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越來越多父母重視家庭教育的質量,也願意爲孩子付出時間和精力,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會爲了孩子辭職在家,對外統一說法都是爲了“陪伴孩子”,但是大多數人卻只是待在孩子身邊照顧起居,然後做自己的事情而已,這種形態充其量就是陪着。“孩子你不能玩手機,但我可以”。

玩手機

“孩子你不能玩手機,但我可以”

“別玩手機了,快去睡覺,聽見沒有?”

“媽媽,再讓我玩一會兒嘛,就五分鐘。”

“好,只能再玩五分鐘。”

五分鐘後......

“五分鐘到了,去睡覺,聽見沒。”

“......”

“聽見沒有?!”

“媽媽你也在玩手機呀,爲什麼我不能玩?”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熟悉到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爲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玩手機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不僅不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讓孩子真正地信服,更多時候反而會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每個人都懂,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娃”的真諦卻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很好地去踐行的。

在《爸爸去哪兒5》裏,小小春和爸爸的互動讓大家深感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綜藝中,小小春學着爸爸的樣子,細心地把手中的錢摺好,小心翼翼地用小手捧着遞給了老爺爺。陳小春身體力行地告訴兒子一個最簡單的待人接物的道理——這是老爺爺辛苦賺來的錢,我們不能要。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讓孩子終生受用。

小小春

孩子是這個世界實力最強的模仿者,作爲孩子的頭號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裏,在他們尚未學會辨別明理是非之前,他們會本能地以父母的所作所爲,作爲自己行爲的參照系。作爲父母,我們首先要成爲孩子的榜樣,你希望孩子活成什麼樣子,自己就得要先成爲那個樣子。

從事教育行業之後,碰到一些家長會就一些家庭教育的話題聊幾句,其中聊到最多的就是關於“陪伴”,“經常聽一些專家說陪伴孩子成長,可我們也陪在孩子身邊,怎麼感覺不到快樂,反而一直是慪氣,想盡快逃離,有時實在逃不掉,就只有輪着陪,好讓彼此都有一些喘息的時間。”哎,聽完這樣的表達,都覺得是對“陪伴”這個詞的一種傷害,原本是一個感覺溫暖,充滿愛意的詞彙,結果變成了這樣不堪忍受的形態,究竟是誰的錯?

真正的陪伴長得什麼樣?我們不妨深入的聊一聊。

現在越來越多父母重視家庭教育的質量,也願意爲孩子付出時間和精力,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會爲了孩子辭職在家,對外統一說法都是爲了“陪伴孩子”,但是大多數人卻只是待在孩子身邊照顧起居,然後做自己的事情而已,這種形態充其量就是陪着。

孩子真正想要的是陪伴的質量,而不是流於形式的“陪在身邊”,甚至會對陪在身邊喋喋不休的媽媽惱恨在心,心裏想着媽媽可以儘快離開就好了,這樣的陪着實際上並非高質量的陪伴。不管是多大的孩子,可以是3歲、7歲的孩子,也可以是13歲的孩子,當然更大一些也行,他們都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裏有自己的問題、小毛病,而父母高質量陪伴的一個指標就是給孩子做榜樣。換句話說,當孩子遇到麻煩事的時候或是做一些不好的習慣性舉動時,你在旁邊示範做一遍。成爲孩子的好榜樣,在高質量的陪伴中成就孩子也成就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