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熊渠将楚国中心由夷屯的龙城(河南淅川县仓房镇东的下寺丹水岸边),向南迁徙至武当山东丽与睢山(荆山)之间的发渐(湖北保康县寺坪镇一带)。熊渠居发渐(湖北保康县寺坪镇一带)是最有利于楚国发展的战略之地。

熊渠,楚国第六任君主(前886年—前877年在位)。《史记》记载:“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文中所记载的“雄渠”即是“熊渠”,《史记》认为羿号称射箭技艺高,但也有不如熊渠、鱋门之处,由此可见熊渠射术很精湛。

楚国称王——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国地缘状况】

当时楚国只有丹阳五十里疆域,中心在夷屯的龙城(河南淅川县仓房镇东的下寺丹水岸边)。由于自立发展及军械(箭弩)先进,使楚国西部小国姣国、均国、郧国、微国及楚国西部的小部族都来议和及归附,楚国很快就壮大起来。

西面:武当山北、汉水流域

姣国(湖北十堰市习家店镇一带)

均国(湖北十堰市均县镇一带)

郧国(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一带)

微国(湖北十堰市张湾区至堵河一带)

糜国(湖北十堰市汉水南白河两岸五峰乡一带)

东面

谷国(湖北谷城县北傅家寨的汉水西岸)

西南

彭国(湖北房县至武当山东部一带)

庸国(湖北竹山县至武当山西部一带)

越章(湖北房县中坝乡章龙河流域)

东面

阴国(湖北老河口市之袁冲乡一带)

邓国(河南邓州市一带)

鄂国(河南南阳市北新店乡白条河口夏响铺村一带)

杨粤(河南内乡县瓦亭镇杨河一带)

鄾国(河南襄阳市东张家集镇)

谢国(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东谢营村一带)

北面

鄀国(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丹水东岸一带)

楚国称王——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开疆扩土】

周王朝正值周夷王在位时期,周王室衰微,在周王朝统治下的诸侯国有的开始不再朝贡,或者相互攻伐。

熊渠为此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避开东面与周朝同姓的姬姓诸侯国,攻击西部的诸侯。

向西征伐庸国(今湖北竹山县),解除后顾之忧,庸国当初是跟随周武王灭商参加牧野之战,一直是西部大国。熊渠率领楚军,沿武当山北丽一路西征伐庸,沿路均、微、糜、郧国皆服。并占据句亶、越章。

沿汉江南下驱赶扬越(古时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熊渠率领楚军,东过丹水(丹水当时没形成今日的大水库)。先剿灭了居伏牛山南丽杨水河畔的杨越部族(河南内乡县南瓦亭镇杨河村一带)。

周昭王、周穆王伐楚时,鄂国是伐楚的周师东线主力,在周王伐楚中起了重要作用,最后导致楚人大败,降服于周,并被周俘虏了大批楚人为奴。故鄂国是楚的死敌,熊渠南图,必须先复仇灭鄂国,以稳固后方。熊渠率领楚军一路东进,剿灭了今南阳市北白河流域的姞姓鄂国(河南南阳市新店乡夏响铺村),鄂人逃至江汉地区又重建鄂国。熊渠灭鄂,平定楚东。占据鄂地后,鄂地丰富的铜矿自然也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青铜时代,铜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直接奠定楚国之后数百年蓬勃发展的基础,是熊渠一生中至高无上的功绩。

楚国称王——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三子封王】

熊渠勇能射石没羽,略能基业百年,称得上是楚国一代明君。雄心勃勃的熊渠肆无忌惮,直接仿效周天子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封王,

大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今湖北荆州一带),二儿子熊红(熊挚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应在今湖北荆州和鄂州之间),

这是周朝诸侯国中第一个僭越封王的。不难看出,三个儿子各守封地能够保证所采的铜矿资源能够顺利运回楚都。由此可见,鄂地对楚国来说是多么重要。

【徙都发渐】

楚国在熊渠的带领下,扩疆开土,占据了武当山及睢山(荆山)北部,稳定了周边各小国及汉水东部,成为西周强国。

熊渠将楚国中心由夷屯的龙城(河南淅川县仓房镇东的下寺丹水岸边),向南迁徙至武当山东丽与睢山(荆山)之间的发渐(湖北保康县寺坪镇一带)。这里南可进,沿沮河通江汉平原。北可退至楚国的土关(土关垭镇),东可沿南河至汉水。

熊渠居发渐(湖北保康县寺坪镇一带)是最有利于楚国发展的战略之地。

【自去王号】

周厉王即位后,以暴虐著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的重点讨伐,于是取消他们的王号,不敢再声张。

熊渠十年(前877年),熊渠去世,当时熊渠的继承人长子熊毋康早逝,按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弑杀其兄熊挚红代立为君。熊渠勇力非凡,并负胆略,是一位很有才识和进取精神的君主,但在继承问题上仍旧没有能够建立好的制度保证君位的继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