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在歷史上是公認的心大低能,他早年信用的楊嗣昌之流,多是志大才疏之徒,晚年信用的陳演魏藻德們,更是各個無志無才無德,除了每天玩命在他面前裝忠誠廉潔,就是偷偷狠挖國家牆角。但比用人更加惱火的,卻是崇禎戰略執行能力。

在崇禎如履薄冰的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大明王朝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翻盤。其中就有兩位重臣提出過兩天,挽救大明財政的方案,任何一條實現,都足以助明朝續命一波,可偏偏崇禎確實急於求成,將事情辦得一團糟,最後讓自己掛在了歪脖子書上。

如今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兩條建議,看看它們如果得到貫徹執行,到底能不能救大明,崇禎皇帝又是怎樣對待這兩套方案的。

一:盧象升提出的“因糧”

明朝末年悲劇,主要是由於關內,關外戰亂不斷,外加小冰河時期的加成,造成了崇禎政府財政崩潰,而財政崩潰,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缺糧。

崇禎六年在國內流寇和關外清軍的來回衝殺下,明王朝的缺糧,越演越烈已經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這時親眼目睹了大明缺糧慘狀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向崇禎帝提出了:因糧。

常年在地方爲官的盧象升,是個文武雙全人物。他清楚的知曉,大明朝之所以缺糧,並不是因爲沒有糧食,而是糧食都到了少數士紳手上。而造成這種狀況,就是因爲大明的糧食稅收政策不合理,窮困的農民交糧交到破產,富得流油的官紳們,寧可糧食爛在自家倉庫裏喂老鼠,也絕不拿出來賑災濟民,是典型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於是盧象升,想到了改革稅制,按照交稅者的實際經濟狀況,分層劃分賦稅比重。凡是交賦稅在五兩以下的普通百姓,並不加派任何賦稅,賦稅五兩以上,按照收入的多少,來承擔不同比例的加派稅糧,這就是 所謂的“因糧”,它和我們現在的個人所得稅分級制度有點類似。

雖然這個政策也並不完美,有關係門路的官紳仍能逃避賦稅,但卻可以保證底層,苦哈哈的百姓不在承擔高額賦稅,能有效的製作農民起義的惡性循環。盧象升在山西時,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糧”,實施的第二年,糧食就實現了大豐收。崇禎帝彷彿看到了希望,當做榜樣準備在全國推廣。

但是,到了崇禎十年,崇禎帝卻是不想再等了。爲了實現快速剿滅流寇和鎮壓關外清軍的計劃,崇禎突然加徵了“剿餉”和“遼餉”總數超過了五百萬兩,而且在楊嗣昌等政敵的攻擊下“因糧”也被崇禎改成了“均輸”,意思就是大家平攤。要知道明朝可以有着“有功名的人可以免稅”的畸形政策,這個平攤一來,其實就只是向全國各地的農民們來加收這幾百萬兩的賦稅。

如此一來,恰如以火澆油,本來就活不下去的農民,更是紛紛逃離土地參加農民軍,這以後農民軍四處流竄,各地流民紛紛跟隨。惡性循環,局勢就此失控,李自成麾下“百萬大軍”,開始席捲中原大地,皇帝做到崇禎這樣低智商的地步,人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如果說盧象升的“因糧”能夠貫徹下去,大明固然無法立刻剿滅農民軍和八旗,但至少能爲大明打上一卷“止血繃帶”,爲大明續命一波。

二:痛心的“清屯充餉”

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認天才的,創造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軍戶制度,好不花一分錢養百萬大軍。但是他錯估了人性,這個制度發展到明末已經成爲了大明朝的一大毒瘤,賬面上明朝兩百萬大軍,不說能戰的,就說還存在的估計都還沒有一個零頭。

崇禎九年,孫傳庭赴陝西擔任巡撫,在明朝末年,陝西就是個“大火坑”,動亂最爲嚴重,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寇大佬都出自陝西,連年的折騰,陝西已到了一片殘破的地步。當時赴任的孫傳庭,急需一隻嫡系力量來穩定局勢,在無錢無兵的窘境下,他就拿出了一個比盧象升還要狠的鐵腕辦法:清屯充餉。

所謂“清屯充餉”就是把大量成爲軍官私田的軍屯,統統收回,集中管理把屯田的收益,充做軍隊的餉銀,好用此來招兵買馬,組建可戰之軍。

終於在付出了得罪滿朝文武代價後,孫傳庭的“清屯充餉”三年裏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令萎靡多年的陝西官兵,終於在糧草充足後煥然一新。然後孫傳庭帶着這支滿血復活的隊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將席捲天下的闖王農民軍,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鐵腕的手段,換得大明朝鐵腕重振,形式一度有所好轉。

可誰知道,清屯充餉這個富國強軍的政策,在哪個年代是捅馬蜂窩的事情。當時霸佔軍屯的,基本都是官僚豪門,他們和朝廷的關係,用簡單點的話來說,就是“上面有人”。孫傳庭其實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要動軍屯的人,只要一動土地,還沒有正式宣佈政策,就要得罪一方大佬,甚至還牽連着京城高官出手,誰敢動手?

毫無意外,孫傳庭的舉動,幾乎得罪了所有的官員。本來看到形式好轉的還暗自高興的崇禎皇帝,看到“鋪天蓋地”的彈劾奏章,打起來退堂鼓。而且以崇禎的個性也沒法相信一個“千夫所指”的人。崇禎十二年,孫傳庭因爲政見不合,得罪了崇禎皇帝,本就失去了信任的孫傳庭被崇禎下了大獄,“清屯充餉”也就停了下來。

後來隨着復出後的孫傳庭和他的秦軍,在潼關殉國,被李自成打得全軍覆沒。大明朝,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了湖廣的左良玉和山海關的吳三桂了,而這兩個人什麼貨色,相信熟讀歷史的人都也應該瞭解。

所以欠缺戰略眼光和改革決心的皇帝對國家影響多大?大明的崇禎皇帝,就用他的故事,爲我們做了一次現身說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