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段故事會。

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可以追溯到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部經理達衛森在廣州成立諫當保安行。但中國民族保險業真正興起則要從李鴻章創辦的招商局說起:現代保險的鼻祖——海上保險業務當時在中國被外資獨霸,“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發現保險對自己的航運業務形成了掣肘(要麼投保費率高,要麼不能投保)。

李爺爺對此很不開心,又想到保險業本身是現金流很好的行當,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1875年設立了保險招商局,成爲中國第一家民族保險公司。自此之後,保險成爲一個新事物被國人瞭解,陸陸續續有中資財險或壽險公司成立,然後倒閉。

新中國成立後,到1952年,外資保險公司全部撤出了國內市場,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國內保險業務也被停辦,邏輯很簡單: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喫飯都不要錢了,人民的生老病死、企業的意外損失統統有國家集體承擔,保險不過是“將左口袋的錢轉到有口袋”而已(人民公社好威武)。

從1958-1978年,中國保險業幾乎是一片空白,人才也流失殆盡。直至1979年,央行內部設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國內保險業纔開始逐步復興。

之所以講這段歷史,是想說雖然中國保費收入快要超過日本,成爲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保險市場,但其實當代國內保險業的歷史只能算得上30年,非常短暫。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是做大,但還遠談不上強,在繼續做大、真正做強的路上,勢必會冒出很多新機會和新玩家。

毫無疑問,阿里和騰訊看到了這個誘人的機會:天朝龐大的人口基數註定會有巨大的商業保險需求,而目前保險業種種亂象和痛點讓用戶很痛苦。更重要的是,它們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和龐大的客戶基礎,是最有可能成爲推動保險業革新的鯰魚。

互聯網保險業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巨頭的思路是風向標,值得關注和琢磨,下面關於騰訊入局保險業的分析純屬個人臆測。

一、騰訊做保險的基本思路

1. 連接一切

2010年3Q大戰後,騰訊的戰略逐漸從封閉轉爲開放,馬化騰說“要把自己做成零部件,作爲一個開放接口提供給很多垂直領域的合作伙伴”,目測微保也是騰訊“連接一切”戰略在保險領域的落地。

微保之前,騰訊先後投資了衆安財險(財險)、和泰人壽(壽險)和香港的英傑華保險,但在三家都不是大股東,只在微保是絕對控股,也只有微保躋身九宮格,可見騰訊對它的重視。

微保是保險中介公司,不是保險公司,說明騰訊對自己的戰略定位和能力邊界有很清晰的認識。對保險業務的運營、風控、精算和投資等不擅長,留給保險公司做,而通訊、社交、大數據技術等是它的強項,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強大的連接器作用,連接保險公司、用戶、第三方數據源、保險配套服務商等,在產品設計、營銷、覈保、理賠等各環節做出改進、把保險做成高效率、高品質的閉環服務。

2. 保險精品店

微保去年開始籌備,今年拿牌,最終上線的不是一家保險超市,而是與保險公司獨家合作的單一產品微醫保,目測是要走精品路線,通過設計少量優質產品、打造優質閉環服務吸引目標客戶。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思路。與一般的大衆消費商品不同,保險產品條款複雜,對專業知識要求多,僅僅是保費、保額、投保人、受益人等這些基本術語都會讓普通用戶抓耳撓腮,將不同險種一大堆產品像超市貨架似的擺出來,更讓人無所適從。選擇太多導致無法選擇,這也是大家普遍離不開保險業務員的原因之一。

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不僅會發生在日常生活消費中,也會在金融領域慢慢滲透。眼下雖然有一些公司在往產品琳琅滿目的保險超市方向發展,也有一些公司利用強大的品牌效應和信息不對稱,銷售性價比極低的保險產品榨取用戶價值,但是真正的保險精品店,應該是少而精。

騰訊如果採用精品戰略,需要力求簡潔、透明。在產品設計上,不同險種(比如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壽險、車險)可以推出3-5款精品,並儘量將條款簡化,藉助互聯網方式給予通俗易懂的說明,這樣用戶在有限選擇範圍內找到合適產品的概率將大幅度提高,既緩解了選擇恐懼症,又在減少了對保險業務員的依賴(從而可以降低保費支出),獲得更好的投保體驗。

同時,在全流程服務上,騰訊可以攜巨大的客戶和技術優勢對保險公司施加影響,從而可以在售後客服,理賠服務的協調和監督等環節深度參與,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二、對微保未來的小猜想——保險科技的星辰大海

1. 沒幾家真正的保險科技公司

這幾年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喧囂帶動了一波又一波保險領域的創業,大家都標榜自己是保險科技(insur-tech),其實大多數公司所謂的技術不過是藉助互聯網工具將保險銷售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遠談不上有技術含量。

畢竟,保險領域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冷不丁就會發生小團隊研究成果顛覆大公司的故事。保險本質上遵循的是大數據法則,保險(尤其是人身保險)科技需要海量人羣的各種長期、動態數據作爲基礎,沒有大量有效數據的積累談做保險科技就是耍流氓。

而這些數據即便是大型保險公司都不一定能夠提供(它們儘管數據量大,但數據維度極爲有限),更別說新成立的創業公司(說到這,忍不住要對不久前打着保險科技概念上市的某港股新貴默默豎個大拇指:真能吹呀!)。

從這個角度理解,目前在國內擁有與人身相關的大數據、未來真正有能力產生保險黑科技的公司並不多,反正我能想到的,只有騰訊、阿里和平安。

2. 基於“新零售”的“新保險”思考

自從娛樂圈新人馬雲爸爸去年提出要做“新零售”,這個概念已經被議論了一整年。從目前新零售展示出來的形態來看,其核心其實就是以數據爲中心的整個產業鏈的整合,在新零售體系裏,交易是連接和需求的重要節點,零售商變爲整個產業鏈的服務者和組織者,構建零售商、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一體化社羣關係。

保險說到底也是一種零售業態,只不過它的銷售渠道比較特別,是保險營銷員、銀行、互聯網等。大膽預測一下:與“新零售”類似,“新保險”也會是以數據爲中心的產業鏈整合,像微保這樣的保險中介成爲整個產業鏈的服務者和組織者,構建起中介公司、保險公司和保險用戶的一體化社羣關係。

騰訊的“新保險”如何做?我的小猜想是未來十年分兩步走:

第一步:保險精品店

第二步:一站式家庭保險方案提供商

這兩步有先後順序,但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多業務線彼此融合、共存。

1. 保險精品店

第一部分已經對保險精品店的定位有所討論,這裏再補充一下。之所以一開始要做保險精品店,而不是直接跨到第二步做家庭保險方案提供商,有幾個原因:

1)保險精品店的定位有別於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公司,憑藉其定位的獨特性、騰訊品牌效應和優質的前後端服務,可以快速建立用戶口碑;

2)作爲保險新兵,微保的經驗和能力還非常有限,需要通過推出並打磨一個個新產品,逐步積累保險領域的know-how, 也需要通過內部協調和外部合作積累更多用戶數據,提高技術含量,不能操之過急;

3)用戶還沒有準備好。因爲保險需求複雜而重要,目前主流用戶的消費習慣是選擇有信任感的保險業務員完成交易,以純互聯網方式提供一站式保險方案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挑戰用戶的保險消費習慣,逆流而上容易事倍功半。

保險是低頻、複雜的弱需求,上線初期微保需要爆款思維,推出幾款需求相對較強的險種樹立口碑,繼第一款醫療險後,目測下一個產品會是車險或者(定期)重疾險。

2. 一站式保險方案提供商

隨着保險精品店的發展,微保將積累充分的行業經驗,也在保險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有所突破,那麼下一步就可以考慮做一站式保險方案提供商了,情景可以是這樣子的:

微保有一個人工智能客服機器人“微小保”,可以與用戶進行實時對話,用戶將自己的家庭人口結構、收入、健康、投保預算等信息告知微小保,它可以快速提供一整套保險方案,並根據優先級進行排序,用戶則可以選擇全部或者部分投保。

保單生成後進入保單管理系統,用戶可以將保單信息發送給家人共同保管,以便需要理賠時及時啓用保單。

萬一發生理賠,用戶可以通過“一鍵理賠”聯繫微小保,微小保再聯繫保險公司、醫療機構等,合作完成後續服務,甚至可以根據用戶定位,就近對接優質醫療資源。從投保到理賠,整個服務流程簡潔、高效,對用戶而言基本可算是傻瓜式操作。

如果是車險,騰訊可以在微信中增設“微信駕駛”功能,或者與第三方UBI硬件合作,用戶在投保車險後,“微信駕駛”或者第三方合作硬件可以記錄用戶駕駛習慣,爲下一年投保保費的釐定提供參考數據。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需要理賠,用戶也可以通過微信向微小保通報事故現場狀況,在線快速理賠。

總之,微保追求的境界可以是:用戶有了微小保,投保無需用腦。

三、可能面臨的挑戰

1. 深入合作有難度

作爲一家保險中介公司,微保的定位應該是連接器和資源協調器,它需要依賴保險公司,既要合作開發保險產品,又要在配套服務上進行深度對接。鑑於它龐大的影響力,小公司可能願意合作,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小公司的運營和配套服務能力相對有限,對保險用戶而言並非上上之選;大公司則可能有所戒備,不敢對它敞開心扉,因爲作爲行業大佬,他們可能並不想最終淪爲微保的產品代工廠。

如何與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展開深度合作,應是微保面臨的挑戰之一。

2. 數據積累不容易

騰訊在通訊、社交領域的深厚積累已爲它建立了其他公司難以匹敵的數據資源,但這些數據並非足夠滿足保險行業所需,比如用戶健康信息、駕駛習慣等更多維度的信息還有待補充。爲此,騰訊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數據生態,或獨立開發或與第三方公司合作,豐富數據規模和維度,這需要時間,也考驗商業智慧。

3. 同質化競爭嚴重

保險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高度同質化,產品更新你追我趕,比如這邊騰訊剛推出“微醫保”,十天不到衆安就放出了“好醫保”,分明就是要單挑的節奏。類似這種情況是競爭常態,因此靠單一爆款很難獲得市場持續關注,只有打組合拳,從單一產品到產品方案,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纔是建立競爭壁壘的正途,任重道遠。

四、對保險營業員的影響

保險業務員會不會被新的保險科技所取代,馬明哲說”起碼在未來30~50 年內,業務員不會被科技互聯網取代”。大佬也是人,預言準不準也是要看運氣的,1981年比爾蓋茨還預言“沒有誰的個人電腦需要637k的內存,640K就足夠了”,你信嗎?

技術的進步常常超乎想象,沒有什麼不能替代,儘管3-5年內肯定不會發生,但20年後保險業務員這個職業也許就消失了,就跟電話接線員消失一樣。不管信不信,深深的危機感肯定是需要的。

---------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衆號:淺薄的四千(ID: qianbode400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