不穩、爲父發喪之機攻伐燕國,取燕十座城池。 武安君蘇秦爲燕說齊王,以秦燕聯姻和破壞合縱之理,說服了齊宣王把城池又還給燕國。

(10)公子奪位:燕王噲五年(公元前 316年),禪讓君位於子之,進行改革,國內大亂,太子平與將軍市被反叛奪太子之位,死者數萬。齊宣王乘機發兵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太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醢其身)。趙武靈王趁燕國內亂, 將燕王噲庶子“公子職”從韓送回燕國,是爲燕昭王。

(11)樂毅伐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山東平度市東南)二都。

(12)齊收失地:燕惠王作太子時,與樂毅有隙,即位後對樂毅用而不信,後以騎劫代之,樂毅逃亡走趙國。齊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派大將田單在即墨(山東平度市東南)以火牛陣擊敗燕軍,齊國收回失地、奪回城池。燕惠王責備樂毅避亡到趙國, 樂毅回致一封《報遺燕惠王書》,燕相成安君公孫操憤怒,殺死燕惠王。

(13)荊軻刺秦:戰國末期,秦國攻燕,兵臨易水(河北易縣)。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圖刺秦王政, 圖窮而匕見,事敗。燕太子丹逃亡遼東(遼寧遼陽市),被燕王喜斬首,獻給秦王。

6、姬姓燕國的滅亡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王翦率軍征伐燕國,同年十月破燕都薊城。前222年,秦將王翦活捉燕王喜,燕國滅亡。

四、燕姓的文化及發展

1、燕的名義

燕字的甲骨文演化:

燕字的演化:

“燕”字出於鳥類的燕子。《唐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音宴。《說文》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爾雅·釋鳥》燕燕,龐。《疏》燕燕,又名龐。古人重言之。《詩·邶風》燕燕于飛。《玉篇》俗作鷰。《集韻》亦作䴏。

燕子,體型小,翅膀尖而長,尾巴分叉像剪刀。飛行時捕食昆蟲,對農作物有益。屬候鳥。常見的有家燕。《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孔穎達疏:“此燕即今之燕也,古人重言之。”唐溫庭筠《菩薩蠻》詞:“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郭沫若《詠梅二絕有懷梅蘭芳同志》之二:“仙姿香韻領羣芳,燕剪鶯簧共繞樑。”

燕 子

甲骨文“燕”字

演化後的“燕”字之義爲:燕,以草爲巢,始於今河北省最大的湖泊白洋淀(澱爲淺湖)之北,其口飲水又築巢。輕盈飛於天空。

3、燕姓圖騰

燕人始祖契出生於玄鳥,即燕子。契部族始居燕山,是以燕子爲圖騰的部族,爲子姓。故圖騰是一支向天上飛翔的燕子,即爲燕子之形,又爲“燕”字之狀。燕子飛行時十分輕盈,深受民衆喜愛。

3、燕姓郡望堂號

(1)燕姓郡望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爲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爲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爲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爲治所。

(2)燕姓堂號:

召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想要振興燕國,就以優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賢。他拜郭隗爲老師,爲他築黃金臺,於是許多賢士從四面八方奔赴燕國,燕國於是得到振興。同時“召”也示懷念爲燕之祖召公奭。

4、燕姓的遷徙與分佈

宋朝時期,燕姓大約有5萬2千人,約佔全國人口0.07%,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位以後。燕姓主要集中在山東,約佔全國燕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佈於甘肅、河南、四川、浙江等地。明朝時期,燕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2萬人,江西爲燕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燕姓總人口的三成;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南、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地。

當代燕姓的人口大約有26萬,爲第二百五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1%。自宋朝至今1000年,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燕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爲燕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山西、青海、四川、河南、河北,以上六省約佔全國燕姓總人口的79%。燕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東大部、青海東部、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北、吉林西北,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1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2%,居住了大約26%的燕姓人羣。在陝晉、冀豫大部、山東東端、京津大部、皖蘇北部、湖北北部、重慶西部、四川北部、甘肅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中部、黑龍江東部,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6%一o.1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2%,居住了大約50%的燕姓人羣。

5、燕姓名人

燕 伋:孔子七十二賢之一,跟隨老師孔子讀書考察。隨孔子至齊國。

燕 周:戰國時期趙國大將。

燕 倉:西漢昭帝時爲稻田使者。封宜城侯。

燕 濟:漢明帝時,隱於三公山石室,服術、黃精,常有白雲覆其上。

燕荔陽:東漢鮮卑族首領。漢賜“鮮卑王”印綬,赤車參駕。

燕 崇:北魏河內太守。

燕 鳳:北魏鎮遠將軍。

燕欽融:唐代,洛州偃師人也。景龍末,爲許州司戶參軍。

燕重旰:唐朝武將,先後左龍武將軍,豐州刺史等職。

燕 達:北宋副都總管,真拜忠州刺史、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燕 肅:宋代禮部侍郎,計量發明家。創造蓮花漏法以計時。

燕文貴:北宋畫家,人稱“燕家景緻”,現存畫作有《溪山樓觀圖等。

燕 鎧:清末揚州畫家,著有《四美圖》、《玉手荼剃圖》等名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