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勃、孟浩然、溫庭筠克服重重困難,不辭辛勞來到遠離繁華鬧市的仙岩山,瞻仰遺蹟,憑弔先賢,綜合分析他們的內心動機,均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是才華橫溢、持才傲物之輩,在歷經坎坷而仕途無望之際,才感覺到許詢看淡名利、辭榮不仕的決心是何等的不簡單,同時也對其縱情山水,閒雲野鶴的隱逸生活產生了無限嚮往,所以比之其他詩人,有更堅強的決心和更迫切的願望,深入許詢曾經隱居的生活之地,瞻仰先賢遺蹟而寄託受傷的心靈,碰撞先賢靈魂而釋懷失意的痛苦。全唐詩中收錄有描寫許詢的詩篇多達數十首,其中不得不提三位鐵桿粉絲,對許詢清風朗月的品格崇敬有加,更是深入到仙岩山下、玄度巖旁,瞻仰憑弔仙人遺蹟。

遙望仙岩山

兒時的記憶中,作爲永興河源頭的仙岩溪,沿着仙岩山腳蜿蜒而過,形成一個S形,仙岩山與百藥山餘脈在村口合圍,僅餘一小口,一座木橋是進村的唯一要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整個地形與《晉書》所載許詢等人“棲心絕谷”非常相符,堪稱世外桃源。溪濱突兀而立的仙人石和清澈幽深的仙人潭,尤如一個天然的山水盆景,這對於“好泉石”的許詢來說,自然是歡喜不已。

仙人石邊上還有兩棵參天挺立的千年古香楓樹,五六個大人才能合圍,或是許詢手植也未可知。這些遺蹟也成爲了歷代粉絲懷念許詢的重要標誌和精神寄託,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農業學大寨的瘋狂歲月裏,溪流改道,古楓遭伐,深潭被填,旖旎景緻盡毀,令人十分痛心。欣聞近年美麗鄉村建設,村裏已規劃部分景緻儘量恢復,再現泉石美景,已爲時不遠。

仙岩山歷史資料圖片

仙岩山歷史圖片,攝於冬季,溪流尚未改道,仙人石後清晰可見兩棵大樹,樹葉落盡,百藥山餘脈上有常綠大冠木一顆,溪流改道就是從此處挖斷。

東晉·鐵桿粉絲

劉真長

《續晉陽秋》稱許詢“總角秀惠,衆稱神童”。

《晉書》中多處提及許詢有“高尚之志”、“邁世之風”、“文義冠世”,《晉中興書》:“詢有才藻,善屬文,時人皆欽愛之。”“能清言,於是士人皆欽慕仰愛之。”說明在東晉時,許詢就像現代的明星一樣,走到哪裏都有粉絲。

除了簡文帝外,他還有一個鐵桿粉絲就是丹陽尹劉惔劉真長,即當時京城的地方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世說新語》記載:許玄度爲送他母親,初到京都來,有人問丹陽尹劉真長:“玄度究竟和傳聞相稱不相稱?”劉真長說:“他的才華超過了傳聞。”劉惔很願意和許詢在一起談論,故趁許詢在京城停留的時候,每日前去,並自嘆說,如果您再停留不離去,我便成了一位舉止輕薄的京尹了。這還不夠,還邀請許詢到他府上居住,“牀帷新麗,飲食豐甘”,以最高禮遇招待貴賓。在許詢離去後,又“清風朗月,輒思玄度。”把許詢比作清風朗月般品格的人物,每每在這種好天氣,就會想起許詢的品格與風采。

清風朗月 · 許詢

汝爲何而來?

鐵桿粉絲 · 劉真長

慕卿品格,羨君風采,故來。

唐代·粉絲後援團

在浪漫的唐詩時代,許詢的粉絲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峯,像李白、杜甫、李商隱、駱賓王、劉長卿、楊巨源、韋應物、皮日休、貫休等,均有優美的詩篇來表達對許詢的敬仰之情。全唐詩中收錄有描寫許詢的詩篇多達數十首,其中不得不提三位鐵桿粉絲,對許詢清風朗月的品格崇敬有加,更是深入到仙岩山下、玄度巖旁,瞻仰憑弔仙人遺蹟。

仙岩山景緻

龍潭橋

王勃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的秋天,號稱初唐四傑之首,年僅26歲的王勃,因《鬥雞檄》及私殺官奴之罪,兩度被貶,又連累父親貶爲交趾(今越南)縣令,仕途無望,心灰意冷。

在南下交趾看望父親中途,來到了蕭山(時稱永興,隸屬越州),在聞堰義橋一帶三江口,認識了一個山東濟南(齊州)的朋友,成爲莫逆之交,相攜同遊越中山水,在李縣令家中飲酒送別,寫下了《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 》一文,載於《全唐文》中,“許玄度之清風朗月,時慰相思;王逸少之修竹茂林,屢陪歡宴。”兩人相攜不僅遊了王羲之的蘭亭,還專程來到仙岩山下追慕許詢風采,王勃即興賦詩一首:

崔嵬怪石立溪濱,

曾隱徵君下釣綸。

東有祠堂西有寺,

清風巖下百花春。

後人刻詩於石上。

詩中徵君即指許詢;崔嵬怪石即玄度巖,又稱仙人石;寺即重興寺;仙岩山的懸崖峭壁,王勃名之爲清風巖,就是運用了“清風朗月,輒思玄度”的典故,像蕭山城區祇園寺所在地稱清風坊,也是由此而來。

清風朗月 · 許詢

汝爲何而來?

心灰意冷 · 王勃

仕途不順,求解慰告,故來。

史料分析

明萬曆《蕭山縣誌》記載:“水涸石露,乃見其跡”。然仙人潭深不見底,時刻盈盈滿滿,村民爲溫飽奔波,無發掘保護文物的意識,所以不曾有人見過石上刻詩,仙人潭被填後,更無從考證。自明朝以來,各類史料中均載有此詩,但卻有多種版本。

一是將“崔嵬”兩字作“巍巍”及“崔巍”的。崔嵬,有高聳、怪異之意,形容怪石較爲貼切,也有形容顯赫盛名的,如 “智永與懷素,其名久崔嵬。”全唐詩中描寫高聳的山峯甚至亭臺樓閣、人物形象,“崔嵬”一詞用得非常頻繁,如李白在著名詩篇《蜀道難》當中,就有“劍閣崢嶸而崔嵬”句,在描寫司馬將軍時有“紫髯若戟冠崔嵬”句;張九齡有“香閣起崔嵬”句;王勃在另一首《臨高臺》詩中就有“瑤軒綺構何崔嵬”之句。相比而言,“巍巍”便顯得平淡無奇,顯不出王勃的天才水平。而“崔巍”獨指高峻的山峯,形容十餘丈高的岩石顯然不合適,當爲形近而誤。

二是將“溪濱”誤作“溪心”,顯然與現實不符。

三是把“曾隱”誤作“會隱”,繁體 “會”與“曾”形同,又是字形相近致誤的典型。古時書籍印刷水平有限,字眼模糊,加上年代久遠,字跡缺失,甚至很多典籍靠手抄流傳,字形相近之字很容易混淆,即宋周麟之《謝除正字》所謂“亥豕馬焉、魯魚帝虎”之誤,許詢父親名字出現如此之多版本,便是明證。家鄉樓塔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重視挖掘人文典故,傳統文化,但引用王勃這首詩時,罕有用對正確版本的,所以在此多贅述幾句。

民國蕭山縣誌稿中,此詩出現了三處,就有三個不同版本,唯山川篇引用自萬曆縣誌,相襲未變,可定爲正版。1987年版的《蕭山縣誌》,引用的版本來自清光緒蕭山學者魯燮光(曾任山西和順縣令)的《固陵雜錄》,按年代時序來說,也是明萬曆縣誌所載版本更爲久遠而嚴謹。引用詩句的工作人員肯定也是翻過史料典籍的,殊不知其引用的史料,本身就已有誤。

孟浩然

王勃前腳剛走,孟浩然就來了。孟浩然四十歲赴京舉進士不中,因“不才明主棄”之詩句觸怒了唐玄宗,被判終身不仕,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成就了一代山水田園派詩宗,與王維並稱“王孟”。

史料記載,孟浩然於唐開元十七年(729),離開洛陽,前往吳越,尋訪隱士文化。在其《自洛之越》詩中,既表達了功名無成、懷才不遇的憤懣,又抒發了他唾棄權貴、嚮往隱逸的情懷。第二年,孟浩然來到蕭山義橋的漁浦渡,留詩《早發漁浦渡》一首,之後逆浦陽江而上,來到鏡臺峯下,訪仙人洞,觀玄度巖、仙人潭,夜宿重興寺僧人房內。重興寺面東南而座,只見嵯峨仙岩山與崔嵬仙人石在如帛溪水環繞,碧玉深潭點綴之下,一如畫卷撲面而來,慨然寫下《宿立公房》詩一首:

支遁初求道,深公笑買山。

何如石巖趣,自入戶庭間。

苔澗春泉滿,蘿軒夜月閒。

能令許玄度,吟臥不知還。

想當年支遁支道林要買山隱居,還受到了深公竺道潛高僧的嘲笑,怎比得上許詢選擇的隱居之所,奇巖怪石、靈泉秀水一覽無餘,就好像自己跑入庭院之內,每天過着這種“苔澗春泉滿,蘿軒夜月閒”的日子,怎麼能不令許詢許玄度“吟臥不知還”呢?

御定全唐詩錄 卷11 孟浩然 宿立公房 第299、300頁

清風朗月 · 許詢

汝爲何而來?

鬱鬱寡歡 · 孟浩然

盼閒適爽朗、與世無爭,故來。

溫庭筠

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的晚唐詩人溫庭筠,寫了一首《題蕭山廟》:

故道木陰濃,荒祠山影東。

杉松一庭雨,幡蓋滿堂風。

客奠曉莎溼,馬嘶春廟空。

夜深池上歇,龍入古潭中。

載於《御定全唐詩錄》。典籍記載是題於蕭山祇園寺的,但從詩中描繪的景象來看,其實更符合重興寺的環境。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溫庭筠才思敏捷,手八叉而成八韻,號稱“溫八叉”,比之曹植“七步詩”也不惶多讓,並善於填詞,成爲“花間派”的鼻祖。但他性格放蕩不羈,恃才傲物,得罪了宰相令狐綯;充當槍手,擾亂科舉考場,所以數度求仕,僅被貶爲短暫小吏,一生坎坷,終身潦倒。

溫庭筠何時來蕭山,很難考證,他有個姐姐嫁在吳興(今浙江湖州),又有兩段時間客居淮南,來浙江次數應該不少。溫庭筠父親早亡,早年被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接到身邊,唐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任淮南節度使,溫庭筠14歲,與其兒子段成式結伴共讀,一呆就是4年。此階段來蕭山題詩的可能性不大,風華年少之時,也不可能有此滄涼意境。

鹹通三年(862),當他仕途失意,加上紅顏知己魚玄機被處死的刺激,再次回到淮南之時,已是50歲的小老頭了,此時其多首作品中出現了嚴光、嚴陵瀨等字眼,說明其非常向往嚴子陵般的隱逸生活。在《贈越僧岳雲二首》中有“蘭亭舊都講,今日意如何”句,說明他對許詢許都講也是敬慕有加,這些都成了促其尋幽探隱、憑弔先賢的動能。其遺留的詩跡,從湖州至杭州、蕭山、紹興、到天台,說明溫庭筠也未能免俗,走了唐詩之路。

御定全唐詩錄 卷79 溫庭筠 題蕭山廟 第1912頁

清風朗月 · 許詢

汝爲何而來?

命途多舛 · 溫庭筠

不免俗路,仰君風姿,故來。

史料分析

判斷其《題蕭山廟》一詩是重興寺,理由有四:

一是從荒祠兩字中,也可以判斷其於鹹通初年抵達蕭山的可能性。因爲剛剛經歷了二、三年前的會昌滅佛,十廟九荒,無論是蕭山的祇園寺(時爲崇化寺),還是仙岩的重興寺(時爲巖下寺),都遭到了毀滅,相對而言,位於深山,交通不便的巖下寺往往會稍被保全,而位於鬧市附近的崇化寺則會損毀得更徹底一些,以示地方官員執行皇帝命令的堅決性。

二是從“馬嘶春廟空”一句,與溫庭筠《相和歌辭·堂堂》一詩中 “錢塘岸上春如織”、“淮南遊客馬連嘶”描述相吻合。溫庭筠喜歡騎馬出行,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馬嘶、馬鳴、揚鞭等詞,仙岩去縣城九十里許,交通不便,但以馬出行,就不是事了;

三是“夜深池上歇”一句,說明地處偏僻,即使有馬,一天來回也比較困難,假如是在縣城的崇化寺,何必宿於荒野;

四是“龍入古潭中”一句,分明說的是仙人石邊的仙人潭,當地村民一直稱其爲龍潭,卻未曾聽說祇園寺有古潭。巖下寺在唐鹹通十四年(873)即進行重修,重興寺這個匾額是由當時的懿宗皇帝李漼所賜,何其隆重,或許與溫庭筠到訪後的呼籲有關也未可知,溫庭筠雖然潦倒,但朝廷中的朋友還是不少的。

據民國蕭山縣誌稿載:崇化寺直到宋建隆元年(960)才進行重建,宋治平三年(1066),由宋英宗趙曙敕賜爲祇園寺。唐朝蕭山縣尉丘丹,在《全唐詩》中載有《題蕭山祇園寺》一詩,題目顯然是後人所加。爲弘大縣治祇園寺之盛名,將溫庭筠《題蕭山廟》一詩加於祇園寺頭上,也就不難理解了。

仙岩山航拍圖 蕭劍攝

王勃、孟浩然、溫庭筠克服重重困難,不辭辛勞來到遠離繁華鬧市的仙岩山,瞻仰遺蹟,憑弔先賢,綜合分析他們的內心動機,均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是才華橫溢、持才傲物之輩,在歷經坎坷而仕途無望之際,才感覺到許詢看淡名利、辭榮不仕的決心是何等的不簡單,同時也對其縱情山水,閒雲野鶴的隱逸生活產生了無限嚮往,所以比之其他詩人,有更堅強的決心和更迫切的願望,深入許詢曾經隱居的生活之地,瞻仰先賢遺蹟而寄託受傷的心靈,碰撞先賢靈魂而釋懷失意的痛苦。

之後王勃去了南昌,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迸發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的千古名句。孟浩然縱情山水,尋隱探幽,成就山水田園派一代宗師。溫庭筠放浪形骸,混跡風月,潛心填詞,成就“花間詞派”鼻祖,或就是從這一刻的釋懷而引發也未可知!

清風朗月 · 許詢

汝爲何而來?

各有不同 · 你

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未完待續

圖文:俞華波

鳴謝:樓澤鳴史料收集並校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