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在历史上是公认的心大低能,他早年信用的杨嗣昌之流,多是志大才疏之徒,晚年信用的陈演魏藻德们,更是各个无志无才无德,除了每天玩命在他面前装忠诚廉洁,就是偷偷狠挖国家墙角。但比用人更加恼火的,却是崇祯战略执行能力。

在崇祯如履薄冰的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大明王朝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翻盘。其中就有两位重臣提出过两天,挽救大明财政的方案,任何一条实现,都足以助明朝续命一波,可偏偏崇祯确实急于求成,将事情办得一团糟,最后让自己挂在了歪脖子书上。

如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两条建议,看看它们如果得到贯彻执行,到底能不能救大明,崇祯皇帝又是怎样对待这两套方案的。

一:卢象升提出的“因粮”

明朝末年悲剧,主要是由于关内,关外战乱不断,外加小冰河时期的加成,造成了崇祯政府财政崩溃,而财政崩溃,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缺粮。

崇祯六年在国内流寇和关外清军的来回冲杀下,明王朝的缺粮,越演越烈已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这时亲眼目睹了大明缺粮惨状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向崇祯帝提出了:因粮。

常年在地方为官的卢象升,是个文武双全人物。他清楚的知晓,大明朝之所以缺粮,并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是粮食都到了少数士绅手上。而造成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大明的粮食税收政策不合理,穷困的农民交粮交到破产,富得流油的官绅们,宁可粮食烂在自家仓库里喂老鼠,也绝不拿出来赈灾济民,是典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于是卢象升,想到了改革税制,按照交税者的实际经济状况,分层划分赋税比重。凡是交赋税在五两以下的普通百姓,并不加派任何赋税,赋税五两以上,按照收入的多少,来承担不同比例的加派税粮,这就是 所谓的“因粮”,它和我们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分级制度有点类似。

虽然这个政策也并不完美,有关系门路的官绅仍能逃避赋税,但却可以保证底层,苦哈哈的百姓不在承担高额赋税,能有效的制作农民起义的恶性循环。卢象升在山西时,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粮”,实施的第二年,粮食就实现了大丰收。崇祯帝仿佛看到了希望,当做榜样准备在全国推广。

但是,到了崇祯十年,崇祯帝却是不想再等了。为了实现快速剿灭流寇和镇压关外清军的计划,崇祯突然加征了“剿饷”和“辽饷”总数超过了五百万两,而且在杨嗣昌等政敌的攻击下“因粮”也被崇祯改成了“均输”,意思就是大家平摊。要知道明朝可以有着“有功名的人可以免税”的畸形政策,这个平摊一来,其实就只是向全国各地的农民们来加收这几百万两的赋税。

如此一来,恰如以火浇油,本来就活不下去的农民,更是纷纷逃离土地参加农民军,这以后农民军四处流窜,各地流民纷纷跟随。恶性循环,局势就此失控,李自成麾下“百万大军”,开始席卷中原大地,皇帝做到崇祯这样低智商的地步,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如果说卢象升的“因粮”能够贯彻下去,大明固然无法立刻剿灭农民军和八旗,但至少能为大明打上一卷“止血绷带”,为大明续命一波。

二:痛心的“清屯充饷”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认天才的,创造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军户制度,好不花一分钱养百万大军。但是他错估了人性,这个制度发展到明末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一大毒瘤,账面上明朝两百万大军,不说能战的,就说还存在的估计都还没有一个零头。

崇祯九年,孙传庭赴陕西担任巡抚,在明朝末年,陕西就是个“大火坑”,动乱最为严重,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大佬都出自陕西,连年的折腾,陕西已到了一片残破的地步。当时赴任的孙传庭,急需一只嫡系力量来稳定局势,在无钱无兵的窘境下,他就拿出了一个比卢象升还要狠的铁腕办法:清屯充饷。

所谓“清屯充饷”就是把大量成为军官私田的军屯,统统收回,集中管理把屯田的收益,充做军队的饷银,好用此来招兵买马,组建可战之军。

终于在付出了得罪满朝文武代价后,孙传庭的“清屯充饷”三年里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令萎靡多年的陕西官兵,终于在粮草充足后焕然一新。然后孙传庭带着这支满血复活的队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将席卷天下的闯王农民军,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铁腕的手段,换得大明朝铁腕重振,形式一度有所好转。

可谁知道,清屯充饷这个富国强军的政策,在哪个年代是捅马蜂窝的事情。当时霸占军屯的,基本都是官僚豪门,他们和朝廷的关系,用简单点的话来说,就是“上面有人”。孙传庭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要动军屯的人,只要一动土地,还没有正式宣布政策,就要得罪一方大佬,甚至还牵连着京城高官出手,谁敢动手?

毫无意外,孙传庭的举动,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官员。本来看到形式好转的还暗自高兴的崇祯皇帝,看到“铺天盖地”的弹劾奏章,打起来退堂鼓。而且以崇祯的个性也没法相信一个“千夫所指”的人。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因为政见不合,得罪了崇祯皇帝,本就失去了信任的孙传庭被崇祯下了大狱,“清屯充饷”也就停了下来。

后来随着复出后的孙传庭和他的秦军,在潼关殉国,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大明朝,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了湖广的左良玉和山海关的吴三桂了,而这两个人什么货色,相信熟读历史的人都也应该了解。

所以欠缺战略眼光和改革决心的皇帝对国家影响多大?大明的崇祯皇帝,就用他的故事,为我们做了一次现身说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