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遠方文學引入到回龍觀校區以來,雖然沒有出現外地校區那種百人報課的盛況,但一個個的小班也開起來了。

前期跟着遠方文學總部的步伐學習過,現在再通過實際的教學感悟,對遠方課程的要求和感受更是逐漸清晰和豐滿,可以從教學方面回答家長們的一些疑問了。

遠方文學預備級趣味史地課程,一方面是爲了解決孩子上初中後的3+3考試的問題,更是因爲文學一二級中歷史的部分會影響到對文本的解析時間,所以移走一部分內容,並加以豐富,使之成爲獨立課程。

那文學部分還要不要講歷史背景?一定的要的,雖然在時間佔用上減少了很多。

那今天我先講講文學一級的課程。

目前我們開設的文學一級課程的學員從四年級跨度到初一七年級的孩子,中間還有家長跟着一起聽。

課程內容是沒有年級限制的,當然對四年級或以下肯定是會有難度,理解和接受上有難度,所以不開放。其他年級的學習還是有細微差異的。

普遍來說,五年級的孩子明顯記憶力好,在背作品時明顯很佔優勢,尤其是我們《詩經》講到第四課時,孩子們對這種詩歌的形式,詩歌的節奏有了很好的適用性,在我們講完整個作品時,讀一遍孩子就已經完全背誦下來了,讓我不僅意外還很驚歎。所以在低年級的教學上,要求他們大量的背誦是合適的。

但六年級和初一的孩子們明顯理解力更強,對文本的分析可以更深入,更透徹,所以在內容設計和理解分析上可以要求得更多一些。

那怎麼去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呢?

我以爲可以從以下幾部分:

1、 課程中間是否會走神,整個過程是否愉悅。

2、 課後孩子對課程中的文本是否熟悉,並且願意進一步瞭解。

3、 孩子們是否從其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4、 通過課後作業練習冊和第二次課前的考覈,去考察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今天特別想講一講情感體驗的教學感受。

孩子們覺得寫作文難,我覺得這跟缺乏豐富的情感體驗有關。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環境中,喜怒哀樂由生活中的瑣事左右,很難真正體會複雜情感,獲得豐富感受。

而遠方文學的課程,特別強調要給孩子們豐富情感體驗,將孩子們帶入文本中進行感受體驗。

比如《魏風 碩鼠》中,我們由一個故事帶出了《魏風 碩鼠》詩歌的產生過程,瞭解了奴隸的生活困境,分析完文本,挖掘完碩鼠的指代對象後,問孩子們處在奴隸這樣悲慘的境地,他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

孩子們在做文本分析時已經對奴隸的處境有了深入的瞭解和同情,但是對於這樣的思考還沒有,提醒孩子們看文本,“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於是我們瞭解了,要賦予自己生活的希望,賦予自己生活的理想,這樣的生活纔會更積極,纔會覺得有奔頭,也會更接近成功。

那孩子們的痛苦和奴隸的痛苦比較,孩子們在瞭解不同的份量後,顯然對困難的衡量就會不同,面對困難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這是我覺得文本帶給孩子的情感價值。

我們在學習《詩經》勞其歌《魏風 十畝之間》的文本時,和孩子們進入了一派美好的田園生活。

在我們孩子忙着學習,家長忙着上班,空閒時間忙着放鬆,忙着應酬的種種環境下,《魏風十畝之間》文本中營造的安逸和美好,讓我們嚮往。在嚮往中,我們特別分析了實現這種生活的可能性,大家都覺得在現在的環境下,實現的可能性完全沒有,這使得我們更加感嘆,只能在詩歌中去分享這種美好的安逸與愉悅了。這種在文本中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及現實的遺憾讓我和孩子們都在課堂上集體沉默了一分鐘。

今天帶初一的孩子們學習了上古神話,我們特別分析了這些上古神話是基於什麼樣的心理需求而產生的,分析了神話中給我們提供的種種線索,以便使我們更深入的去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這樣孩子們在做續寫時,才能做到邏輯清楚,感情真摯。

只有進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我們才能走進文本主人公的內心,真正體會到他的遭遇和經歷,並對文本產生深刻的認識和共鳴,豐富我們的認識和情感。

有了這樣豐富的認知,有了這樣多樣複雜的情感體驗,再擁有一種適當的表達能力,孩子們怎麼可能寫不出來好的文章?他們只有寫得更深入!更優美!

遠方文學總部還一直要求我們,用優美的語言去熏習孩子,在我們給孩子設置場景時,一定要用美好的文字去描述它,這樣也是增強感受,默默影響孩子們的一種教學了。

好的文章,無不出自真情實感!願我們的孩子跟着遠方文學裏文本中的真情出發,一起走向美好的遠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