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別人打交道的過程當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說服別人。

孩童時期,我們說服父母給我們買玩具;讀書時,我們說服同學借筆記給我們抄;成年後進入職場,我們說服面試官錄用我們、說服老闆給我們加薪、說服客戶和自己合作……

生活與工作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我們的說服能力。

爲什麼有些人三言兩語,就能夠輕易讓別人答應他們的要求?可是有些人就算說上大半天,別人都不搭理他?

很大部分原因,在於你沒有掌握說服別人的能力。

今天介紹的這本《蜥蜴腦法則》,分享了一套說服他人的祕密。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吉姆·柯明斯,他是著名廣告公司DDB的首席戰略官和全球品牌策劃總監,美國西北大學大衆傳播學教授,是一名資深的說客。

在《蜥蜴腦法則》這本書裏面,作者介紹“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種是自動式思維繫統,即無意識的思維方式;一種是反射式思維繫統,即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所謂“蜥蜴腦”,實際就是代表“無意識的思維方式”。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蜥蜴腦”。蜥蜴腦極其聰明,而且運轉極快,能在極短時間內輕鬆做出準確判斷。

它不僅高效,而且不知疲倦,晝夜不停,無法阻擋。蜥蜴腦能量極大,總是在不知不覺間控制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爲,包括那些事關生死的重要行爲。

所以,無論你是想說服某一個人,比如說你的配偶、孩子或者同事做一件事,還是想說服成千上萬人購買你的產品,只要學會跟他的蜥蜴腦對話,效果就會事半功百倍。

說服自己尚且不容易,更何況說服他人?

別擔心,書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以行爲爲目標而不是態度

一直以來,我們存在的誤區是:說服他人就是要改變他人的態度。

我們想當然地以爲改變行爲的方式只有改變態度這一條。殊不知,只要改變別人所處的環境也能影響別人的行爲,而且更爲容易。

在消費品領域,你可以通過買一贈一或者請“托兒”製造熱銷假象等方式增加商品的吸引力,來改變顧客的購買行爲。

口香糖如果放在超市貨櫃上,買的人就會很少。但如果你放在收銀臺旁邊,很多人在排隊付款的時候,看到口香糖,買的幾率就大大提升。

如果你能改變人們所處的環境,你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爲方式。對於說服者來說,改變別人的想法很難,但改變環境、改變自己卻很簡單。

讓表達更有藝術性

與改變環境這個方法相比,直接交流肯定更簡單快捷。但是,單純的說服並沒有多少效果,如果能夠講究點藝術性,說服就會有效得多。

首先,在溝通上講究藝術性。用獨特、有趣的方式傳達你的信息讓對方的蜥蜴腦感到新奇,這樣對方纔有可能被說服。

相反,如果你說得很沒意思,那麼不但說服不了對方,還會引起反感。

想想平時父母、配偶或者朋友在你耳邊的那些嘮叨,有多少是你能聽進去的呢?

正確的做法是,多說一些對方想聽的話,而不是自己想說的話。與其跟孩子絮絮叨叨地說不要抽菸,還不如跟孩子說,抽菸其實一點也不酷,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

其次,在推測時保持藝術性。這裏的推測就是別人從我們的溝通中自己感受到的東西。而且相比於我們苦口婆心去說服,他們自己領悟到的更能激發他們改變。

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歷險記》就描寫了湯姆靈活利用這一技巧的故事。湯姆的阿姨安排湯姆把籬笆都刷一遍,但湯姆認爲這是一份苦差事,就想讓他的小夥伴們替他幹活。他想到的說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他假裝很享受刷籬笆的樣子,讓別人看起來很驕傲的樣子。這樣一來,小夥伴們不但不再嘲笑他的倒黴處境,反而排着隊爭取刷籬笆的機會。在這裏,湯姆就是讓小夥伴們通過對自己行爲的推測,得出刷籬笆光榮的結論。

最後,在吸引中講究藝術性。學了蜥蜴腦,我們知道,蜥蜴腦追求愉悅感,我們就可以使用情緒轉化,用讓受衆感到輕鬆詼諧的方式來吸引注意。

比如,某個繃帶廣告,它的廣告詞是這樣的:“跟孩子的新保鏢打個招呼” 繃帶原先總讓父母聯想到孩子受傷。可這款廣告就巧妙的轉化了這種聯想。把繃帶定義爲“孩子的保鏢”,既新奇又讓人忍俊不禁。所以廣告一推出,大獲吸引力。

所以,在說服過程中,融入一點溝通、推測和吸引的藝術性,就能讓說服更有把握。

實現對方的願望

成功的說服者不會嘗試去改變別人的願望,而是幫助別人實現原有的願望。一旦你能夠向對方指出實現願望的路徑,你就能夠說服他。

當然要想更好地達到說服效果,這個願望要是從大處和眼前出發的。

大處着想:打動對方,要滿足對方更高層次的願望

在說服他人的時候,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從小處着想,想當然地認爲9折折扣、10元優惠券這些小恩小惠就能夠打動對方。事實上,小小的恩惠根本沒法讓人熱血沸騰。對內在的蜥蜴腦來說,被多數人追求的東西,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眼前着手:滿足對方的願望,要讓他現在就能看到效果

人們對眼前能拿到的東西比以後能拿到的要看重得多。

比如,現在問你,你是要100元還是要110元,你一定會要110元。但如果加入時間因素,事情就不一樣了。選100元,你現在就能拿到;而選110元,你要等一個月才能拿到。這時候,你可能就會選現在拿到那100元。

這種行爲被經濟學家稱之爲“即時傾向”。在面臨選擇時,人們對即時結果比對遙遠的結果更爲重視。你就可以利用人類這種即時傾向來設計能打動人的願望。

比如,如果你想說服別人用節能燈來代替白熾燈,不用費力地向他解釋節能燈一年能幫他省下多少電費。只需告訴他,如果使用節能燈,只需10美分,而使用白熾燈則需要40美分,立刻就能節省四分之三的電費。

不同的動機選擇不同的說服策略

沒有誰會主動說出自己的動機,就算人們願意把他們的動機告訴你,他們也往往說不清楚。

所以,爲了說服別人,你需要找出這些隱藏在人類行爲背後的動機,然後針對動機找到讓他們改變的方法。

如何找到他人行爲背後潛藏的動機呢?

其實很簡單。比如,你要說服別人回收利用易拉罐。那你就要對回收易拉罐存在的動機進行分析。你發現回收易拉罐大致是這幾種原因。有爲了變廢爲寶,有爲了生態環保,還有的是爲了賣了換錢。

瞭解了可能動機後,你要再根據他人的偏好,去組織有針對的說服理由。

如果你要說服的人是一個平時很在意節省的人,你就可以告訴他回收利用易拉罐,可以賣錢。這時,他就很容易被說服;如果你要說服的人,平時是一個關注節能減排的環保意識者,那你就可以用易拉罐的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垃圾處理的成本,進而節能減排這一理由,對他進行說服。

說服他人,就要投其所好,有針對性的組織說服他的理由。

營造一個對方期待的形象

蜥蜴腦喜歡感性的認識,而不是理性的分析。這時候,爲說服目標營造一個他自己所期待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就很容易說服他人。

營造外在形象:作爲說服者,要學會賦予行爲意義,讓對方在做這種行爲的時候,能夠有一種有特殊的意義在裏面。

比如,腦白金把爲父母買保健品營造成子女孝順的公共形象。讓對方在買這些保健品的時候,感覺自己是一個好兒子,好女兒,滿懷驕傲。

營造內在形象:有很多時候,即使沒有任何人注意到我們的行爲,我們也會懷着樂趣模仿心中的代理形象,不需要他人的認可。

比如,週末在家操辦了一桌好菜,就算沒有被人看到,也會產生由衷的自豪感。所以,對於說服者來說,就要搞清楚對方想成爲誰,然後幫他實現這個想法。

一個懂得說服技巧的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上,都能夠更加輕鬆說服別人,如果你學會了這本書中介紹的說服技巧,並且運用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的工作和生活將會更加遊刃有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