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当上丞相的公孙弘又准备搞掉老是骂他的董仲舒。于是,在去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刘彻免去薛泽丞相之位,任命他眼中的老实人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再封他为平津侯——只不过食邑稍微惨了点,只有六百五十户,算是个乡侯。

「通鉴中国1000年」之七十二:丞相公孙弘

高祖刘邦曾经定下规矩:刘姓方能为王,有功才可封侯。

但事实证明,给子孙后代定的规矩往往没啥用,活人从来不会遵守死人的规矩。至少到现在为止,皇帝的舅舅们也能依靠外戚的身份而封侯了。

所谓拜将封侯,拜将在前,封侯在后,是因为成了将军立下军功才有机会封侯;而所谓封侯拜相,则是因为只有赐封了侯爵才有资格拜为丞相。

汉朝立国之后,最初是相国负责制,丞相是相国的助手。后来嫌相国权力太大,就取消了相国一职,改为丞相负责制。但无论是什么制度,在此之前的相国也好,丞相也罢,必须先有侯爵在身,才能就封官职。

也就是说,想要成为丞相,先得有功劳,然后被封侯,最后还得皇帝觉得你人不错,就可以封你为丞相,成为帝国CEO。

这个制度早期还行,满大街都是功臣,施政能力都不错,随便拉过来一个都能上任干活。后来功臣们死得差不多了,但世袭侯爵的人也不少,比如第一个以世袭侯爵身份就任丞相的就是开封侯陶舍之子陶青。除此之外,还有像田蚡这种以外戚身份封侯的人,也可以就任丞相位。

可问题是,那些侯二代或外戚们当丞相的资格够了,但能力未必行。像景帝时期的的陶青、刘舍、卫绾等,本朝时期的许昌、田蚡、薛泽等,在任期间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所作为,也就是因为当过丞相,在史书里被提了那么一笔。

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想要在这种太平时期立功封侯,基本上就一条路:跟着卫青打匈奴。

张骞在外面奔波了十三年,回来以后也得跟着去打上一仗才能封侯。其它整天坐办公室的人想要立下封侯之功,也就只能做梦了。

所以说,从规矩上来说,公孙弘离当丞相还差着一个列侯呢。就算刘彻让他跟着卫青上战场转一圈混个军功,时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公孙弘估计也拎不动刀了。

但所谓封侯才能拜相这对刘彻而言跟本不是事,规矩是啥?老子就是规矩!

于是,在去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刘彻免去薛泽丞相之位,任命他眼中的老实人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再封他为平津侯——只不过食邑稍微惨了点,只有六百五十户,算是个乡侯。不过比几百年后的关老爷强点,那才是个亭侯,并且到那时候,侯爵已经烂大街了。

自此,开创了先当丞相再封侯的先例。

已经七十六岁的公孙弘早就过了法定退休年龄,眼看着大半截身子都入土了,结果皇帝为他打破先例,荣升丞相,晋位列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好饭不怕晚。这岂止是好饭,整个就是一满汉全席。

估计公孙弘晚上笑醒以后,也会迎望星空,问上一句能不能让我再活他五百年?

当然,老爷子还是很清醒的,他深知皇帝之所以重用他,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的能干,而是因为在皇帝眼中,他老实厚道、听话肯干。

这就够了。

他很清楚,在强势如刘彻这样的领导手下当丞相,其实很尴尬。因为丞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也就是说要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可是,如何辅佐、辅佐到什么程度,这是有讲究的。

像汲黯那样,领导明明让他去视查火灾的,他没当回事,反倒跑去赈济水灾。这种利用权力主动作为的辅佐明显不受领导待见。

所以,公孙弘采取的辅佐方式是两个凡是:凡是领导做出的决策,要始终不渝地坚决拥护;凡是领导的指示,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不要因此就以为公孙弘是个庸官,真要做到能坚定不移地跟随领导的脚步也并不容易,因为首先你得能跟得上。

公孙弘知道自己老胳膊老腿的未必能跟上刘彻的脚步。所以,他当上丞相之后,就在府邸东侧建起一座迎宾馆,广纳天下贤才作为自己的幕僚团,每天与他们商议国事,然后将一些感觉符合领导战略意图的建议提报给刘彻。

就这样,老当益壮的公孙弘,在外援的帮助下,紧紧跟随着皇帝刘彻的步伐,驱动着帝国这驾马车大步前进。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向刘彻提报:禁止老百姓持有弓箭。

弓箭,作为当时的枪械,威力还是很大的。当时虽然没有发生什么校园枪击案,但据公孙弘所说,十个坏人拿着弓箭,上百警察都不敢上前。所以,为了地方治安考虑,还是禁了好。

但侍中吾丘寿中不认同,因为这年头讲儒家教育,而周礼是儒家教育的经典教材,周礼规定的六艺中就有射艺。你禁了弓箭,还怎么教六艺,没了六艺,还讲什么周礼?

再说了,朝庭还禁止抢劫呢,可坏人还是会去抢劫。你禁了弓箭,良民遵纪守法不拿弓箭了,但坏人照样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到弓箭。结果就是坏人有弓箭,好人却没有。所以,禁止携带弓箭就是在助长坏人的气焰而剥夺良民的自救手段。

刘彻把吾丘寿中的奏折诘问公孙弘,老爷子无言以对,禁枪令只好不了了之。

这件事并不大,但联想到他在举贤良的策问中的表现,以及出仕后所上的一些奏疏来看,老爷子的实政水平其实很一般,他缺乏治世能臣所具备的洞察力。总体上来讲,这是一个做事一般,但很会做人的人。

会做人的人,一般也会害人。用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的话来说,老爷子是“外示宽俭,内怀嫉妒”。

主父偃曾经得罪过他,他借齐王自杀一案,推波助澜逼着刘彻干掉了主父偃。

现在,当上丞相的公孙弘又准备搞掉老是骂他的董仲舒。

董仲舒自从在策问中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受到刘彻的赏识之后,就被派往江都王刘非那里做了国相,整天没事搞搞求雨止涝的天文工作。六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把他调回中央担任了中大夫一职。

后来辽东郡的高帝庙和长陵的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这哥们儿在家里推论了一番天人关系,估计是得出了老天之所以降下火灾,是因为人间的皇帝没干好事这样一个结论。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打算把这篇论文发表,反正这个论文不小心让主父偃看到了,主父偃平素就想搞他,于是就趁机偷了他的论文,直接发给了刘彻。

刘彻大怒,将他交官问罪,结果问了个死罪。但刘彻没忍心杀他,下诏将其赦免。得了这个教训,董仲舒就再也不敢乱说什么天人感应了。

但董仲舒为官清廉,他极度看不上步步高升的公孙弘,所以老是骂公孙弘是靠阿谀谄媚才上位的。

公孙弘倒也不生气,好啊,你不是正直清廉嘛?现在也没事干,去给胶西王刘端当国相吧。

妥妥的借刀杀人。

胶西王刘端是谁?刘彻的亲哥哥,在七国之乱后,以皇子的身份就任胶西王。

这位爷有病,什么病呢?术语叫男性性功能障碍,英文简称ED,俗话说的阳痿。

功能不行,不代表没需求。但这位爷的病有点奇特,他一接近女人,就会病上好几个月。

估计是因为这个病的原因,导致他有点心理变态——他找了一个少年当他的男宠,还封人家了一个郎官。

但这位少年的性取向应该是正常的,结果常住在宫中,和他后宫的妃子们有了乱七八糟的事儿。

刘端二话不说,将这个年轻人全家给杀了。

后来因为他屡次犯罪,朝廷剥夺了他大半的封地。这位爷干脆啥也不干了,连租税也不收了,整天晃晃荡荡来回闲狂,有时候还改名换姓跑到其它封国去。

这也就算了,更狠的是,凡是朝廷任命到胶西国的的官员,他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陷害致死,如果实在找不到把柄,干脆就设计将其毒杀。所以,胶西国虽是小国,却号称两千石官员的墓地。

派董仲舒到这种地方当国相,公孙弘之心,昭然若揭。

但公孙弘没想到,董仲舒的大儒之名,让史书中评为“为人贼戾”,行事变态的刘端都心生忌惮,格外尊重。董仲舒在胶西国安安生生待了四年,最后自己告病回家。一直到公孙弘坟头上的草长了十七后,他才寿终正寝。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刘歆

班固:刘歆的侄子刘龚说刘歆说得对。

相较董仲舒,我想公孙弘应该更恨汲黯。

刘彻曾问庄助对汲黯的评价,在我看来,庄助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汲黯这个人在政务上没什么过人之处,但是这哥们能够坚守本心,利不能诱其心,威不能屈其志,勇不能夺其节。

可以说,汲黯就是公孙弘的反面。如果说公孙弘是圆的,那么汲黯就是方的;公孙弘有多弯,汲黯就有多直;公孙弘有多软,汲黯就有多硬。

在这种人面前,没有人情世故,只有是非曲直——当然,他认定的是非曲直也不一定正确。

所以,他敢于当着公孙弘的面,骂他是外逞智巧而内怀奸诈,不过是个钻法律空子,以构陷他人、掩盖事实的的刀笔吏之流罢了,只会靠着阿谀主上才取得欢心。

公孙弘也没说什么,只是把手一挥,好了,你去当右内史吧。

内史在秦朝时,是管理京师一带各县的官员。后来在建元六年时,将京师这一带的地盘一分为二,内史也分为左右内史,各管一片,其职权相当于其它地方的郡守。

而京中所有的宗亲权贵,都住在右内侍管辖的地盘上。

这些宗亲权贵都是有权有势之人,这种人很容易闲极生事,可以说个个都是爷,极为难管。在公孙弘看来,就汲黯那个臭脾气,到这儿不出三天就得把这些大爷们都给得罪光,到时候自然有人治他,一不留神,说不定连脑袋都会丢掉。

但结果很尴尬。几年下来,汲黯这个右内史干得有声有色,将这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

汲黯活得没有董仲舒那么久,但也是在公孙弘坟头上的草绿绿黄黄七年之后,才病逝于太守任上。

客观来说,公孙弘虽说政务水平一般,但也不能算是贪腐无能;为人德性一般,但也谈不上大奸大恶。总体而言,老爷子在刘彻的施政框架下,身为丞相,还是做了些事情的。

比如兴建太学。

早先,董仲舒在策问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并且得到了刘彻的赏识。但在此时还只是一个构想,真正奠定儒家地位的,则是源于两件事。

其一是察举制的实施。但此时的策问主题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而发,并没有统一的思想。比如公孙弘的答策问,其“因能任官、赏罚分明”等思想,仍然含有法家的成份。一直到多年后,儒家思想体系完全成形,才逐渐成为策问的标准考题。

其二便是太学的扩招。

早先刘彻采纲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城建立了太学,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设了五经博士——分别是《易经》、《礼经》、《诗经》、《尚书》、《春秋》。

但此时的五经博士没几个人,日常工作也就是研究这几个科目,在皇帝有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所以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到了公元前124年,刘彻说感觉现在礼、乐败坏的太厉害,朕很忧虑,你们说咋办呢?

公孙弘便上书,建议为五经博士选派弟子五十名,免除赋税、徭役,毕业后安排当官,异常优秀者提名推荐,不学无术的罢黜不用。

由此,为读书人开辟了当官的制度体系——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读得是朝廷规定的那几本书。

此后,太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最多时博士生能达到上万人,结果是朝廷官员彻底被由儒家思想灌溉的博士生们所包揽,儒家思想彻底占据了朝堂之上。

世官制使得世家群体不当差、不纳粮;“入粟拜爵”使地主群体也可以不当差、不纳粮;“武功爵”的设立,使商人群体也可以不当差、不纳粮;到现在,太学的建立,又逐渐让读书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了。

士绅群体由此而成。

一千八百多年后,雍正实行新政,要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引发了以读书人为首的士绅群体的极大的反弹,虽说铁腕之下,略见成效,却也留下一地鸡毛。乾隆登基不久,就废除了这项政令。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辟阳侯审食期的孙子审卿找到公孙弘,状告淮南王刘安有谋反嫌疑,公孙弘决定深入追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