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就来单独聊聊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提起张伯驹,人们最先想到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民国时期素有“民国四公子”的说法,虽然关于具体所指有许多不同版本,但主流都认为是“两将军”加“双词客”。“两将军”指的是东北的张学良和别号“红豆馆主”、世袭镇国将军的皇亲国戚溥侗。至于“双词客”,一是袁克文,一是张伯驹,两个人都喜好填词,都痴迷戏曲。今天我们就来单独聊聊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提起张伯驹,人们最先想到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其实,张伯驹被人熟知并不是四公子之一的头衔,而是把价值连城的国宝都留在了中国。

张伯驹既然能够被称为民国四公子,那他的家世肯定会十分显赫,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张伯驹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3月14日河南项城,是袁世凯的表侄,他6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伯伯张镇芳。张振芳是清朝最后一任的直隶总督,辛亥革命后,张振芳被迫离职,离职后,他开始下海经商,还开过银行。

张伯驹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耀眼的光环。他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号称“神童”。1916年,18岁的张伯驹到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正式投身于军界,曾任陕西督军公署参议。除此之外,张伯驹还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手下担任过提调参议等职。

父亲希望他也能在军政界混出名声,巩固张家的地位名望。而婚姻上,早在张伯驹15岁时就被安排与安徽督军家的千金订了婚。奈何,这两者都不是张伯驹能接受的。1926年,28岁的张伯驹对军阀纷争的混乱局面彻底失望。他退出了军界,选择在父亲的盐业银行任职学习一点金融度日。公务之余,他醉心写诗、填词,还有戏剧与书画,因此常常被母亲数落“好好的官不做,整日不务正业”,与此同时,张伯驹逐渐痴迷于收藏。因为家世显赫财力充足,张伯驹收藏字画从不还价,别人都乐意和他打交道,他很快在收藏界声名鹊起。

1936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极为痛心。道光皇帝的曾孙溥儒想要变卖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张伯驹想要购买,却失之交臂,最终使得国宝流失海外。此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保护重要文物,不使其外流。 为了购买字画,在特别困顿的时候,张伯驹卖掉自己钟爱的15亩大宅,这个宅子乃是原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宅,随后凑足银两,换回珍宝。

正是他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才保留下《张好好诗》《游春图》《上阳台帖》《平复帖》等一大批稀世名作。由于张伯驹在收藏界的威名,一次他遭到汪精卫手下绑架,绑匪向已经是张伯驹妻子的潘素索要300万元的赎金,否则就撕票。可张伯驹的家财都用于购买字画了,因此卖掉字画赎人成为潘素的当务之急。

可张伯驹却在信中要求潘素,家中的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陆机的《平复帖》更不能动。潘素与绑匪僵持了八个多月,最终靠着到处借来的40万元,才将张伯驹救了出来。

1956年,张伯驹和妻子商议后,决心将三十年来所收藏的各类珍品全部无偿献给故宫博物馆,成为了北宫故宫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此有人称“半个故宫都是张伯驹捐的”。政府为此特批20万元奖金,张伯驹却婉言谢绝,还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据统计,张伯驹在解放后所捐献的藏品,累计价值超过十亿元。

70年代,张伯驹夫妇回到北京,发现原来的房间早已被别人占了,只留了一间10平米的房间。两位老人经济上没有来源,只好靠变卖家中剩下的物资度日。曾经风光无限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在晚年变得家徒四壁。1982年2月,张伯驹因重感冒住进北大医院,被安排到一个八人间。由于张伯驹病得严重,妻子潘素希望能给他换成单人间或者双人间,以便自己能更好地照护。然而院方却拒绝了潘素的请求,还直接告知说张伯驹的级别不够。1982年2月26日,一代收藏家张伯驹病逝,享年84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