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

當前中國,以儒學爲核心代表的國學熱風起雲湧。不論是學者還是一般民衆均一致認爲,倡導國學,人們才能找到精神家園。比如,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曾異口同聲地宣稱:“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明清時期,新城王氏家族以科甲蟬聯譽滿天下,自1541年王重光第一個中進士,1836年王允灌考中最後一名進士,1903年王樹的考中最後一名舉人,期間共考中進士30人,舉人52人,爲海內之最。他們以儒家思想爲根基,形成系統完備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體系和家訓族規,對子弟進行教育和規誡,爲家族的興盛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爲四書之一的《大學》,曾有如下經典闡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體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先要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先要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先要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也就是說,一切大成都起源於自我修養。

受此影響,王氏子弟,上學都很早,一般5到7歲就入私塾讀書,涉獵四書五經等傳統家學的教育。王漁洋的兒子們讀書更早,三兒王啓汸5歲就隨長兄去讀書。

新城王氏家族科考教育體系

王之垣兄弟考中進士做官之後,家庭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了較高的經濟基礎,便聘請名師教授子弟,並且每隔五天舉行一次小小的考試,用來激發衆子弟的競爭之心。科考教育體系連環畫中右下角所描述的就是老師進行點評的場景。

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難度很大,尤其是會試,錄取比例非常低。爲使王氏子弟在考場中游刃有餘,從王之垣開始,就對子弟進行嚴厲有素的科舉訓練。科考教育體系連環畫左下角所描述的就是王家的模擬考場。

王氏家人家族觀念特別濃厚,非常重視對子弟進行潛移默化的鼓勵教育。比如,王漁洋就曾和他的祖父王象晉對詩交流,祖父出上聯“醉愛羲之跡”,漁洋隨口應道“狂吟白也詩”。祖父非常高興,賞給他名人字畫。

王氏家族不僅注重對子弟進行科舉教育,還有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文學、詩學和經世致用之學的培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進行德、智、體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因此,王氏家族不僅名宦滿門,而且文人輩出;既有文臣,也有武將。比如,九世王啓磊的書畫與張在新的治印、王德昌的裝潢被稱爲“三絕”;湧現出,王山立、王兆禹、王象豐等多名武進士、武舉人,位居將軍;成就了《羣芳譜》這種冠蓋文學、農學等多領域的名著。《羣芳譜》是17世紀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書中對向日葵、馬鈴薯的嫁接技術進行了詳細闡述,至今仍是我國農業部的指導用書;造就出王象春這種豪情萬丈的詩人;孕育出王漁洋這種統領清初詩壇50年的一代文宗。王氏家族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與其實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