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每一次屠城都会生灵涂炭,为史所骂,然而发生在元代福建泉州的一次恐怖的屠城却拯救了福建沿海百姓,这是为什么呢?

自宋代起,福建的海外贸易极端发达,泉州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吸引着包括阿拉伯、波斯人、欧洲基督徒、犹太人、印度人、非洲黑人 等种族在此居住。元朝的民族政策将民众分为四等,包括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在内的泉州番人作为色目人,等级要高于当地汉族闽南人。

到了元朝末年,各地民众起兵反元的事件频繁,于是福建各地的豪强家族纷纷成立乡族武装——“义兵”,协助元朝政府对叛变的农民武装进行镇压。泉州波斯籍色目人也组织了亦思巴奚军作为他们的义兵组织。由于波斯人是泉州城内人口较多的一个族群,所以很快波斯人就借亦思巴奚军的力量逐渐掌控了泉州。

红巾军起义

元朝末年,福建的元朝统治者已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不敢任用汉军,只好依靠在泉州掌握舶务与军政大权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上层,组织“乡勇”武装,实行“戍军”制。这些“乡勇”的首领在泉州70多年,实力雄厚。当元朝对他们稍有不利或统治势力下降时,他们便产生了不满情绪,结党营私,妄图发动叛乱。

很快一股以赛甫丁和蒲家的女婿那兀纳为主导的亦思巴奚军占据泉州、攻占福州,抢掠莆田县,其间兴化各地乡族纷纷组织武装进行防御,但因为色目人在福建沿海一带,实在太多,汉军又没有成建制的组织,并没有对思巴奚军造成过大的威胁。

公元1362年4月,元朝委任燕只不花,接替普化帖木儿,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和普化帖木儿分属于元庭政治流派的“太子派别”和“帝派”,元太子派燕只不花出任福建平章,自然造成了帝派的不满,

燕之不花到达福建后,驻守福州的亦思巴奚军首领赛甫丁因为和帝派关系密切,于是紧闭城门拒绝让燕只不花进入。燕只不花大怒,立刻调集了江西等地重兵围福州,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赛甫丁很快就开城投降了。

各家势力范围

在赛甫丁败后,驻守泉州的那兀纳主动与燕只不花合作,一面派遣部下在兴化四处攻伐,一面讨好元庭保住自己的地位。

看到元庭并没有对他怎么样,蒲家的那兀纳,在泉州开始嚣张起来。他在泉州残暴骄奢,不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滥用酷刑,而且还“大肆选民间女儿充分其室”,甚至一些色目人,还享有汉家女儿的初夜权,并且想把福建改造成穆斯林模式,要求女人穿黑袍,男人戴白帽,民族矛盾空前严重。

目前中国的穆斯林情况

正当那兀纳在泉州作威作福之际,福建政局又出现了大变。“太子派”斗争失败燕只不花失势,陈友定开始强势崛起。

陈友定,是一个汉人,出生福州福清县人,曾经是一名驿卒,为人沉勇,喜游侠。元末红巾军起义时,陈友定自行组织招募了乡勇,以五百人大败红巾军万人,被元廷授予了明溪寨巡检之职。之后又多次战胜红巾军,势力不断扩大,与元人扩廓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

元末形式

1366年三月,陈友定接到福建行省的命令,被调往兴化镇压亦思巴奚军。陈友定派遣自己的儿子陈宗海,带领手下最精锐的士兵很快就击溃了亦思巴奚军,此战中,亦思巴奚军有数千名士兵阵亡,剩余的士兵疲于奔命,在沿途不断受到兴化农民的袭击,最终仅有4名骑兵回到泉州。

到了元末他们又想复制宋末的模式

莆田之战获胜后,陈宗海立即着手组织对泉州发起总攻。在里应外合之下,那兀纳最终被擒。亦思巴奚兵乱以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亦思巴奚军,平息兴化、泉州一带的战乱,重新控制泉州而结束。

当时的穆斯林将泉州的其他教派全部驱逐

亦思巴奚兵乱长达近十年之久,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让汉人时刻处于亡族灭种的危险,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民女,屠戮百姓。兴化路三县在战争中有超过2万民众死亡。因为战争和兵乱期间教派对抗的关系,泉州很多清真寺被毁坏。连基督教(天主教)也受到连累,主教哲姆斯离开泉州。

曾经的泉州港非常繁华

亦思巴奚兵乱带来了严重的族群间的仇视和对立,汉人对色目人的仇恨在亦思巴奚兵乱被平定后开始发泄出来。

陈宗海部队占领泉州后,下令关闭城门进行了3日的种族大屠杀,只要不是黑发黑瞳者,一律斩杀,最终泉州的14万色目人被,愤怒的汉人军民悉数杀尽,甚至也有汉人因长着高鼻梁、卷发而被误杀,也有掘墓鞭尸的,蒲寿庚家族坟墓被掘开,其家族成员更是受酷刑之后被杀。

根据《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记载:“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哉于猪槽中。”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洪武七年,明·太祖鉴于“亦思巴奚”祸乱,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规定 :“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自此之后,虽然泉州港元气大伤,但陈宗海领导的这次大屠城,却拯救了水深火热的福建百姓,彻底肃清了这些外来种族势力,还了汉家儿郎一个可以生存的空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