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藥業300億“差錯”背後:“老朋友”廣發證券遭質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洪小棠 康美藥業爆出的300億元現金蒸發疑案仍在持續發酵。

隨着日前證監會啓動了康美藥業案中的審計機構廣東珠江中正會計師事務所立案調查,中介機構的責任問題亦受到了高度關注。

而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爲康美藥業提供過保薦、多次融資提供過服務的另一家中介機構廣發證券則更是遭到了質疑。

記者根據Wind統計發現,康美藥業上市18年來,廣發證券通過首發、增發、優先股、可轉債、公司債等方式爲康美藥業提供過11次融資,合計募資總額高達256.48億元,也是唯一爲康美藥業提供過融資的證券公司。另據記者統計發現,廣發證券還爲康美實業提供過不少於33筆股權質押融資,涉及股份接近40億股。

而除此之外,廣發證券與康美藥業之間還有着更多深度合作的關係,二者之間非同尋常的“利益聯盟”也在拷問中介機構的公信力。

截止發稿時,針對記者的問詢,廣發證券方面並未給予回覆。

“康廣”合作

廣發證券和康美藥業的親密關係並不止於融資服務。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廣發證券借殼上市前夕,需要對員工股進行清理,康美藥業副董事長許冬瑾創設的“普寧市信宏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成爲這些股份的受讓者之一。

就在康美系接盤廣發證券員工股的同年6月底,廣發證券旗下公募機構廣發策略優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持有康美藥業63.8萬股,成爲其第六大流通股股東,幾乎是同一時間,康美藥業完成了5億元的公開增發。

就在這筆定增完成的3個月後,廣發旗下的這隻基金就在康美藥業的股東名錄中消失了,彼時亦有不少業內人士質疑廣發基金在爲康美藥業拉高定增價格和規模“抬轎子”。

然而,康美藥業和廣發基金髮生的關係到這裏並沒有終結。

2007年,康美藥業通過購買獲得了廣發證券公募子公司廣發基金10%的股份,擔任後者的股東長達12年之久,直到今年年初康美藥業公告所持有的廣發基金股份即將被廣發證券回購。

對於這筆長達12年的股權投資,康美藥業公告稱預計收益將不少於8億元。

除了持股層面的合作,廣發證券和康美藥業的隱祕關係還伸向了多個維度。公開資料顯示,康美藥業實控人馬興田夫婦控制的博益投資、信宏實業兩家投資平臺參與了多家廣發證券的保薦項目。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上述合作如果只是相關方的自主行爲,本身並不違規。

“如果康美藥業和關聯公司符合證券、基金等持牌機構的股東資格,那麼明顯這些交易並不算違規,只能說明廣發證券和康美藥業關係非常不錯。”一位接近證券公司人士稱。

獨立性的缺失

如果只是保持這樣的合作關係,市場對廣發證券和的質疑也許並不會像今天這般多,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廣發證券是否已在和康美藥業的深度綁定上迷失了獨立性,值得關注。

早在2012年,有市場質疑康美藥業存在虛增資產,當廣發證券對此出具“無虛增資產”的調查結論時,就有聲音認爲廣發證券不具有獨立性,但後來相關質疑也不了了之。

而如今康美藥業又一次出現在輿論風暴眼中時,廣發證券似乎仍然選擇了“力挺”。

就在康美藥業2018年年報出現上述差錯後的5月3日,廣發證券發佈針對2016年再融資的督導報告並強調發行人“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的情形”。

在業內人士看來,繼審計機構被立案調查後,廣發證券作爲中介機構是否勤勉盡責也應當被調查。

“廣發證券不能拿着金融牌照白賺錢,當項目出了問題時,也應當對廣發證券是否勤勉盡責展開調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認爲。

但也有投行人士認爲,由於廣發證券牽涉項目衆多,此時對廣發證券展開調查,有可能會對市場各方帶來較大影響,因此要慎之又慎。

“廣發證券的投行項目比較多,還有一些科創板項目,如果立案調查廣發證券,按照規定勢必將影響投行項目的進度。”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認爲,“是否對廣發證券啓動立案調查,可能也會採取比較審慎的態度。”

但另有買方人士認爲,如果不能依法調查廣發證券是否在康美事件中承擔了中介機構之責,勢必將讓資本市場的長期信心受到打擊。

“因爲廣發證券不是小機構,調查廣發證券可能會產生一些短痛,但要清楚這些陣痛都是資本市場長期積累下來的制度問題“,上海一傢俬募機構負責人表示,”這個時候如果網開一面,不能捋清楚中介機構的責任,那以後還是會有很多類似案件發生,必將給資本市場埋下長期隱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