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裏人看過信後很疑惑,本以爲尚書大人會有什麼錦囊妙計,結果是“禮讓三尺”,但也迫於沒有其他好的辦法就只有照做了,立刻找人把院牆往後挪了三尺。在清代有一位大學士名叫張英,有一天他收到一封老家來的信,原來是家裏和鄰居因爲宅基的問題起了爭執,由於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結果誰也說不清道不明應該在哪裏爲界。

今年春晚上有一首歌備受人們關注,還因此掀起一股旅遊熱,它歌唱的是一個地方,講述的是一個故事,傳遞是一種品德......

《六尺巷》

我家兩堵牆 前後百米長

德義中間走 禮讓站兩旁

我家一條巷 相隔六尺寬

包容無限大 和諧詩中藏

......

《六尺巷》由宿松籍著名詩人賀東久作詞,桐城籍青年歌手張正揚作曲,蕪湖籍演員趙薇演唱,細心的觀衆會發現三位都是安徽人,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巧合,而是有意爲之。

 

因爲歌中所唱的“六尺巷”正是位於安徽的歷史文化名城桐城,這個桐城也是“桐城派”的故鄉,被贊成爲“中國文都”。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而聞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六尺巷,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寬六尺的小巷,但爲什麼不叫七尺巷,八尺巷呢?這六尺巷的名字可不是憑空而起的,在清朝已這樣的稱呼,說起來,它竟是因一場鄰里間的“爭地事件”而得名!

在清代有一位大學士名叫張英,有一天他收到一封老家來的信,原來是家裏和鄰居因爲宅基的問題起了爭執,由於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結果誰也說不清道不明應該在哪裏爲界。

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尚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張英看過信弄明白事情緣由後,拿起筆寫了一封回信,信上是這樣寫的:

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後人將張英的詩刻於石上

家裏人看過信後很疑惑,本以爲尚書大人會有什麼錦囊妙計,結果是“禮讓三尺”,但也迫於沒有其他好的辦法就只有照做了,立刻找人把院牆往後挪了三尺。

鄰居一看很是感動,感覺自己做的也有些過分了,於是也把院牆往後挪了三尺,這樣一來,兩家院牆中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子,可以讓村民們自由通過,六尺巷也就因此得名。

自此後六尺巷的故事廣受世人傳頌,依此創作的不僅僅有歌曲,還有電影、舞臺劇等藝術作品,這段佳話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這條小巷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受世人青睞,正是由於這段佳話中間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禮讓、寬容的傳統美德,值得世人學習。

現在每天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讓原本安靜的六尺巷變得熱鬧非凡,經常被圍的水泄不通,儼然成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

只是不知道這種現象是不是一閃而過的流星,在熱度褪去之後六尺巷是否又會歸於之前的平靜,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需要我們着眼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而不是僅僅去過一次六尺巷就足夠了。

走進六尺巷你需要讓腳步慢下來,慢慢走過這僅有百米的距離,去靜心回顧一下它的故事,感受一下其中所包含的真意,假如走馬觀花,它僅僅是一條寬六尺長不足百米的小巷而已。

相關文章