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來自於《夜航船》的一個笑話: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士子不懂裝懂,把“澹臺滅明”當成了“澹臺”、“滅明”兩個人,把“堯舜”當成了一個人,如此無知卻高談闊論,自然被僧人笑話。

“澹臺滅明”在《論語》中只出現過一次,但僅一次出場,也很出彩:

子游爲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說的是子游做了武城縣令,孔子帶着弟子去看他,見到子游之後,除了揶揄了他“割雞焉用牛刀”外,還問他是否找到了人才,子游回答說:“有個名叫澹臺滅明的,走路從來不抄近道,沒有公事,是從不到我住的地方來。”

澹臺滅明把“超不超近道”都看做是修身的一個標準,可見他的自律無人能及;同時不與上級拉關係、走後門,也表明了他的清高和君子之風。就這一次出場,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查閱了相關的資料,雖在《論語》中記載僅有一次,在《史記》中卻有較詳細的記載: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爲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

“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設取予去就,名施於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貎取人,失之子羽。’”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候,大者爲師博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濟。”

從這幾條記載來看,澹臺滅明字子羽,相貌醜陋兇惡,孔子到武城看望子游時,澹臺滅明打算拜孔子爲師。在子游的舉薦下見了孔子並拜師,但孔子卻嫌棄他的相貌,認爲他不適合跟隨自己學習,冷落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澹臺滅明就離開了孔子到楚國去自己修行。澹臺滅明德行高尚,學識淵博,仍以孔子爲宗師,崇奉孔子學說,專釋春秋大義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在楚國設館收徒,名身大振。孔子聽說了之後,很是爲自己的行爲後悔,說:“我單憑言辭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所以看錯了宰予;單憑相貌判斷,看錯了子羽。”

到了東漢時期,澹臺滅明做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安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從祀孔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