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是安史之亂的最高峯,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時,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七月十二號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爲太上皇。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行至漢中郡後,詔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諫議大夫高適進諫說不可行,唐玄宗沒有聽從,便任命永王李璘爲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

此時的李白在廬山屏風疊隱居,永王三次派人聘請他入幕。反對割據、主張平定叛亂的李白,正苦於英雄無用武之地,接受了永王的邀請,準備在平叛中建功立業。

當時江淮地區所徵收的租賦都積聚於江陵,李璘手握四道重兵,疆土數千裏。他的兒子和謀士認爲應該佔據金陵,保有江東,像東晉王朝那樣佔據一方。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唐肅宗下敕讓李璘前往蜀地朝見唐玄宗,李璘不聽。十二月,唐肅宗設置淮南節度使,管轄廣陵等十二郡,任命高適爲節度使。

又設置淮南西道節度使,管轄汝南等五郡,任命來瞋爲節度使。讓他們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對付李璘。

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李璘率領水軍東巡,沿着長江而下,派帶甲士兵五千人直奔廣陵。李白作爲吹鼓手,爲永王東巡寫了聲勢浩大的檄文《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一:“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爲雁鶩池。”

此時叛軍在北方作亂,永王應該領兵直驅雍、洛纔對,怎麼是東巡搶奪地盤呢?政治上幼稚的李白不明白其中的奧妙,還以爲可以一抒抱負,成爲像謝安那樣叱吒風雲的人物。

永王很快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李白的第四任妻子宗氏爲救夫四處奔走,獄中的李白也向故友親朋發出一封又一封的求救信,其中就有一首著名的《萬憤詞投魏郎中》。

平定叛亂的主將高適,天寶三載(744年)秋天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和李白、杜甫結伴暢遊,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李白以爲高適肯定會爲自己開脫,沒想到高適非但沒有給與援助,據傳還燒燬二人往來信件和他劃清了界限。

第一個向李白伸出援手的是收到《中丞宋公軍次潯陽》的御史中丞宋若思,宋若思的大伯宋之問是律詩的奠基人,但他父親宋之悌卻是武將,和李白本不會有太多交集。開元二十年(734年),宋之悌以事流貶交趾(今越南河內),在江夏遇到了李白。

李白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深表同情,分別時寫了《江夏別宋之悌》相贈:“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李白和宋之悌身份、年齡差距很大,交情不肯能太深,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故友的兒子會對自己這麼照顧。但憑宋若思一己之力也不足以讓李白脫罪,這時李白又向喜好詩文的崔渙求救。

崔渙和高適一樣是安史之亂的受益者,高適在潼關被破後隨玄宗逃難平步青雲,而崔渙在巴西郡迎駕讓流離失所的唐玄宗有了安頓的地方,加上後來冊立肅宗的功勞直接當了宰相。

《系潯陽上崔相渙三首》:“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毛遂不墮井,曾參寧殺人。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白璧雙明月,方知一玉真。虛傳一片雨,枉作陽臺神。縱爲夢裏相隨去,不是襄王傾國人。”

這首詩之外李白還給崔渙寫了《獄中上崔相渙》、《上崔相百憂章》,說明自己跟隨永王完全是爲了平滅叛亂,並懇請崔渙能夠理解他的做法,能爲他昭雪,免除他的罪名。

崔渙和李白應該也沒有太深的交情,不然李白也不用連續寫那麼多詩求助。此時宋若思負責李白的案子,不排除是他幫李白找到的這個關係。李白的詩文顯然打動了崔渙,在崔渙和宋若思的營救下李白終於獲釋。李白也有《贈張相鎬詩》向宰相張鎬求舉,也沒有得到唐肅宗應允。

宋若思闢李白爲軍幕參謀,還讓李白以他的名義給唐肅宗寫薦舉信,《爲宋中丞自薦表》中李白歷敘自己的志向、才華和經歷,可惜沒有打動唐肅宗。此時李白又以《贈張相鎬詩》向宰相張鎬求舉,也沒有得到唐肅宗應允。

此時的李白還沉浸在官宦夢中,殊不知朝廷對永王餘黨仍不放心,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

李白的詩歌曾經獲得唐玄宗的青睞,但最終對他的仕途幫助卻不大。他的才情讓人無法割捨,用詩來求官不如人意,救命倒是綽綽有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