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三國三大憤青的禰衡、許攸和楊修,從其生至其死,歷來使世人津津樂道,成爲了我們今日憤青的祖師爺。

禰衡

三國時有個叫禰衡的,此人特別恃才傲物,對人褒貶過分,見到自以爲不如自己的人甚至不搭理,對什麼事情都喜歡發表自己的“高見”,所以很少有人喜歡他。

東漢興平年間,爲躲避黃巾之亂,禰衡先到了荊州,隨後他又來到許都。當時的許都,剛被建爲都城,各路有識之士都聚集到這裏,可以說是人才薈萃。青州的鄉黨們看到禰衡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就好心對禰衡說:“你爲什麼不跟隨陳長文、司馬朗,以求得發展呢?”禰衡回答說:“我怎麼能跟隨這些殺豬賣肉的龜兒子呢?”又有人說:“你去求荀彧、趙稚長他們幫幫忙。”禰衡輕蔑地說:“荀彧可以憑藉他那漂亮的臉蛋去弔喪;趙稚長可以憑藉他的肚子和飯量去管理廚師和請客喫飯。”

陳長文、司馬朗、荀彧和趙稚長當時都是有頭有臉、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有話語權、甚至有決策權的人物,但在禰衡的眼裏,只能做一個殺豬賣肉的屠夫,主持弔喪的司儀,管理廚師、陪客喫飯喝酒的夥計。

擊鼓罵曹被趕到劉表處,再到江夏捱了黃祖一刀,禰衡就此領盒飯了。

禰衡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可能腹有詩書,但用非其時,所遇非人,更壞的是官場無利用價值,就知趣退場,過林下悠遊卒歲的日子,也能保全性命。性格上的執拗也是害了他性命的一個原因。不懂政治,就別亂說話,更別逆龍鱗,但禰衡偏不懂這些,一味地耍性子,玩個性,最終送了卿卿性命,豈不哀哉!

許攸

在三國衆多謀士中,南陽人許攸極富才華和戰略眼光,孔融稱他爲“智計之士”。許攸與袁紹、曹操少有交情,早年就立志要幹一番大事業。黃巾起義爆發後,他曾同王芬、周旌等地方豪傑聯手,密謀廢黜漢靈帝,改立劉氏宗親合肥侯爲帝,原以爲能得到實力派曹操的支持,不料卻因遭拒而流產。王芬自殺,許攸等逃亡。

袁紹在討伐董卓過程中謀得冀州,許攸跟隨袁紹併成爲其謀士。後因所獻計謀不被看重,且因家人犯法被袁紹部屬收治,一怒之下,許攸轉而投奔曹營。從諫言變狂言,才華成就了許攸,卻沒擋住莽夫的一刀。

謀士這個行當有點特殊,也有點無語。謀士們滿腹經綸,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謀士門縱橫捭闔,卻很少有人打出匡扶皇室,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等等的名號來個“舉兵討賊”。他們最想要的就是讓自己的才華得以發揮,得以施展,免得老死於林野,不留名於青史。這是謀士的可愛之處,也是謀士的可悲之處。

楊修

楊修是東漢末年太尉楊彪之子,而且還是獨子,家中只有這麼一個兒子,自然當成寶貝養着了。此人聰明過人,滿腹經綸,是曹操最爲喜愛的第三個兒子曹植的慕僚,所謂的慕僚就是指曹植的私人謀士,但楊修這個人呢,也入朝爲官,官至丞相主薄,故人稱楊主薄,他是曹植的支持者。

此人可以看穿別人的心事,這要是放在今日那可了不得了,肯定會成爲心理學大師的。即便在古代三國那樣的亂世之中,這也是了不起的本事,但如能看穿帝王的心事,那隻能看破不道破了,不然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條!可惜楊修並不知道這一點。

他提醒我們不要太想出風頭,要懂得審時度勢,切忌恃才放曠,懂得怎麼樣處理人際關係,纔能有所作爲!三國的故事能夠一代代的傳承下來,除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各個英雄的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外,最主要的是人們從裏面看到了人性,看到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