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聽說, 杭州西湖上的雷峯塔倒掉了?”

“聽說,

杭州西湖上的雷峯塔倒掉了?”

魯迅大大這篇小雜文——

《論雷峯塔的倒掉》

短短不過一千來字,

卻讓看過之人無不酣暢淋漓,

尤其最後結尾一句“活該”,

哈哈,大快人心!

當初,白蛇娘娘壓在塔底下,法海禪師躲在蟹殼裏。現在卻只有這位老禪師獨自靜坐了,莫非他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麼?

活該。

然而這座在1924年,

就轟然倒塌的老雷峯塔,

可不是因爲什麼神話傳說,

而是古塔磚木結構本身經年失修、

再加上屢遭盜挖。

據說塔下可是藏着無價的寶物呦~

老雷峯塔

那如今矗立在西湖邊,

“日光西照,亭臺金碧,

與山光倒映,

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

再現消失了70餘幾年、

“雷峯夕照”勝景的新雷峯塔,

又是什麼來歷呢?

原來,

是眼前這個男人復活了它。

今年74歲的朱炳仁大師,

是清同治紹興“朱府銅藝”,

第四代傳人

銅雕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傳承人,

“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

2002年,

正是朱大師臨危受命,

接下重建雷峯塔的任務,

“上蒼無意留古磚,

盛世有心鑄新瓦。”

新建的雷峯塔,

歷史上第一座彩色銅雕寶塔”

銅的總用量達280噸

全塔共有近兩萬片銅瓦,

面積2370平方米

是古今中外採用銅件最多、

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

銅,千年才腐蝕1毫米。

當時,朱炳仁大膽提出:

用彩銅作爲青磚塔身外包的材料,

這是中國首次給古塔,

穿上“五彩新銅衣”。

但當時中國並沒有彩色銅雕,

提議一度受到專家們的一致反對。

爲了使他們信服,

朱炳仁查閱了10萬字的資料、

經過無數次的配方試驗後,

終於找到了合理配比,

獲得了比木漆色彩更鮮豔、

也更持久的多種銅色彩。

新塔腰檐上的瓦爲錫青銅,

色澤接近陶瓦的黑青本色;

斗拱、枋、柱爲黃銅,

呈現出一種富麗堂皇的暗紅色調;

泡釘銅門和欄杆用紫銅,

既有木料的顏色和質感,

又有其難有的光澤。

穿上五彩銅衣的雷峯塔,

從此永絕火患、防雷防蛀,

百年不受侵蝕;

古樸中透着秀麗和新意,

“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

在夕陽映照下,

愈加恢宏壯麗。

雖是銅雕世家,

但一度面臨無銅可做的朱炳仁,

從40歲纔開始系統學習銅雕,

人到中年從頭開始,

什麼都要靠自己一點點死磕,

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可作爲國家銅雕技藝唯一傳承人,

支撐他走下去的唯一信念,

就是復興朱府銅藝!

2000年至今,

朱炳仁在銅建築領域大顯身手,

中國超過90%的銅建築,

都是出自朱大師之手。

榮獲吉尼斯世界最高銅殿紀錄的

靈隱銅殿

峨眉金頂

桂林銅塔

甚至還有

“世界上第一條”

以欣賞藝術家作品爲主

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旅遊專線

“跟朱炳仁遊杭州”

跟朱炳仁遊杭州路線:上海金山東林寺銅建築羣---杭州靈隱銅殿---彩色銅雕雷峯塔---大運河畔的香積寺銅廟---河坊街江南銅屋

河坊街江南銅屋

線路的最後一站——

河坊街江南銅屋,

是朱炳仁大師的家,

也是他傾盡一生心血,

打造的中國乃至世界唯一的銅雕博物館

十幾年前,朱炳仁去法國盧浮宮時感慨萬分:“以《斷臂的維納斯》爲代表的世界名作可供人近距離觀看甚至觸摸;

而中國的博物館往往把人民與藝術品隔離得那麼遠!”

於是,他想建一座中國的銅雕博物館,讓所有人都能進來看一看、摸一摸,近距離感受銅藝。

在這個3000平米的純銅天堂,

以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格呈現,

除了牆面,

各種陣列藝術品、家居、

屋面、立柱、地板、

門窗甚至連屋頂的每一片瓦片,

全部用銅製作而成,

3000多件

內含銅書畫、銅壁畫、

熔銅藝術、銅建築藝術、

佛教文化等等,

廊韻無邊,藝海浩瀚。

讓人歎爲觀止。

“江南銅屋”從建成始,

免費對外開放

人們可自由出入,

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慕名而來,

近距離感受銅藝術帶來的震撼。

《秦風》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祕書長

弗朗•加利說:

“江南銅屋,不看遺憾,

看了更遺憾,多好的藝術,

卻沒時間細細觀賞,

我一定要再來中國!”

爲了這座銅屋,

朱炳仁嘔心瀝血、

幾乎散盡全部家產。

工程進行到一半,突遇銅價上升,資金缺口一度達到500萬,兒子無奈之下本該用純銅製作的瓦片,用其它材料代替。

結果平時性情溫和的朱炳仁知道後大動肝火,搬來梯子徑直爬到屋頂,一下把電源拔掉,如果你們不拆,我就自己來拆。”

兒子朱軍岷看在眼裏,

疼在心裏,

爲了父親和朱家的宏願,

他不惜拿出自己的房子去做抵押,

苦到白髮比父親還多,

讓朱炳仁很是心疼!

朱炳仁兒子:朱軍岷

正是朱家人死守的這份“犟心”,

才讓我們看到、

甚至摸到這些,

不可多得的人間瑰寶。

“這個銅匠就是我。

我追逐着五千年的精氣。

我追逐着,

在曠闊的荒漠中燃燒的通紅的爐火。”

即便早已是古稀之年,

朱炳仁還是堅持在一線創作銅雕,

甚至創造性地發明了——

獨門絕技“熔銅藝術”。

不用傳統的模具,

一千多度高溫融化下的銅水,

順着各種自然的紋理恣意流淌,

形成晶瑩的銅珠和姿態萬千的熔銅結晶體,

幻化出千變萬化的肌理,

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

藝術感十足,

是人工鑄造無法實現的。

無法言說其中的門道,

全靠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象,

和對銅本身,

深入肌底的把控和力道。

別看大師已經70多歲,

還是葆有着一顆難得的童心。

只要感興趣的都去學,

PS玩得比專業的都溜,

讓張國立也目瞪口呆。

從不墨守成規、

創意點子多得連兒子都自嘆不如,

作品既有古典東方的寶塔佛像,

也有很多現代抽象意向化的,

在中國匠人中實屬罕見。

《稻可道,非常稻》

《燃燒的向日葵》

《上帝的權杖》

在節目《非凡匠心2》中,

朱大師還第一次展示了,

朱家獨門絕技

《木幻生金系列》

木與金,

火爲媒,

只用銅水和泥土,

竟然能做出如此璀璨的繁枝茂葉。

原木與銅共生共長,

似木幻生金,

充滿禪意和詩意。

若不是親眼所見,

還以爲是朽木上生出了銅!

然而美好的事物,

從來都是來之不易。

在用銅水澆鑄的過程中,

會產生大量的鋅蒸氣,

容易導致乾咳、頭痛、高熱,

甚至引起呼吸道灼傷

當我們看到體驗嘉賓張國立,

1200多度的高溫,

灼烤得胸悶難受、

被竄起的煙霧嗆得不住地咳嗽,

眼睛都睜不開時,

我們應該想到,

朱炳仁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

創作了大半輩子。

問及做銅之苦,

朱大師想了好久也沒說出來,

也許對於他來說,

一生能遇見比自己性命還重要的事,

再苦也是樂吧。

就像他自己常說的:

“銅就是我,我就是銅。”

帶着焊接面具的朱大師樣子很好笑,我們卻只有心疼

選擇退縮的人,

理由各不相同。

而選擇堅持的人,

理由卻從來只有一個,

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銅裏來火裏去的朱炳仁,

除了銅雕大師的身份,

還是個浪漫的詩人。

他深信:“詩與藝術相通,

都是美的表達,

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每做完一件作品,

有了新的感悟,

他就忍不住潑墨抒懷。

曾和余光中一起演講

天上一抱雲彩 信步舒捲 你剪我裁 相際灑人間

你落西湖三潭 我去日月雙潭 西岸東岸 三潭雙潭

你是汪倫 我是李白 知我深淺 懂你甘甜

西湖潭印月 日月湖印潭

你我同是 天上一抱雲彩

把藝術當做詩來做,

把詩當做藝術來做,

“斤斤計較”、“點點在心”,

便是朱炳仁的快意匠心。

- END -

(圖片來自《非凡匠心2》,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匠人視頻請收看節目。)

轉載須知

轉載時後臺回覆“轉載”二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