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着市場逐漸走向成熟,越來越多的石化企業不得不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而跨行業合作可以幫助石化企業獲取新行業、新市場所必須的資源,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和產品推廣,同時也促進了行業之間的協同發展。這是因爲產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影響,而目前石腦油裂解路線仍是全球石化產品的主要來源,特別是中國化工市場的主要供應力量,因此化工產品的價格是與石腦油、進一步說與原油價格關聯。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化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石化產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國家。橫向來看,中國石化行業在技術、裝備、裝置運行水平以及高端產品開發上均與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有差距。但縱向來看,我國石化行業發展非常迅速,產業鏈齊全,並且在不斷完善成熟。本文就我國七大產業基地、民營煉化、外商湧入等方面盤點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現狀...

作者/王紅秋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一、中國石化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是世界石化產品生產大國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已躋身世界石化大國行列,積累了一定的實力。乙烯產能從2000年的445.2萬噸/年增至2018年的2532.5萬噸/年,從世界第六升至第二位。

丙烯產能從2002年的502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3486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樹脂產能從2000年的1015萬噸增至2018年的8400萬噸;合成橡膠產能從2000年的83.6萬噸增至2018年的600萬噸;合成纖維產能從2000年的773萬噸增至2018年的635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均居世界第一位。

初步形成了大型化、基地化佈局。現有32套蒸汽裂解裝置(2套處於關停狀態),其中單套規模達到80萬t/a以上的裝置13套。運行裝置平均規模達到了64.7萬t/a(不含已永久性關閉裝置)與2008年(45.3萬t/a)相比,提高了40%,且高於世界平均規模。產能主要分佈在“兩洲一灣”地區(長三角洲、珠三角洲、環渤海灣),佔我國乙烯總產能的55%。

國家層面也進行了總體部署,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中,要求新建乙烯項目優先佈局在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產業基地,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

2、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化產品市場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消費國。中國的化工產品消費量佔到全球化工產品總消費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消費國。2018年聚乙烯消費量達到2983萬噸,佔世界總消費量的29.5%左右;聚丙烯消費量2571萬噸,佔到世界總消費量的32.6%;乙二醇消費量1552萬噸,佔到世界總消費量的54.9%。

中國是世界化工產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國家。未來全球化工產品需求增長絕大部分來自於發展中國家,其中2/3來自亞太地區,中國佔到了全球增量的50%以上,是世界化工產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國家,未來這一趨勢保持不變。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進口國。以乙烯產業鏈爲例,2018年,乙烯產量1845萬t,當量消費量約爲4450萬t,進口聚乙烯1403萬噸,進口乙二醇979萬噸,進口苯乙烯291萬噸。當量乙烯進口量佔全球當量乙烯貿易量的80%左右。

3、高端產品嚴重依賴進口

儘管我國石化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乙烯、芳烴等成套技術和裝備基本實現自主,煤化工等技術也取得突破。但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領域自主技術依然匱乏,且技術擁有者又不對外轉讓。因此,我國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高性能橡膠等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特別是高端聚烯烴產品,自給率不足40%。茂金屬聚丙烯完全依賴進口,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屬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乙烯進口量近600萬噸,佔聚乙烯總進口量的42.8%。隨着市場對產品質量、品種和功能要求的提高,產品高端化將成爲趨勢。

中國石化行業面臨的形勢

1、近期中低油價利好石化工業

2014年下半年以來,原油價格始終在中低位運行,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在80美元/桶以下,這爲石化企業帶來了成本優勢,石腦油裂解裝置利潤率和開工率近年來一直處於較高水平。

2018年全球石腦油裂解裝置開工率在93%左右,我國石腦油裂解裝置開工率在95%左右,均遠高於2014年之前油價高企時期的開工率。2018年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化工業務經營利潤分別爲85億元和270.07億元,與2014年相比,均有顯著提升。

中國石油的化工業務不僅扭虧爲盈,並且成爲原油業務鏈上增值創效的重要環節;中國石化的化工業務也增長了11.48倍。根據OPEC、IEA及EIA等多家機構的最新預測數據,2019年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將在60美元/桶上下,並且未來幾年油價還將處於中低位運行。這對石化企業來說是大大的利好,預計未來兩年石化企業還將保持比較健康的盈利水平。

2、本土競爭主體多元化趨勢更加顯著

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不僅吸引了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國企紛紛佈局建設石化項目,浙江石化、恆力石化、盛虹石化等民營企業也在大舉進軍石化產業。

他們藉助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原油-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聚酯-滌綸長絲-化纖製造全產業鏈,影響力不斷攀升。

這些項目不僅起點高,具有合理的佈局、規模效益、先進的技術、優化的產品方案,最大限度地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而且機制體制靈活、動作快,項目建設週期短、市場反應敏捷。還有一些民企宣佈採用進口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計劃。

據不完全統計,已報道的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數有15個,產能合計近2000萬噸。與石腦油制乙烯相比,乙烷裂解制乙烯具有流程短、投資少、乙烯收率高等相對優勢。但進口乙烷涉及乙烷採購、美國出口終端建設、遠洋運輸、中國進口終端建設等多個環節,目前來看在原料穩定獲取和經濟性方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國外資本也在不斷進入,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北歐化工等企業宣佈在華獨資設廠。

他們的市場定位非常明確,以低成本和高品質搶奪中國的市場份額。煤化工在油價中低位的背景下進入了調整期,通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進在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丙烷脫氫(PDH)路線的盈利能力主要取決於進口丙烷價格,而進口丙烷價格與國際油價密切關聯。因此,在油價中低位運行下,PDH成本降低,利潤可觀。總體來看,我國的化工市場呈現爲多主體參與、競爭激烈的格局。

3、進口產品對化工市場的衝擊仍將繼續

中東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東是全球乙烯下游產品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中國每年都從中東進口大量的乙烯下游產品,2017年進口乙二醇483.9萬噸,佔中國乙二醇總進口量的55.2%;進口聚乙烯623.4萬噸,佔中國聚乙烯總進口量的53.7% ,未來中東對我國乙烯下游產品市場的衝擊仍將繼續。

中東不僅具有資源優勢,近年來還在推進全球化佈局和產品多樣化。卡塔爾、阿曼、阿布扎比、科威特和伊拉克將建設多個液體原料裂解裝置,此外,海灣地區的一些國家石油公司還在貼近市場的海外推動下游項目投資。這其中最具野心的企業就是沙特阿美。該公司計劃到2030年在全球的化學品產能將從1200萬噸/年增至3400萬噸/年,併成爲領先的上下游一體化綜合生產商。更多信息→強強聯手的徵兆?!恆力集團會見沙特阿美!附項目進展一覽

美國頁岩氣革命助力美國化工業復甦崛起,成爲全球低成本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大大提升了美國化工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預計到2022年將有770萬噸的乙烯產能投產,乙烯產能的大量釋放也就意味着下游衍生物產能的快速增長。預計到2023年新增PE產能近650萬噸,約佔全球新增產能的三分之一。而美國的化工市場已經飽和,生產商必須出口解決本土供應過剩的局面。而中國就是最大的出口目標市場。

4、投資和研發重點發生轉變

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石化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安全、節能減排標準提高,水處理和空氣淨化要求提高。

在2016年出臺的《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綠色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石化和化工行業一方面要推廣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減排和捕集利用技術以及節能和中水回用技術,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產品結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預計可實現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8%,單位GDP水耗減少23%的目標,節能降耗幅度與國民經濟總體水平基本相當。

在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監管控制更加嚴苛,要求到2020年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下降10%, VOCs將被納入環保稅徵收範圍。

同時,隨着消費升級,對化工產品的質量、品種和功能也將有更高、更新和更細化的要求。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鼓勵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技術、裝備、產品、行業。

其中石化化工行業鼓勵類有20大類,包括乙烯-乙烯醇樹脂(EVOH)、聚偏氯乙烯等高性能阻隔樹脂,聚異丁烯(PI)、聚乙烯辛烯(POE)、茂金屬聚乙烯等特種聚烯烴,高碳 α 烯烴等關鍵原料的開發與生產;5萬噸/年及以上溴化丁基橡膠、溶聚丁苯橡膠、稀土順丁橡膠,丙烯酸酯橡膠,固含量大於 60%的丁苯膠乳、異戊二烯膠乳開發與生產,合成橡膠化學改性技術開發與應用;聚丙烯熱塑性彈性體(PTPE)、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氫化苯乙烯/異戊二烯熱塑性彈性體(SEPS)、動態全硫化熱塑性彈性體(TPV)、有機硅改性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等熱塑性彈性體材料開發與生產等。行業投資和研發重點轉向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現代煤化工和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更多信息→化工產業將面臨鼓勵20大類,限制13大類,淘汰12大類的新調整!

5、煉化轉型帶來機遇和挑戰

2018年我國煉油能力約8.31億噸,實際加工量6.04億噸,開工率72.7%。面對煉油產能嚴重過剩的局勢,煉油向化工轉型已成爲行業共識,但缺少具體的方向,可謂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一體化企業,一方面,煉油從大量生產柴油、汽油轉向生產更多的高標號汽油、航空煤油和清潔柴油,以及低成本化工原料轉變,更多的低成本優質原料進入乙烯裂解裝置。

另一方面,需要新技術利用好蒸汽裂解產物多樣化的優勢,最大價值地做好碳二、碳三、碳四、碳五和芳烴的綜合利用,使下游配套產品充分體現差異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化。

對於煉油企業,一方面利用煉廠丙烯、液化氣、石腦油資源等,通過丙烷脫氫、深度催化裂化、烯烴裂化等路線延伸丙烯產業鏈。另一方面還要應對我國丙烯產業鏈自給率已超過80%、丙烯下游競爭激烈的現狀。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一方面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使我國石化行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能會出現低端產能重複建設、通用產品嚴重過剩、監管不到位、競爭混亂無序等問題。

應對策略

石油化工產業鏈包括資源(原料)獲取、工業生產(原料--基礎化學品--中間體—產品)以及市場銷售等多個環節,多種因素決定石化工業的發展。不僅要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挖潛增效,還要強化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

1、全球化思維面對

對於新建項目,在選擇路線時,必須考慮本土資源情況和獲取海外相對優勢資源的能力,用好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同時以石腦油裂解路線作爲基準,進行成本比較。這是因爲產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影響,而目前石腦油裂解路線仍是全球石化產品的主要來源,特別是中國化工市場的主要供應力量,因此化工產品的價格是與石腦油、進一步說與原油價格關聯。

另外還要考慮技術門檻和技術成熟度情況以及企業資本能力。佈局時首先要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儘量做到一體化、基地化。通過物料互供和公用工程共享,使資源得到充分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實現集約化經營。其次,不僅要綜合考慮資源和市場優勢,更要注重物流條件對競爭力影響的重要性。因爲隨着石化工業的發展,各區域市場趨向飽和,產品更多地要銷往區外甚至海外。

另外可考慮向有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的海外轉移。在中東或北美佈局天然氣制甲醇項目或丙烷脫氫項目作爲國內裝置的原料,或者順應“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中亞佈局天然氣制甲醇到烯烴項目,降低原料成本。

在技術的選擇上,儘量採用國際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及控制技術,必須重視環保、節能、減排、節水等環節,要突破一些制約行業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以適應未來更爲苛刻的環保要求。在下游產品方案設計上,要力求差異化、高端化。

對於現役裝置,以效益最大化爲目標,加快結構調整和升級改造。石腦油裂解爲龍頭的企業還要進行挖潛增效,原料要喫幹榨淨、副產品要最大價值利用,提高裝置運行週期和平穩運行水平。煤(甲醇)化工、丙烷脫氫爲龍頭的企業還需不斷完善技術和提升裝置運行水平,細化原料加工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同時,企業必須在環保工作上投入資金、時間和精力,確保三廢排放和產品清潔化標準符合國家政策法規。另外要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改革進程。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服務,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以及合理計劃排程。藉助能源互聯網和供給側改革,精準對接全球消費市場需求,以全球市場爲導向靈活調整下游產品結構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益。

2、打開邊界廣泛合作

加強與下游企業合作。主動掌握市場前沿信息,千方百計開拓市場、拉動需求、創新需求。針對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及製品等傳統市場,要挖掘需求潛力。同時,要把握需求變化,與下游企業合作加強對汽車、輪胎、家電、醫藥、包裝、紡織、建築等市場應用終端的有效供給,努力擴大市場。

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吸引和調動社會科技資源,加強石油化工領域的重大科學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做好共性技術攻關和前瞻性、戰略性技術儲備,爲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工業化應用奠定基礎。通過自主創新,佔領下一輪市場競爭的技術制高點,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加強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外石化企業合作。石化企業國際化經營是全球化條件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石化企業國際化經營尚處於起步階段,必須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通過合作,引入新的投資運營模式、產品標準和先進的技術、產品開發和智能製造理念,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經驗,擴展業務組合、開拓海外市場。

加強跨行業合作。隨着市場逐漸走向成熟,越來越多的石化企業不得不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而跨行業合作可以幫助石化企業獲取新行業、新市場所必須的資源,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和產品推廣,同時也促進了行業之間的協同發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顛覆了石化行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爲石化企業跨行業合作創造了便利條件;石化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知識與技術融合將爲創新打下基礎;我國產業門類齊全,這爲石化企業跨行業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