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26日-6月4日,在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一個叫敦刻爾克的港口小城,曾經在整個歐洲不可一世的英法軍隊,以2.8萬人陣亡、4萬人被俘的代價,掩護約34萬英法聯軍從歐洲大陸撤退至英國本土,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

西方歷史學家認爲,敦刻爾克大撤退堪稱奇蹟,因爲順利撤退的34萬軍隊不僅爲英、法兩國保留了軍事力量,而且爲後來光復歐洲保存了碩果僅存的種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5時35分,德軍閃擊西歐。“靜坐”8個月之久的英法盟軍起而應戰,展開了空前規模的陸空大戰。正當英、法主力部隊在法、比邊界進行堵截戰之時,德軍主力部隊以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羣的45個精銳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乘虛而入,直撲阿登山。古德里安指揮下的德軍第19裝甲軍首先通過不戰而降的盧森堡,進入阿登山區。

英法盟軍“靜坐”了八個月,迎來的是一場大潰敗。5月24日,古德里安集結好進攻用的坦克羣,準備突入敦刻爾克港,給英法聯軍最後一擊以結束這場戰役。但是,中午12時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

5月25日上午,德軍陸軍總司令海恩裏希·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再次試圖說服希特勒改變他的決定,命令德軍繼續收縮對敦刻爾克的包圍圈。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將西線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A集團軍羣,而A集團軍羣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也不同意這樣做,堅持將裝甲部隊隨時投入下一階段的南方作戰。”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被很多人認爲是希特勒的“放水”,對於爲什麼要“放水”英法盟軍這件事,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希特勒本人。可是我們無法從他口中得到答案,只能用當時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做一些分析解密了。我想,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後期補給

從開戰時的5月10日,到5月24日接到停止進攻命令,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過半個月的鏖戰,坦克的燃料和彈藥即將消耗殆盡,因爲德軍是從阿登山區發起的進攻,崎嶇的山路令後勤供給不繼,協同作戰的步兵也被遠遠地甩在了背後。後期補給不力,坦克羣容易成爲強弩之末。

西線作戰開始後,德軍進攻速度快到不僅打亂了英法聯軍作戰指揮的時間表,而且打亂了德國人自己的作戰指揮的時間表。德國人自己都沒有想到進攻這麼快,得手這麼容易!這樣一來,希特勒與A集團軍羣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特別擔心部隊大縱深推進後,後勤補給卻沒有跟上,部隊的兩翼可能遭到法國境內的英法聯軍的南北夾擊。

第二、德國空軍想唱主角

戈林曾向希特勒建議,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英法盟軍的退路,將他們殲滅在海灘上。事實上來看,德國空軍的轟炸並沒有對英法盟軍造成特別大的傷害。敦刻爾克地區經常大霧,每天能實施轟炸任務的時間非常有限。

第三、敦刻爾克沼澤區

敦刻爾克地區有大量的沼澤區,即便是後勤補給得力,德軍坦克羣也未必能發揮出多大的威力。

第四、希特勒仍對英國保存幻想

相對比歐洲其他國家,希特勒對於英國一直保存一定的好感,也多次大加讚賞英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從政治的角度上講,希特勒對英倫三島並無多大的興趣,他更希望用最快的時間佔領歐洲大陸。爲了博得英國的綏靖,甚至可能承認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因此,希特勒並不想完全激怒英國人。

總之,對希特勒來講,這是一次勝而不勝的會戰。希特勒的一個命令讓34人在絕境中撤回了英倫三島,進而爲後來的盟軍大反攻準備了有生力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