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馬謖是怎樣被人熟知的,原因就是因爲馬謖失街亭一事,這件事讓馬謖成名的同時也成爲了諸葛亮一生的敗筆,劉備曾在死前這樣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後來的事劉備沒有看到,我想如果劉備知道後來的事情的話,一定會在死前把馬謖殺掉。但是爲什麼馬謖被諸葛亮看好但是卻不被劉備看好呢?

首先,馬謖的口才很好,很多事情都能看的非常的徹底,同時他也和諸葛亮的很多觀點不謀而合,這也是爲什麼諸葛亮看好他的原因之一,從某些方面來說,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的知音,但是從某些方面馬謖又有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街亭戰役的指揮上就看出了馬謖在軍事指揮上的缺陷,當時諸葛亮提拔馬謖爲先鋒,到了街亭之後,卻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行事,將軍營駐紮在了山上,結果就是曹軍將領張頜斷絕了軍隊的飲水,導致了軍隊的失敗。從這次戰役中來看,馬謖正如劉備所說,只是嘴上厲害一點,但是實際上卻什麼都做不好。

在馬謖的這件事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劉備兩人的用人觀點,劉備用人在當時可以說是比較務實的,光嘴會說能力不夠不用,馬謖就是這樣的人,諸葛亮用人則是自己認爲這個人有才能便用,不管能力如何,但是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定的隱藏的,在很多事情上就算嘴上在會說的人,實際能力不夠的話也白搭,馬謖從某些方面上來說就是這樣的人。

不能說馬謖這個人一無是處,從諸葛亮對這個人的重用上來看,這個人有些方面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史書上這樣評價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這樣看來,馬謖這個人作爲謀士的話來說,能力上足夠了,但是真的到了實際用兵上來說,就有點妄自尊大了,因爲在他決定駐軍于山上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勸說過他,但是他還是一意孤行了,假如他聽從了下屬的意見的話,這戰役的結果有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馬謖的名聲和諸葛亮的名聲在歷史中也不會存在什麼敗筆一說了。但是時間不會倒流,歷史不會重演,很多事情一旦經過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馬謖也註定成爲了“言過其實”的代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