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防時空》欄目繼續推出10集系列節目《見證強軍之路》。這組系列節目選取百萬大裁軍、組建陸軍航空兵、我軍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解放軍進駐香港和殲-15艦載戰鬥機首次在遼寧艦着艦等10個重大歷史事件、開創性軍事行動,深入採訪了十多位事件親歷者、行動參與者,通過他們的深情回憶和生動講述,再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人民軍隊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光輝歷程、時代強音,一起感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偉大成就。

1978年,鄧小平把研製我國第一臺巨型計算機的任務鄭重交給國防科技大學。40年來,國防科大的科研人員不辱使命、勇攀高峯,從“銀河”實現我國巨型機“零”的突破,到“天河”在世界超算速度稱雄,從“跟跑”到“領跑”書寫下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又一個輝煌。

本集見證:

從 "銀河"到"天河"--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問鼎之路

見證人: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科研團隊

戳音頻↓聽原聲

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問鼎之路來自CNR國防時空00:0015:53

92歲高齡的胡守仁教授

今年92歲高齡的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胡守仁,頭髮花白,面容慈祥,是我國“銀河”億次巨型機研製者之一。老人回憶,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我國沒有巨型計算機,勘探石油和礦藏數據不得不用飛機送到國外去計算處理,不僅費用昂貴,而且數據首先要被外國專家掌握。受制於人的窘境,至今讓胡老感慨不已。

胡守仁:我們國家的計算機搞的比西方國家晚好多年,國際上是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就研製出來了,我們是1958年開始研製計算機,差距是比較大的,而計算機很重要,不管是搞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都需要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臺計算機問世

爲加速關鍵領域科研進展,我國曾花鉅額外匯從某國購進一臺巨型計算機,然而對方提出苛刻條件,要給計算機建造一個“安全區”,中國人無權靠近這個用人民血汗錢換來的核心設備。

胡守仁:有一個條件,要在你的機房裏搞一個“小房子”,我們的人不能進去,我們使用的情況他們卻都掌握了,這些人的費用還是我們出的,你看氣不氣人啊!

1978年底,伴隨着改革開放腳步,科學的春天到來了。在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年過半百的慈雲桂教授代表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科研團隊,拍着胸脯接過任務,並立下軍令狀。

國防科技大學張民選教授:當時,鄧小平同志就跟張愛萍講,巨型機就由你們做算了,但是要籤個字,也就是要籤個軍令狀,然後張愛萍一個電話就把慈雲桂叫過去了,連夜就趕到北京,他表個態,就這樣給國防科技大學了。

慈雲桂教授

張民選教授今年64歲,“銀河—Ⅰ”巨型計算機項目啓動時,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意氣風發,根據組織安排,他參與了主機設計工作。

當時,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加工設備簡陋,元器件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整個科研團隊設計巨型機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張民選:那個時候,搞硬件的人靠畫圖,電路是一個一個畫出來的,現在寫一句話就行了,那個時候畫圖畫半個月。從小規模集成電路開始設計,先畫圖,三極管、二極管,把集成電路做出來,再用這幾種電路做計算機。

“銀河—Ⅰ”巨型計算機

改革開放後,部分元器件可以進口,這讓整天趴在桌子上面畫圖搞設計的張民選看到了新機遇。

張民選:以前的存儲器是磁芯的,做起來很難,弄起來也很慢,國際上已經有半導體的東西了,做到集成電路里面一塊,一塊裏面就很大的容量,我們採取引進的思路,用了半導體存儲器,這是利用了改革開放的優勢。

“銀河—Ⅰ”攻關小組(從左往右:王振青 胡守仁 慈雲桂 陳火旺)

6年研製時間,一天不能拖延;運算速度每秒1億次,一次也不能少……面對嚴格的時間表和硬指標,張民選和戰友們在挫折中尋找突破。

張民選:設計的時間長,技術工作量也大,天天上班,晚上一般到10點半,最後爭取了兩毛八還是三毛二的補貼,沒發錢,爲了使大家身體好一些,做一碗水餃,就在食堂裏面搞個夜宵。

張民選教授和“銀河—Ⅰ”攻關團隊的同事們,闖過了理論、技術和工藝方面的一個個難關,最終提前一年完成研製任務。

張民選:鑑定的時候非常嚴格,要運行很長時間,連續運行還不能出錯,每次都是人工關機的,可靠性非常高,再就是軟件開發,跟用戶緊密結合。

1983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通過國家技術鑑定,並命名爲“銀河-I”,這標誌着:中國成爲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計算機的國家。

1984國慶35週年閱兵現場(資料圖)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35週年國慶大典上,我國首臺“銀河”巨型計算機模型受閱通過天安門廣場,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科研的最新成果。

從“銀河—Ⅰ”研發團隊中的年輕一代,到全程參與、見證國防科技大學“天河”事業,張民選也由普通設計師成長爲主管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兼總質量師。他說,是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給了自己機會和平臺。

張民選:研製“銀河—Ⅰ”的時候,我相當於輔助設計師,研製“銀河-Ⅱ”的時候,我相當於是浮點部件的主管設計師,在“銀河-Ⅲ”的時候,體系結構要變,人員相當於換代了,我是副總設計師,能夠給國家幹一個重點項目,很光榮。

此後,“銀河-Ⅱ”十億次、“銀河-Ⅲ”百億次巨型計算機相繼問世並投入應用,有力推動了我國石油和地質勘探、中長期天氣數值預報、衛星圖像處理,以及國防等領域的現代化建設。

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達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在長沙研製成功。

面對成績和榮譽,張民選經常想起那些倒下的戰友:43歲的蹇賢福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35歲的俞午龍犧牲在出差路途中,還有40歲的張樹生、41歲的王育民、49歲的鐘士熙……爲銀河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張民選:在“銀河-Ⅱ”研製期間,大家把“銀河精神”提煉成了16個字,就是“胸懷祖國、團結協作、志在高峯、奮勇拼搏”,激勵大家要爲祖國增光,無私奉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作爲吸吮着“銀河精神”乳汁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計算機研究所副所長楊燦羣1995年從國防科技大學一畢業,就加入了“銀河-Ⅲ”研發團隊。2006年,他接過老一輩“銀河人”手中的“接力棒”,開始帶隊伍,挑起了“天河一號”關鍵創新技術的研發重擔。

楊燦羣:當時總師組給了我一個任務,想把GPU用起來做科學計算,我就帶着這個小團隊鑽得很深,進一步地把相關的軟件硬件的基礎全部給補起來。

"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滿負荷運行(資料圖)

“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最大的創新,就是在國際上首創“微處理器”+“加速器”相結合的“異構融合”計算體系結構。爲了優化加速器性能,楊燦羣帶領團隊夜以繼日泡在機房,滿腦子都想着密密麻麻的代碼。

楊燦羣:性能有沒有辦法提高,晚上閉上眼睛也在想,躺在牀上這個數據好像也在腦子裏滾動,覺得CPU那個值是不對的,就想起來證實一下。當時查出來CPU還有一個核沒用好,再把CPU這個值由20多調到30,這樣整個效率就高了。

歷時4年,數萬次實驗,楊燦羣和戰友們把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推上世界超算舞臺中央,以每秒鐘1206萬億次的峯值運算速度奪得世界第一。

楊燦羣:最後是十月底提交的數據,後面就是等着排名,後來得到這個消息了,確實世界第一了,至少覺得自己沒有白費力氣,這個世界第一還是我們幹出來的,確實是挺自豪的,大家那段時間過的苦日子也覺得很值,對外面也可以拍着胸脯說,這個系統是我們做的!

“天河一號”

然而,“天河一號”世界冠軍的光環,只保留8個月,排名就滑落到第8名。久經考驗的楊燦羣堅信,中國超算速度絕不是曇花一現,經過改進,2年之後,“天河二號”的超算速度重返世界之巔,並且連續6次蟬聯冠軍。

面對成功,楊燦羣內心平靜,因爲世界超算領域競爭激烈,稍稍鬆口氣就會被一些大國趕超。他和戰友早已把目光瞄準了“天河二號”升級任務。

可是,時間不長,壞消息突然傳來,一批國外進口的商用元器件,遭遇禁運。

楊燦羣:不能說是禁運,我們就幹不成了,當時我們大家也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倒逼着我們必須有志氣,逼着我們進步,我們當時規劃需要兩年時間,要自己研製加速器,最複雜的還有,上面配套的軟件要做完。

這套軟件最大的開發難度在於,沒有加速器實體平臺可依託。作爲負責人,楊燦羣提出,首先構建模擬環境,再編寫代碼。

楊燦羣:我們的加速器也在研製中。我要做軟件必須要有一個模擬平臺,編代碼不行,我要試我的設計方案對不對,能不能運行,這裏面存在代碼複雜、代碼層次多、代碼規模大等很多困難。我們過去對“異構”技術有些積累,再想一些辦法構建模擬環境,到2017年用自主加速器就把這個系統給構建完成了。

順利升級後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超過10億億次,這標誌着我國掌握了自主研製超級計算機的關鍵核心技術。

天河二號(資料圖)

從參與“銀河Ⅱ”研究,到成爲“天河二號”項目總設計師,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廖湘科院士也見證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問鼎之路。他說,比運算速度更重要的是應用。如今,以“天河”超級計算機爲業務主機的國家天津、廣州、長沙三大超算中心,已經構建起6大應用服務平臺,爲國內外1000多家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服務,支撐2000多項重點課題研究。

廖湘科:包括現在一些藥物的研製,進度之所以比較快,也是用的高性能計算;現在我們城市的管理,比如說智能調度、攝像頭、天眼的很多管理,它也用的高性能計算。所以我們現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跟這個有很大的關係。目前實際上來講,超算的應用領域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已經是息息相關。

國家超算天津中心

40年來,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我國高性能計算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跨越,像80後科研骨幹王睿伯一樣的新一代也快速成長起來,扛起“銀河精神”戰旗,朝着科技領域的一個又一個高峯發起衝鋒。

“我們有信心推進下一代E級超級計算機的研製。既然選擇了做高性能計算機,那就要把全鏈條做好,一方面是向前衝,就是瞄準前沿技術,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做國際領先,因爲我們已經是國際一流水平,至少是繼續保持國際一流水平。”

來源:中國之聲國防時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